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试看今日新愚公
[发布时间:2011-12-22 08:59:53 点击率:]

  本报重点推出的关于“愚公故里”河南省济源市经济社会实现巨大新发展新进步的报道,颇能给人诸多借鉴与启迪。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继承和发扬新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探索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收获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统筹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多项经济指标位居河南省前列或首位、社会民生得以明显改善的卓著成效。

  当今时代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用思想的大解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国务院近期正式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和完善,河南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新阶段。这对于传统工业强市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济源市,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相信济源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若干“率先”以奠基现代化、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的各项奋斗目标,一定会在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尽快成为鲜活生动的事实。

  奋进之旅

  

  济源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老区”,更是一个在改革开放时代异峰突起的“新区”。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济源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率领全市人民大力传承、发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坚持“干”字当头,开拓创新,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冲破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济源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大幅度提升,城市与农村、发展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河南全省前茅。

  超前一步的工业化进程,为市域经济的强劲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济源钢铁、铅锌、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各具特色,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为全市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

  独具匠心打造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充分发掘济源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以王屋山、五龙口、小沟背等景区为代表的山岳型旅游带和沿西霞院小浪底黄河三峡一线的黄河风情旅游带。济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集中供热、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齐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获得显著成效,中心城区、复合型组团、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建设富有现代意识的开放城市。济源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来企业在财政扶持、土地供应、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打造优良的行政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已有来自欧美、东南亚、日本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等外商投资企业数百家落户济源。

  ……

  近年来济源强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发展战略,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十一五”以来,济源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大关,2010年是2005年的2.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500元,居河南全省第二位,是2005年的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10亿元、20亿元,2010年是2005年的2.7倍。同时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力度,力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已连续五年进入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居全省首位……相继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诸多荣誉,赢得了各级各方的广泛认同和赞赏。

  

  重槌之举

  

  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恍如隔世的巨变。济源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抓住工业发展的契机,逐步积累了实力,夯实了基础,并在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招商,大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加强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加大科技投入,做强做优企业”等一系列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工作,努力推动济源工业向超常规、跨越式,既节能高效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军。

  济源在不断做强做优传统产业拉伸产业链条的同时,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成长,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装备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初露锋芒。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济源“兴市”、“强市”的强大支柱。

  历史总是螺旋形发展、波浪式推进的。当中国人民创造出当代世界一枝独秀的发展奇迹而又面对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城乡二元分隔、贫富悬殊、农民收入低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时做出反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社会综合进步,成为举国上下的主流共识。济源市委市政府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较早以远见卓识感悟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进而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与济源的现实发展紧密结合,从而能动地、及时地推动全市的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了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步伐。

  加快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促进养殖业和加工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蔬菜、林果、药材等特色种植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强化第二产业在济源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和主导作用,做强做优工业经济,重点培育塑料光纤、纳米材料、生物农药、矿用电器和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以旅游业为重点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济源从2006年开始连年举办“王屋山国际旅游登山节”等,以此推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壮大发展。全面启动济渎庙区域、五龙口温泉区域、西霞院———小浪底区域、曲阳湖区域等四个水资源开发项目,着力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增长点。同时扎实推进餐饮、酒店、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及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在济源经济中的占比。

 

  新兴愚公

  济源市委市府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情怀,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大好机遇,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措施,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实现了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济源不断创新招商体制机制,每年召开全市大招商暨商务工作会议,出台招商引资工作意见,安排部署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外来投资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责任机制和推进机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落地,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健全完善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分解到了16个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建立了项目分包责任制;实行监督奖惩机制,把招商引资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坚持月通报、季检查、半年现场观摩、年底总结评比,严格奖惩。实施市领导“一对一”招商战略,市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带头外出招商。

  开展“捆绑式”招商活动,把市委、市政府主要部门同镇、街道、集聚区招商任务捆绑在一起,同考核,同奖惩,增强市直单位对招商引资的主动参与和服务意识。各镇、街道、相关部门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建立招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成立了招商引资合力团,邀请人大、政协及各界人士共同为招商引资出谋划策。充分发挥招商合力团的重要作用,定期召开招商引资专题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招商培训,举办全市招商引资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对全市镇、街道和市直单位几百名从事专业招商的领导和小分队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充实商务工作人员,招商队伍日渐强大,专业招商初见雏形,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效推进机制。出台了新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在原来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新设立了济源市招商引资信息奖和招商引资推进奖,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十一五”期间,济源不断加大对外推介和宣传力度,在提高招商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精心筹备,周密安排,以大开放推动大招商,以大招商推动大发展,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超过18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3亿美元,全市外来投资企业发展到近300家,有力地助推了市域经济的新跨越,荣获了“2011年度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愚公故里新气象

  

  为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业化与城市化由矛盾对立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型,济源市在注重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大胆探索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结构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城市化常常要付出较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济源要工业化现代化,更要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济源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004年以来,济源市首先投巨资对市区河道实行综合治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全面努力,济源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由2004年的中度污染转变为2005年的轻微污染,2006年起已跻身全省空气质量良好城市行列。

  在先后被省政府列入“中原城市群”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后,济源市委市府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城市5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将城市性质定位于国家级能源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旅游城市;将全市1931平方公里全部纳入市域一体化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确定了“一个中心、三个组团、三个重点功能区”的城市发展大格局,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而彰显城市魅力,深化城市内涵,确立了“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绿、亮、净、美”工程……

