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企业家投身艺术收藏
[发布时间:2011-12-20 08:57:49 点击率:]

 近年来,企业家与艺术收藏这两个看似无甚关联的词汇愈来愈多地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纽约,在日内瓦,在北京,国内外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企业家的身影屡屡出现,他们从纵横四野的商界风云中抽身出来,将投资眼光定格在艺术品上。在中国收藏界,老一辈藏家正逐渐淡出,民营企业家成为收藏主力。在很多企业家看来,这是一种时尚,正如曾经有一段时间,企业家们会以高尔夫和户外运动作为主要谈资,而如今,收藏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在企业家的圈子里,收藏正成为一种时尚风向的标签。

  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落幕

  企业家成“亮点”

  12月8日, “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出版集团和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收藏·拍卖》杂志承办,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协办。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以凯、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科、南方电视台台长蔡照波、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浩、副总经理林放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来自希腊、西班牙、阿根廷、俄罗斯等驻广州大使馆总领事及代表,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等主讲嘉宾,著名鉴赏家黄君实、敏求精舍前主席葛师科、澳门书法篆刻协会会长萧春源、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亦非、北京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北京传是拍卖总经理贺新春、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恰龙、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广州画院副院长洪楚平、艺术北京博览会总监董梦阳等重量级嘉宾云集会场。

  会上,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桂科从改革开放后广东取得的经济成就展开话题,他提出广东精神品牌的铸造需要注入文化的基因。以艺术打造广东文化生活,既是响应广东省委宣传部打造广东文化强省的号召,也是重振广东作为全国华南艺术重镇的重要举措。

  目前,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逐渐演变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外的热点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对此,作为两岸知名的文物艺术收藏家,有古玩教父之称的徐政夫,从自身收藏的经验率先说法。他认为,中国的收藏应该开始进入国际化。

  嘉宾的精彩演讲后,论坛进入圆桌对话环节。西泠印社艺术顾问胡西林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泡沫是正常的,就像一杯啤酒必须要有泡沫一样。他指出,在波士顿美术馆我们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这是代表了美国的国际化视野。但在故宫博物馆却没有看到,我们现在需要的国际化视野,实际上就是要拥有大国的文化胸怀。

  论坛的第二部分讨论了未来收藏的社会功能与前景。面对方兴未艾的艺术品市场,不少行业人士对2012的艺术市场将如何走向提出疑问。中央美院余丁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强国,今年(2011年)全球艺术市场交易总额预计能突破2000亿元,未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行情方向仍会聚焦经典艺术方面。同时他大胆预测,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估计未来每年将有50亿元的潜在购买力进入中国艺术市场。

  压轴出场的发言者是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他的精彩发言将论坛推向高潮。他肯定了广州首次举办国际艺术品研讨会的重要性,从经济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指出,艺术品市场繁荣的20年正好见证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崛起是文化崛起的第一个信号,艺术品市场崛起之后会带来整个中国文化的繁荣。然而,对当前艺术品市场存在的泡沫,他认为泡沫比较大,预计明年起码有40%的市场份额下降,要有过冬的思想准备。

  陈东升还强调,目前已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家投身艺术品收藏领域,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希望企业家们能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掀企业艺术收藏热

  “企业”和“艺术收藏”本是两个人们熟悉但又感觉它们之间距离有些遥远的行业,但“企业艺术收藏”这种行为在海外已经有着上百年历史,20世纪80、90年代在西方更发展到了高潮。曾有人说,过去50年中,西方对文化艺术支持、赞助贡献最大的不是政府、博物馆、私人收藏,而是企业。

  将自身积累的闲置资金,用于艺术品的购买和收藏,进而获得相对保值且稳定增值的投资回报,并树立良好企业文化形象、积极回馈社会的行为,即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艺术收藏。目前,“企业艺术收藏”的热潮也正在中国涌动。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光绪年间的“斗彩花卉纹盘”、徐悲鸿《奔马》、张大千《泼彩山水》等优秀的艺术藏品存于中国建设银行;吴印咸《艰苦朴素》、陈逸飞《黄河颂》及曾梵志《无题》等成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藏品……中国的企业收藏艺术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增长季。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国内企业对中国艺术品拍卖直接或间接投入约占总成交额的40%。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长期收藏基础上建立的一批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企业收藏的艺术品大多是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甚至是免费开放的。”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说,个人收藏限于精力、学识、能力、财力,一般的爱好者、收藏者对艺术品的收藏很有限;企业家们除自己爱好、学习,还受到其建立的专家学者顾问团熏陶,视野更为广泛,鉴赏更为准确,对于艺术品的保存和文化价值的传播更为有力。

  “在艺术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各国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展示文化,重视文化,表示对经济成果之外的文化的欣赏,对我们营造归属感和促进身心发展都颇为重要。”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表示。

