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近日,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成立,中国民企“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有了一个可资助力的坚实而广阔的平台。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但同时必须看到,和中国经济体量已经雄踞世界第二与引进外资量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并不相称。尤其,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宏观效应和微观绩效更不显著。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分量占了很大比重。中国民企的对外投资,除了吉利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在德国建造研发及制造基地、力帆在东南亚开设工厂等少数样本,可圈可点的成功范例并不多见。
个中原因非常复杂。这里面,既有中国民企尚且年轻创新能力不足海外经验缺乏等自身因素的制约,更有近年来“国进民退”以及政策落实不力等因素的羁绊。中国民企在海外资源的获得、对外投资的审批、金融支撑、外汇及财政支持等方面,和央企已远远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然而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中国企业正迎来对外投资的最佳时机。当此时刻,中国民企理应有充分作为的空间。
从全球范围看,欧债危机在持续发酵,美国次贷危机余波未息,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需要借助中国力量走出衰退,收购其优质资产或直接投资成本低廉。
同时,中国经济正在全力谋求转型升级。在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房地产、矿业开采等过往投资热点的利润空间渐趋萎缩,中国民间资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在海外开疆拓土。
另一方面,民企行业分布广泛,决策迅速,对市场信号敏感,对外投资事实上比国企更具优势。
应该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有赖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真正成长。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让中国民营企业迸发出蓬勃生长的力量,当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引擎的核心所在。明乎此,在政府层面,应尽量消除阻碍民企成长的体制因素,为中国民企“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撑等有效支持;在民企自身,应着力于持续创新,加大人才储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的成立,无疑给出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它表明政府和民企在“走出去”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上更趋一致,也表明中国民企有了抱团“走出去”的更大抱负和需求。通过商会有成效的运作,中国民企“走出去”可望走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