  济源本着“建设山川秀美新济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城市建设始终贯彻精品意识,把一条条路、一座座建筑、一棵棵花草树木都做成精品。对城市建设不仅注重外在之美,更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注重功能,追求细节,在建设实施上下够下足功夫。近年来,济源先后新修、改造30多条城市道路、10多座城市桥梁,形成了“一环十纵十一横”的城市综合街路格局。相继建成了一批重要市政工程,大气恢宏的世纪广场,造型独特的篮球城,多功能的文化城,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住宅楼等纷纷面世;建成了城市自来水二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济源段)管网工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批公用设施项目。济源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的吸纳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大为提高。

  

  城乡统筹新斩获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村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何遵循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发展规律而又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了济源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统筹城乡发展中较早进行的理性探索和生动实践。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府确立了“市域济源”理念,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予以实施,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就业实施意见》等近30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文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并率先在河南全省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设立工作台账,采取市政府与各镇、街道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严格考核的绩效管理。

  济源进而积极稳妥地实施“六个统筹”,即统筹城乡规划,实现空间布局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和发展环境一体化。

  不少人认为:探究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成功的“秘诀”,就是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稳扎稳打,不搞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严丝合缝的政策体系,引导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由此激发全市城乡广大干部群众创事业、谋发展的活力和积极性。

  近年来济源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受益最多的是农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二位,是2005年的1.9倍。济源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粮经比由2005年的7:3调整到5: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454个行政村有125个进入河南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前500名。

  

  和谐发展新局面

  

  济源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市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并不局限于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3.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200美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2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21.8%;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58.6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年均增长16.9%。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制造、矿用电器等特色产业集群得到发展壮大,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27%和12%。

  三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80个,投资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6%,累计达到700多亿元,是“十五”的4.3倍。沁北电厂一期二期、豫光20万吨电锌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钢铁、铅锌、焦炭、原煤产能均有显著增长。

  四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复合型组团、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放权强镇”改革深入推进,城镇的带动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公交、组组通硬化路,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建成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城乡环境、生态一体化。

  五是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完成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改造,率先在全省实现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的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空气优良天数连续五年达到310天以上。

  六是大力加快推进民主化、法治化进程,营造了文明向上、民主团结的浓厚氛围。全市上下内聚力量、外树形象,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央视《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两次走进济源,大型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央视播出,大型抒情豫剧《愚公移山》进京演出。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扎实推进,获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殊荣。

  

  卓立中原经济区

  新兴中心城市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济源全市人民深受鼓舞,备感振奋。济源市委市政府加强领导,明确定位,主动融入,抢抓机遇,立足“干”字当头,先行先试——力行敢闯敢试,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城市;扬长补短,建设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开放协作,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城市;和谐发展,建设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城市;务实重干,建设愚公移山精神核心传承城市的理念和目标……为努力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大步前进。

  事实上,济源近年来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工农协调、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机制,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近80%,位居全省首位。工业化水平超过80%,是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并以明显的区位优越,成为沟通豫晋的重要前沿城市。济源还是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太行生态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中原经济区上风上水的重要位置,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38%,比全省均值高出22.74个百分点……

  济源基础已渐雄厚,优势已经展现,但自身的上档升级新发展和给力中原经济区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心加大“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力度,正联合北京大学开展农村土地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接轨等课题研究,以期在破解瓶颈制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做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城市。决心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市”战略,扬长补短,再造优势,以打造中原经济区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为目标,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强市。并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带动作用,立足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物流、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济源同时加快推进区域协作、开放合作,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城市的互融对接,加强互动交流,积极联系沟通,推动优势互补,形成连南贯北、东引西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对接,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道路交通项目,增强区域交通支撑能力;加强产业协作,依托周边城市的产业优势,联合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洛三济焦”经济板块和“黄河金三角”产业隆起带。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传统产业的工艺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土壤、水体、环境保护,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地处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域,济源市缔造了愚公移山精神、黄帝文化、济水文化、卢仝茶文化等丰厚文化遗产,新时期又创造了红色文化、篮球文化、旅游文化,68万愚公儿女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干”字当头,先行先试,顽强拼搏。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富裕、美丽、和谐、文明的新济源定将崛起在中原大地;济源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在当代愚公儿女的不懈奋战中早日实现!

  抓住新契机 迈上新高地  

  □ 本报评论员

  

  几千年来,无论承平之世、战乱频仍,还是朝政更迭、循环往复,世世代代历尽沧桑的炎黄子孙,都始终保持着最为杰出的一种持之以恒的攻坚克难精神——以愚公移山为典型标志的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齐心协力、顽强攻坚精神。可以说,济源这些年来的大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励精图治的奋斗史、创业史。就是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以工业强市和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导,努力实施城乡一体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总体规划和推进措施的创新开拓史。充分体现了济源市敢于变革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非凡胆略和创新思维。我们由此亦不难看到济源市辉煌崛起的一些内在原因;不难看到济源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崭新风貌;更不难从中窥见到济源市委、市政府领导们造福一方的心血、智慧和实干精神。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严峻、贫富悬殊加大等制约发展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依然突出,继续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如今,当几十项全国性的“桂冠”已相继戴在辽阔中原这个面积人口规模最小但综合实力尤其是发展潜力却不小的河南省辖市头上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济源市近年来经济社会跨越式新发展的主要作为,无疑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典型性和可资借鉴的启迪性。

  目前,济源市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发展新契机,正在率领全市人民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坚持“干”字当头,先行先试,着力于项目带动和产业提升,为率先在河南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而顽强拼搏,不懈奋进,以更加辉煌的成绩造福一方,报效国家和人民。

  我们也满怀热情地期待着,切盼在不久的将来再度向广大读者朋友报告济源市更上一层楼的新发展新进步。

 

 

  

 

上一主题:一枚烟标就是一个考古现场

下一主题: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