  德国德意志银行藏品已逾56000件。福林明集团1968年创建的福林明艺术收藏,保存了1770年以来逾750幅名家画作。英国施罗德集团收藏艺术品有200年历史,从20世纪陶瓷艺术到当代绘画、雕塑,施罗德集团艺术收藏包罗万象。渣打银行收藏的艺术品则包括了从南非风景画、西方油画到描绘中国广东、澳门及香江等地浓郁东方风情的艺术作品。

  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说,企业艺术收藏在西方发展得较为成熟,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企业艺术收藏这一良好的收藏理念和机制,能够成为一座搭建在中国优秀民族企业和时代艺术之间的桥梁。”

  

  【相关链接】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指出,在该协会注册的5000多名正式会员中,企业家约占20%,而且,申请入会的企业家现在仍然络绎不绝。不仅如此,目前活跃在北京、上海等地各大拍卖会上的新面孔,70~80%都是企业家。据南京赤马画廊总经理马葆群透露,在南京的房地产领域,目前至少有二三百个企业家在进行着较大规模的艺术品投资。浙江省文化文物管理办公室稽查队副队长卢炳均透露,仅在慈溪和宁波两地,艺术品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二三十位之多。中联国际拍卖公司书画部总监夏锄则指出,在许多拍卖会上,一些熟悉的面孔频繁露面。江浙富豪现在像炒房子、炒股票一样炒艺术品。

  中外企业家畅谈“收藏经”

  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外企业艺术收藏论坛上,国内外从事艺术品收藏的企业界人士就企业艺术收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及其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不少外国企业在收藏领域先行一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效果。因此,回顾企业收藏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脉络、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心得成为本次论坛的一项主要内容。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与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他看来,企业进行艺术收藏对于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杜嘉祺建议,企业收藏在注重质量和品位的同时,还要制定战略性的发展规划,“需从长远打算,不要轻易改变收藏方向”。

  这一观点与ArtBanc董事总经理、苏富比艺术学院资深顾问杰里米·埃克施泰因不谋而合。埃克施泰因也认为,企业收藏不应该是短时间的投机行为,也不是一个企业主能够完成的事情,因此需要有长期的远见。他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为例,探讨了投资与企业艺术收藏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是英国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传统投资已经无法解决现存问题,于是该基金购买了一些艺术品,以此增加资产的价值。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日后带来了很好的收益。但埃克施泰因表示,该基金在艺术品选择上是有严格标准的,除了具有良好品质外,通常会选择与企业文化相符的作品。

  弗里德海姆·徐特是德意志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及艺术收藏负责人。他认为,艺术收藏使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创造社会价值。据徐特介绍,德意志银行去年用于艺术收藏的资金高达2200万欧元,自1962年迄今收藏了50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不仅让德意志银行树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也促使企业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并且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艺术收藏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关注点和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表示,企业收藏艺术品的优势在于资本、资产与资源的结合。在他看来,艺术收藏可以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重要的是,企业收藏往往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补充。目前,中国人均占有博物馆、美术馆等的比率依旧比较低,而国家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毕竟有限,因此,应当鼓励企业和民间机构建立博物馆、美术馆,让企业收藏的成果面向全社会。

  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企业在收藏领域的佼佼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艺术品收藏的探索和实践。据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办公室主任王琳介绍,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和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手札等不少稀世文物就在建行珍藏。即便如此,相关负责人还是感觉到了建立专业团队,制定兼顾市场和企业自身特点的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事实上,由于起步较晚、运作欠规范、配套措施滞后等原因,中国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的确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安盛艺术品保险集团亚洲区总经理孙贵珍就指出,目前中国的艺术品保险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此外,如何引导企业收藏方向,进而引领艺术品市场走向、确立价值标准、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亟待深化的课题。

  世界首富们的

  艺术收藏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比尔·盖茨就开始了他的艺术收藏。作为拥有 600亿美元财富的收藏者,盖茨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而他购买艺术品似乎也完全凭个人的兴趣,没有明确的学术或商业性目标。1996年,盖茨以700万美元从苏富比买下油画 《远雷》,这是美国一线现代画家安德鲁·维斯1961年的作品。在盖茨的豪宅内有一座别具特色的图书馆,馆外挂着现实主义画家温斯洛·霍默的名作《迷失在大堤上》(1898年),那是盖茨在1998年花 3600万美元买来的,是美国油画有史以来卖出的最高价。盖茨有实力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他在艺术收藏上雄心勃勃,世界首富把目光转向艺术品市场意味着什么,艺术家、经销商、拍卖公司都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目前微软公司收藏有 5000多件当代艺术品,是收藏艺术品最多的公司之一。

