商品售后服务网

伊泰:为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而战
[发布时间:2011-11-29 09:19:11 点击率:]

 多年来,广大民众、业界人士对伊泰企业和主要领导者的良好形象有口皆碑,各级领导、上级部门均高度评价伊泰不平凡的创业发展及服务地方奉献社会的卓越业绩。尤其可喜的是,伊泰作为“中国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在历经创业创新、阔步前进、受挫奋起、大风大浪后迈上更高的层次,进而以“社会的伊泰”“品牌的伊泰”“百年伊泰百年家”等“企业公民”的新面貌进入人们视野时,伊泰近年来不断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巨变,特别是他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全局,力行节能减排,加大基础投入,转变增长方式,和谐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保护自然生态、力行绿色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再度成为诸多媒体关注的尤其是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要关注对象的本报深入探讨的一个热门题材。

  庆祝建国62周年前夕,一系列有关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的新闻再度引起社会的关注——继今年5月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后,8月29日,在鄂尔多斯撤盟建市10周年庆祝大会上,伊泰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双旺荣获地方企业领军人物称号。9月4日在成都召开的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伊泰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同比上升10位,名列第227位;在全国企业效益200佳中排名升至第48位,在人均利润100家企业中排名第7位;在2002-2011年资产增长最快企业50佳中高居第一。9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伊泰喜获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殊荣……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为什么身处昔日较为偏僻和贫困落后地区的一家民营企业,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初异军突起?尤其能在经济发展充满变数、面临着挑战和风险的转轨转型时期,一如既往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加速度的良性大发展中不断攀上新的高峰?进而在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中大踏步地奋进,获得引人注目的显著成效?……  

  上篇

  坚持“四个不变” 力行科学发展  

  迤逦万里的黄河在流经塞北高原时,圈画出一个存在了千秋万代的套钩式地域。身处这个偌大“河套”中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张双旺,于1988年3月自摘官帽,带领21名行政超编人员开始了自主创业的背水之战。他大胆冲破计划经济的体制性束缚,率领创业者们抢时间、抢速度、借资金、建煤矿、上煤站、买车皮、争计划,硬是在地域偏僻、交通受阻的诸多制约中历克千难万险,闯出了一条高速高效的扩张发展之路,逐步发展成为了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业,以铁路运输、煤制油为产业延伸,以可再生能源、生物制药等非煤产业为互补的大型企业,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获得了全煤行业“现场管理最佳企业”、全行业优秀企业“金石奖”、“十一五”两化融合典范企业等诸多称誉,曾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伊泰”商标成为了中国煤炭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伊泰精煤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被誉为“环保型的洁净煤”。

  2004年初,伊泰集团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发展的5000万吨级重点企业;同年8月,伊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骨干企业之一。成为了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在中国500强企业中的排名不断上升。伊泰董事长张双旺、总经理张东海相继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企业年上交税费名列鄂尔多斯市第一、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公司现有总资产近450亿元,拥有直接和间接控股公司22家。

  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进入新世纪初叶,伊泰在经历一场痛苦的内部变迁,做出重大的牺牲、付出不菲的代价进行资产重组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双旺以为国为民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及时提出重组后“四个不变”的办企方针,即:“坚持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集团公司党委是领导核心不变;坚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不变;坚持依靠广大职工,充分尊重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的宗旨不变;坚持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做出贡献的思想不变。”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独秀全球,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同样巨大。积极实施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突出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和负责任大企业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四个不变”办企理念的指引下,张双旺率伊泰党政一班人以与时俱进的勇气与胆略,及时提出建设“本质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矿井的奋斗目标,将一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攻坚战,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到今天。

  多年来,无论时事政治和市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伊泰公司始终坚持深入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始终坚持环保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着力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环保管理体制和机制。公司本着“百年伊泰,绿色能源”的环境宗旨,在全自治区地方煤炭企业中率先设立环境监察部,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环境管理办法》(修订);积极推进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矿区生态建设和恢复。并率先试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通过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分期分批组织各站点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等方式,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环保意识,初步建立起一支企业环境管理监督员队伍。同时积极开展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工作,于2011年11月16日获得北京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规范了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和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有效地增强了“自律”能力,减少了公司的环境风险。  

  中篇

  狠抓矿区综合整治 大手笔转变增长方式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泰的崛起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张双旺率领伊泰人勇闯市场的胆略、魄力和抢抓机遇,那么新世纪之初重组后开始的第二次创业,则主要得益于张双旺董事长、张东海总经理和集团公司一班人以立足永续发展的远见卓识,以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战略眼光,率领伊泰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功走出了改变过去相对单一产业格局的一条独辟蹊径之路,下大力气做强煤炭主业和铁路运输业,有选择地进入生物制药、非金属冶炼、酒店、房地产等领域。并对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煤制油新产业、新技术,进行了令人钦敬的长期探索和实践……

