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黄海波:让母亲管钱是最大的孝顺
[发布时间:2011-12-03 09:58:27 点击率:]

  由“李大本事”黄海波领衔主演的《永不磨灭的番号》,9月1日首轮卫视播放结束,收视率高达12%,在2011年已播电视剧里遥遥领先。连一向苛刻的父亲也给这部戏打了95分,这是十年来黄爸爸给儿子作品的最高分数。可对演戏痴迷的“李大本事”,提起钱来却连连摇头,“千万别让我管钱!”

  

  积极、正面的心态可以击碎一切

  

  就算一点点小满足,也能让黄海波特别开心,比如喝饮料又中了一瓶。他还说自己从小就爱睡觉做美梦,“例如梦见自己飞起来了,醒了去趟卫生间,回来睡着还能接着飞”。

  黄海波称,在他的感情和经验系统里面,不好的一面最多占到15%,“我觉得只要是积极的、正面的,就是可以击碎一切的。你要老想这事儿不好,老觉得这事儿太纠结了,肯定好不了。换一个快乐的角度重新审视,一切会豁然开朗,你自己的心灵也会很欣慰。说白了,就是用快乐让自己想通,这个很重要”。

  他觉得自己的这种豁达与生俱来,小时候,二姑就常说他“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十分钟之前你还看我在那里纠结呢,十分钟之后你可能就会看到我另外一张脸了”。此外,他还不记仇,“最多记三天”。

  金庸、古龙的作品他全读过。武侠人物里,他最想演令狐冲,因为“令狐冲是金庸笔下唯一的一个最不像大侠的大侠。每天练练剑法,喝点小酒,和小师妹聊聊,这就是他的人生。他是给活生生逼成大侠的”。黄海波也想过这种特悠闲的生活,“但现在是不奋斗没法活啊”。他的理想是60岁后,子孙满堂。要是有一天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去周游世界,“能有机会把南极北极也走了,这辈子就圆满了”。

  

  爱雷朋、爱变形金刚,也爱淘宝

  

  黄海波说自己也爱臭美、追求时尚,也会为了买东西攒攒钱。

  他自称“墨镜控”,喜欢买雷朋,从1999年开始,基本上每一年新款的雷朋他都会买。但另一方面,“我有多少副,我就能丢多少副”,新买的雷朋,才几天就找不到了,他自嘲,“喜欢,爱买它,和收藏是两回事儿”。

  他还喜欢变形金刚玩具,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正放《变形金刚》动画片,他现在还会唱主题曲。电影《变形金刚》系列,上映后他都是第一时间去看。他还向记者“炫耀”一件“绝对是外单”的T恤,胸口是小假钻石组成的汽车人标志。

  他还有另一个“最热爱的事儿”,是上淘宝淘外单的衣服。曾花240块钱淘到一件背面是老虎图案的衬衫,“什么牌子我忘了,但我告诉你,那件衬衫是真的,要是放在新光天地卖,至少3000块,淘到这样的东西你知道你有多开心吗?”他还曾花800块钱淘到过一条在商场卖7000多的某奢侈品牌牛仔裤。但他也有吃亏上当的时候,“订一台灯,送来了,腿都折了;订一条裤子,费了牛劲儿也穿不进去,或者穿两天裤裆开了,这都常事儿”。他觉得上淘宝除了经验,更多的是凭运气,五笔买卖里面能成功两笔,就已经很不错了。

  

  花钱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家庭大会”讨论决定

  

  无论是之前的默默无闻,还是如今的“李大本事”,黄海波一直将所挣的钱都交给母亲管理,和朋友吃饭总喜欢抢着埋单……“我不是真的不知道钱的重要性,那不就是傻子了吗?我是不把钱看得那么重要,只要花得高兴,何必斤斤计较?”

  由于挣的钱都交给了母亲,黄海波基本上都是刷卡消费。只要一购物,母亲的手机马上就会收到银行的短信通知,“我想用点钱,费了牛劲儿了”。黄海波笑着说,他今年夏天买了一双Bally的人字拖,1300多。为此,黄妈妈“磨叨”了他好多天。他觉得这鞋好,买了能一直穿,不用再买别的。黄妈妈则觉得这么多钱能买10双普通的人字拖了。

  在黄海波家,超过5万元的支出,就要全家开会,“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家庭大会。同意不同意,聊;多少价位,聊。”

  理财顾问建议:

  多元投资 才能跑赢通胀

  像黄海波这样把钱都交给父母打理,自己专心事业的人不在少数。可在目前通货膨胀这么高涨的情况下,即使黄妈妈钱都在银行存利息最高的五年定期存款,利息也不过年5.5%,远远跑不赢实际高企的通胀率。稳健没有错,但投资应更多元化一些,免得辛苦拍戏所得被通胀越吃越少。

  需要购置终身寿险

  作为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黄海波的高收入是以夜以继日的工作、高强度的曝光率、没有规律的饮食为代价的,而且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想象不到的危险。对此,明星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因此,应买份大额终身寿险为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增添保障,且每次拍戏要求剧组投保大额意外险是非常必要的。

  最大的财富是自己的增值

  处于事业上升黄金时期的黄海波,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拍出更好的片子,演活未来的角色,让观众叫好,让票房叫座,片酬自然水涨船高。当未来财富积累更多的时候,黄妈妈的单存银行理财方法显然更需要改变,请专业理财师来为家庭财产做规划很有必要。

  (摘自《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