  琼·保罗·盖蒂,上世纪60年代的世界首富,并且在这一位置上蝉联了20年。他靠着高超的商战谋略,建立起庞大的石油帝国。同时又用他拥有的33亿美元财富中的2/3购买艺术品。1968年,琼·保罗·盖蒂博物馆建成了,保罗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任何人,只要脚上穿鞋,都可以进来观赏。1976年在临终前,他把全部财产33亿美元中的 22亿捐助给保罗·盖蒂博物馆,在为后人留下一段传奇故事的同时,也保存了不朽的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它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博物馆。

  胡安·安东尼奥·佩雷斯·西蒙是卓有成就的墨西哥企业家,经营项目横跨金融、电讯等多个领域;他对墨西哥经济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一穷二白的青年时代,西蒙就钟情于艺术。在一次欧洲各国的游历之后,欧洲博物馆里丰富的馆藏让他大开眼界,从一件复制品开始,西蒙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品收藏之路。到上世纪90年代,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他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家非盈利的慈善基金会——西蒙基金会,专为墨西哥一些低收入家庭或个人提供小额贷款,同时从事艺术品的收藏与推广。现在,这个基金会已是欧洲本土之外最大的艺术品私人收藏机构之一,名下拥有从14世纪至今的3000多件藏品,除油画外,还有雕塑、家具、装饰以及首饰,大部分藏品来自欧洲。

  已故船王斯塔维洛斯·尼阿托斯的儿子菲利普·尼阿托斯据说拥有价值最高的藏品,至少价值20亿美元。菲利普的父亲从1949年开始收藏艺术品,毕生买入了众多名作,其 中 包 括 梵 高的《Self-Portrait with a Ban-daged Ear》和巴勃罗·毕加索的自画像 《Yo, Picas-so》。自父亲将藏品留给他之后,菲利普又不动声色地向其中增添了一些当代作品,如吉恩·米切尔·巴斯奎特的《Self-Portrait》和安迪·沃霍尔的《Shot Red Marilyn》。

  阿布拉莫维奇在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中,聚集了巨额财富。之后,阿布搬到伦敦居住,因为收购了英国著名的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而变得尽人皆知。阿布总是以他典型的“不眨眼”方式来购买艺术品。2008年5月,阿布在纽约苏富比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先后以8628.1万美元和 3364.1万美元,将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1976》 和卢西安·弗洛伊德的《沉睡的救济金管理人》收入囊中,均创下了这两位艺术家各自的最高成交纪录。

  企业家为何青睐

  艺术品收藏?

  据估算,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总成交额中,国内企业的直接或间接投入已经占到了4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问,企业家收藏的动机何在?从经验看,企业收藏的主要动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作为投资工具。马尔科姆·吉在对法国企业的收藏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商业人士和金融家热衷于在艺术市场上大显身手。不仅因为他们的财富惊人,而且因为他们精通大额的风险投资决策。因此,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这些商业人士和金融家看来,艺术品显然是一种不错的投资工具。事实上,国外的许多银行都把3%左右的利润用于艺术品投资。例如,德意志银行下属的250多家分行就在进行着公开的艺术品投资。迄今为止,该银行已经收藏了超过10000件艺术品,比德国现代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

  其次是满足高层需要。《企业艺术》一书的作者马托瑞纳在对1000多家美国企业的收藏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超过70%的企业都宣称,该企业的收藏行为源自首席执行官的个人兴趣。他进一步指出,当企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被集中起来时,企业高层决策者就有可能从企业的收藏行为中获益。因为他们可以将股东的财富用于个人的在职消费。事实上,不少企业的收藏主攻方向确实与该企业高层的个人兴趣非常接近。例如,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就坦言:“开博物馆一方面是我的个人爱好,另外,也是天地集团在文化产业的尝试。”出于类似的原因,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了北京紫檀博物馆,金轮集团创办了金轮艺术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一而足。

  此外,从理论上讲,如果企业不准备将艺术品转让出售,而是作为文化消费,那么,在企业做账的时候,就应该将购买艺术品的开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如果支出数额太大,也可以将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然后,在一定的年限内分摊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如果企业不准备永久持有艺术品,而是打算待机出售,那么,在企业做账的时候,则应该将购买艺术品的开支作为一种投资方式,计入“长期投资—其他投资(艺术品投资)”。在将艺术品顺利转让之后,再注销该项长期资产。而转让收入与购买支出的差额则应该作为“投资收益”来处理。但是,近年来,中国的税务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一些企业将艺术品投资的开支算作该企业的“经营设施”项目,摊入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以此减少企业在账面上的盈利数额。由于“经营设施”年年都要折旧,最后将折得所剩无几,成为零资产。然而,艺术品实际上却未必在贬值(甚至在不断升值),最后还可以合法地转归个人。某些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减少甚至规避税收的目的。换句话说,某些企业的收藏行为确实有避税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