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2009年年初,苏福钢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一段有关山西烟草史的专题片。有位太原卷烟厂的老工友回忆起厂子的发展史时说,“我们厂解放后创立了胜利牌卷烟,是红胜利;后来又有了黄胜利……”苏福钢听了这段话,知道老人的记忆与事实发生了偏差。苏福钢差不多藏有解放前后山西各烟厂的全部烟标,对那段历史太了解了。太原卷烟厂的前身即太原烟草公司,1949年生产了一种名为“胜利”的卷烟,但那时候只有黄胜利一种,而老工友提到的红胜利则是1954年公私合营后成立的太原烟草厂生产的。苏福钢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他有自己收藏夹里的烟标为证。
人的记忆常有失误,即使是亲历者的回忆也难免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出现差错。而烟标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和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一样,明白无误地呈现出一段客观历史。只有实物才是最可靠的,它的可靠性远远高于当事人的记忆和文字记录,苏福钢这样理解烟标的价值。
烟标里的山西民族工业
圈里的人都知道苏福钢爱烟标爱得痴迷,痴到不计成本,这样的收藏迷也是古董贩的最爱。一帧见证着山西烟草史的老照片就是古董商给他送上门的。
照片摄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元旦,德记烟草公司100多名员工在新年第一天拍下了这张合影。
1929年2月,山西银行经理徐一清筹资十万大洋,聘请著名晋商乔家的后代乔卜承担任总经理,德记烟草公司在太原水西门街正式创立。德记出品以手工烟为主,品牌有 “大子”、“正大”、“圆圆”等。1933年,由政府出资的晋记卷烟厂以15万大洋收并德记烟草公司,并重新定名为晋华烟草公司。山西烟草史翻过了德记这一页。
从烟标看山西近代民族工业史
视烟标为文物,这是苏福钢三十几年收藏史上最有价值的收获。记得十几岁时,在美术教师的启发下,他开始随手把能捡到的烟标都夹在书本里。1993年转业回太原市后,他在府西艺苑见识了一个更大的烟标世界。他开始与藏友互通信息,星期日带着藏品到外地与藏友交流。从那时候起,他对烟票背后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着从一枚简单的烟标中挖掘出丰富的史料。
从1998年起,苏福钢的烟标收藏逐渐呈现出鲜明的主题:山西烟标(水旱烟标、斗烟标等烟丝标、卷烟标)、中烟标、老烟标,藏品总量达2万种。他据此初步理清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并开始大量撰写有关烟标的理论性文章。《山西烟标目录》、《山西卷烟烟标简明目录》、《山西烟丝标简明目录》、《山西烟标汇录》、《太原卷烟厂烟标》、《太原香烟画片》、《太原卷烟厂烟标目录手册》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解读烟标“密码”
苏福钢的藏品还包括水烟和旱烟烟标。他拿出一枚民国时的“日生”烟标为我们逐一解读其中隐藏的“密码”——“这张纸上既有烟丝的产地,还有商家字号、品牌,边角上的七行字是当时流行的广告语和质量承诺,这个小马图案相当于现在的LOGO,复杂的印封是商家在包装上做的特殊记号,以免有人作伪。”除了这些和烟草有关的信息,他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当时的刻板印刷技术、造纸工艺。最早的包装纸是单层麻纸,到清末民初晋南出现了这种双层麻纸,夹层里有这一地区特有的土和面粉的混合物,既能防潮,又能防止烟丝的油分渗出。苏福钢小心翼翼摆弄着这张颇有历史感的包装纸,“要是能得到一份包着烟丝的实物就好了,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包装纸的效果到底怎么样。现在看到的都是已经展开的烟标,不是原貌了。”
藏得越多,爱得越深
苏福钢反复强调,面对一件藏品,尤其是可能有特殊价值的藏品,一定要“尽量保持它的原貌”。他的藏品中有两枚代表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烟标——“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大“福”“禄”烟标,但这两枚烟标并不在收藏夹里,而是糊在一个破旧的花花绿绿的纸笸箩上,其中一部分还被其他普通烟标覆盖着。
以前人们用报纸糊好笸箩后,为了美观,就把烟标贴在外面作装饰,古玩市场上偶尔能见到这种纸笸箩。以前苏福钢的处理方法是把笸箩以30度左右的温水浸泡1小时后,用小刀将烟标一层层揭下来,洗掉背面的浆糊,再用报纸一遍遍将水分吸干,最后用白纸包裹,压上重物使之平展。这样处理过的烟标便于保存和交易。但他现在不会轻易这么做,而是让实物尽量保持原始状态。
“就像对待考古现场,如果没有把握,不如现在不动,留待以后技术、认识水平都提高的时候,有充分把握的时候再动不迟。一件完整的实物就尽量让它保持原始的状态,比如一个烟盒,拆开了就不可能再知道它当年是用什么粘的,税票的准确位置也难以复原。这种情况下就不如不动。”像这两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大“福”、“禄”,虽然品相不好,但好歹是实物,是可靠的历史见证,苏福钢宁愿让它们暂时屈居在笸箩上。
这是一种深刻了解之后的珍惜,建立在苏福钢和烟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