  伊泰重组、改制后再度崛起的飞跃,也是不断加大基础投入,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为了进行脱胎换骨的矿区环境综合大治理,伊泰把污染治理同企业工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矿山开采方面,投资近30亿元巨资,通过将原有27座矿井和其他企业的5座矿井整合为13座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全部由传统房柱式改为综采,以提高回采率。通过率先实施技改,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75%,年产60万吨以上的矿井全部实现全封闭地面筒仓储煤,年产60万吨以下矿井新建防风抑尘网。煤矿入场公路全部硬化,运输车辆加盖蓬布。煤矿污水全部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和《煤炭工业污染排放标准》(GB20426-2006)后用于地面洒水、冲洗用水和绿化用水。对塌陷区治理实现回填复垦、坡式梯田、采取耕作、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伊泰积极采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与北京京能集团、广东粤电集团合作,投资50亿元建成目前国内单井单面产能最大的年产1200万吨酸刺沟煤矿,并配套建设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提高煤炭伴生矸石等废弃资源回收,实现了废物利用的“吃干榨尽”。公司还投入2100多万元引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陈应天教授先进的“数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建成了国内装机最大的205千瓦光伏发电站并实现并网,取得显著成果。该项目由于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成功获得世界银行免费赠款。2010年,公司煤炭产量达到5112万吨,销售收入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37位、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第19位,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了进一步推进矿区环境整治工作,伊泰按照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矿区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绿化场区,采取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种树种草,向多层次、多种群、绿化、美化、净化的方向发展,做到既有远景规划,又有近期布置,速生与慢长树种配合种植,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工业场地绿化系数达到20%以上。截至2010年底,伊泰各生产经营单位种植各类乔木272.7万株,灌木539万丛,草坪30万平米,累计投资超2亿元。对各矿区生产场所也制定了详细的绿化、美化方案并已组织实施。同时结合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序开展井田内居民搬迁工作,彻底改善当地老乡居住分散、人居环境较差的状况,为准格尔旗日松镇纳林庙矿区居民建设了人畜饮水工程,为未接入自来水的居民全部供上自来水或发放饮水补贴;将矿区周边村民人畜饮用水定期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确保人畜饮用水指标合格。并另出资300万元作为发放给村民的生活补偿款。

  伊泰公司制定有效的计划,按照“随采随搬”的原则,共投入约15.5亿元,对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了搬迁和补偿,集中在大地、凯达矿区建设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农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扶持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造福了当地人民。真正实现建设和谐友好型社会的地方和企业发展蓝图。

  下篇

  构建安全和谐、全面发展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伊泰集团公司以科学的定位和高超的战术,以一系列强有力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行业低迷时期开始即大举做强主业,加快进行自有煤矿建设;以超前一步的战略眼光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冲破内外部的惯性阻力和巨大的困难,投巨资修建铁路和运煤专用公路,继之搞电气化扩能改造,畅通了煤炭外运的瓶颈,使沿海列车直接开进鄂尔多斯煤海腹地。这一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卓越作为,成为全煤形势好转后伊泰实现第二次创业起飞的平台、在新的征程上再创辉煌的有力保障,也为社会进步和地方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面对鄂尔多斯缺林少绿多风沙的现状,为在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中力行低碳减排,积极营造碳汇林,伊泰在努力建设美好矿区、厂区环境的同时,积极响应鄂尔多斯市政府关于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捐植一颗“节能减碳树”,营造10万亩碳汇林的号召,2010年出资3982万元,由市林业局统一安排、规划建设该市碳汇林,为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建设做出表率。并在杭锦旗境内利用公司原有甘草基地打造了赛台、西北沟、桃日木三个碳汇林基地。截至2010年,这三个基地共栽(种)植乔木199万多株,灌木424万丛,果树等经济林48万多株,投资约7000万元。2011年,公司为改善杭锦旗牧区沙化严重的现状,同时也为公司已建、拟建的煤化工项目置换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又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边缘征用50万亩沙地用于“伊泰碳汇林”建设,其余煤矿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已编制完成,上报自治区环保厅和自治区经信委,今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用于场地平整、修路、打井,并在三个基地投资2000万元用于育苗,计划用3到5年时间,投资5亿元资金,将其初步打造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碳汇林基地。公司所属的纳林庙煤矿二号井、大地精煤矿、宝山煤矿、纳林庙一号井、诚意煤矿、丁家渠煤矿已顺利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大地精煤矿还被授予“环境友好型企业”称誉。其余煤矿也已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今年年底前将全部通过清洁生产验收。伊泰由于在“碳汇林”工作和矿区绿化美化工作方面成绩显著,于2011年5月获得了市委、市政府“林业生态建设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伊泰多年来持续、快速的大发展,也是企业全面进步的结果,尤其是把安全作为天字第一号的大事来抓,坚持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作为企业第一政治、第一效益和职工第一福利的结果。张双旺一再语重心长地强调:“宁可少挣一千万,也不死一个人;宁可少产100万吨煤,也不死一个人。”而且“只有安全+产量+利润才是最大的效益”。从而自始至终将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基础,从生命安全上维护职工主人翁地位,走出了一条具有伊泰特色的安全管理之路。集团煤矿生产连年大扩张,却保持着死亡事故极少的安全纪录,不但在前些年矿难频发的中国煤矿行业中极为鲜见,而且超过了若干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的先进水平。

  正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华泱泱大国,社会与企业的和谐稳定,成为了举国上下必须解决好的大课题。伊泰长期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从发展方向、体制机制、收入分配、生命安全、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力显对职工人格和权益的尊重。伊泰在创立之初就响亮提出,决不让职工辛劳一辈子却两手空空。2001年伊泰在职工全员持股改革之后,不断完善工资福利制度,提高工资性收入,增加福利性收入,改善保障性收入,从而使“我的伊泰我的家”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和谐奋进的“家”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使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思路里,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制度中,融入到职工的思想行为上,营造出了令人称道的现代企业人文环境。

  20多年来,尽管体制几经变化,但伊泰始终坚持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成就职工。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科学安排,正确处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与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在劳动就业上加强保障,在资产上实现全员持股,让职工以股东身份参与分红,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财产关系上,确保了广大伊泰职工真正的而不是虚幻的主人翁地位。伊泰因之先后获得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今后,伊泰决心继续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力行清洁生产、保护自然生态、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企业战略常抓不懈,从而为企业的全面进步及为自治区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一个优秀“企业公民”应有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