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理财困惑 越理越亏该往哪里看
[发布时间:2012-01-14 09:29:23 点击率:]

 2011年是通胀高企的一年,是最需要理财的一年。然而,2011年的理财市场却是哀鸿遍野股市跌跌不休,基金亏损连连,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只有黄金价格一路上涨,金光闪耀,但到第四季度也HOLD不住,高位下滑;银行理财产品曾经风光一时,但随着加息周期临近尾声、监管趋严,似乎也要消停一段时间。(导读)   股市  伤透股民心(小标)  盘点,是各行各业年终必做的“功课”。然而,在证券行业,大多数股民却不愿回首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原因很简单又亏了。

  2011年,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然而A股走势却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完全背离。从年初的2800点出头,到2011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令人失望的2199点,600多点的落差让股民们心酸。“要是有机会解套,这辈子再也不炒股了。”记者接触到的很多厦门投资者都这样说。来自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有交易的A股账户大概只占到总数的5%,也就是说,漫漫熊市已让95%的股民“冬眠”了。近日新华网针对股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近4万名接受调查的投资者中,仅有2280人在去年的股市中盈利,占总调查人数的5.76%。其余超过九成的投资者在去年股市投资中为零收益或者负收益。让股民更郁闷的是,近10年来的沪深股市,不仅让投机者“姚明进来、潘长江出去”,也让老老实实的投资者颗粒无收。反观市场其它参与主体,无论是作为融资方的上市企业、作为中介方的券商等,还是作为管理方的监管机构、交易所,无不有所收获。人们不禁思考:一个重融资轻回报、利益严重失衡的股市,还能长期平稳发展下去吗?

  

  基金 抗跌变坑爹

  2011年,基金成了令投资者自危的那根眼中钉、肉中刺,甚至遭遇信任危机,惨遭持有人抛弃。2011年国内股市债市“双熊”,股市跌幅超过20%。基民亏损程度堪比2008年。中国证券报调查显示,2011年七成以上基民亏损,51.5%的被调查者投资基金亏损10%~30%。偏股基金是大部分基民亏损的“元凶”。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各类偏股型基金平均跌幅均在20%以上。在2008年股市大跌时曾风光无限,被基民视为“避风港”的债券基金,时隔三年也风光不再。虽然10月份后有一波反弹,但积重难返,2011年全年平均跌幅也达到9.43%,被视为低风险的普通债基也大都难逃亏损厄运。QDII去年平均亏损也超过20%。货币基金则成为2011年基金中唯一的亮点,整体取得超过3%的正收益,接近一年期定存,虽然不高,但相比股基和债基已经是独占鳌头,成为几个基金品种中唯一能撑起门面的“黑马”。因为收益不佳,许多基金定投的基民因抱怨亏钱而在2011年中途停止了基金定投。基金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大考。

  

  国债 又成抢手货

  股市不景气,CPI一路走高,央行三次加息仍无法阻止存款“负利率”……负利率的尴尬让很多不甘让钱“变毛”但又无法承担过高风险的普通民众将存款变成了收益率高于存款又最有公信力的国债。2011年财政部共发行了三期凭证式国债、19期记账式附息国债、四期记账式贴现国债、12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其中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深受个人投资者青睐,销售非常火爆,有的甚至出现了连夜排队抢购的现象。在人们的概念中,购买国债的主体一般是中老年人,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购买国债的队伍里。其实,不少人购买国债也是出于无奈,一位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银行利息太低,而其他理财产品风险太高,最后只好买国债了,少损失一点是一点。

  

  黄金 金光乱人眼

  国际金价从去年1月份的最低点1308美元/盎司,一直到9月份的最高点1920美元/盎司,黄金犹如一头脱缰的狂牛横冲直撞,让不少分析人士跌破眼镜。而在第四季度,国际金价又如过山车从波峰直接往下冲,有时一天的跌幅就超过100美元。但总体来说,其一年涨幅也达到13.3%。与股市、基金、债券等投资产品相比,黄金笑傲江湖。金价发疯,凡是与“金”沾边的都水涨船高,金条、金币、纸黄金、黄金期货……各种与黄金有关的投资方式风生水起,就连消费品黄金首饰也是跟着疯魔。2011年7月份,厦门的千足金首饰单价还在400元人民币下方,到8月下旬,一下子蹿到了485元。涨价、涨价、涨价,首饰店营业员换价格标签换到手软。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际金价大幅下跌,到12月中下旬,千足金首饰的价格跌破400元/克。  而此时,轮到实物金条投资者HOLD不住了,不少投资者想着抄底,到年底,厦门部分投资型金条已是卖断了货。

  

  银行理财 推开一扇门

  股市、基金不争气,黄金投资又显得专业了点,于是不少市民把钱交给银行打理,似乎是件较安心又省心的办法。银行理财产品去年的表现还算给力,不仅通胀、加息给银行理财产品火上浇油,存货比的考核压力,也逼着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有所表现。以临近年中时点的6月份为例,当时理财产品如潮水般涌向市场,预期收益率也是你攀我比,年化收益达5%、6%的短期理财屡见不鲜,而老百姓也很“配合”,往往一两个亿的产品额度在厦门一天就能卖完。不过,面对外界变相揽储的质疑,到去年11月份,监管部门不得不叫停1月期以内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相对安全也给力,但要挑中能跑赢通胀的产品还需擦亮眼睛。以8月份到期理财产品为例,在1582款产品中,年化收益率达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只有34款。而有部分产品则被爆出未达预期收益率,甚至个别产品还出现亏损。  因此,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像坐动车,速度快,安全性也曾被专家称很高,但仍不能避免个别事故的出现。

  (摘自《海峡导报》文/钟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