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蛇口中国开发区
先行先试典范
如果要了解中国开发区这一部辉煌历史,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深圳蛇口,这是197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工业区。一个不足9平方公里的蛇口,却孕育出了名列世界前500名的招商银行、全球第一大集装箱企业深中集、中国保险业排名第三的平安保险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特区首先“特”在对外资实行税赋减免的优惠政策上,而特区的外资聚集点则在开发区,开发区成了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强大的生长区。198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是负13亿美元,2000年是1656亿美元,而2011年末则到达了3万亿美元。
1978年,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口为1.72亿人;2011年,中国的城镇居民总数为6亿多人。如果没有与新区建设相连的开发区建设,原有城市的自然扩张绝不可能提供容纳5亿多人的新增城镇人口的条件。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市资源几乎全部被旧体制成分占据。通过“给政策”方式,开发区普遍成了新体制环境最容易生成的区域。这不仅为大批外资、“三资”、民营等市场经济成分提供了立足空间,大大降低了改革的代价,而且为规避新旧体制直接碰撞提供了宝贵的时间错位机会。在相当多的大型、特大型城市以及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改造中,“退二进三”、“退三进四”等战略之所以能够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发区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形成提供了展转腾挪的空间余地。
从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看,开发区一定是我国新增投资和工业生产能力的密集聚集区、新兴产业的培育与生长区、与国际经济社会接轨的融合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容纳区。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开发区似乎早已明确了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在发挥比较优势、淡化区划概念的同时,开发区已经开始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拉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上下功夫。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在较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开发区势必继续担当起引领时代前行的重任。
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化是从武器近代化开始的。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大机器生产)。
辛亥革命前后,在多种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1895—1913年以工业化为主体的中国民族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1923年前后,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缫丝、卷烟、榨油、火柴、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也有较大发展。采煤、冶金、水泥等重工业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民族企业,但是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从此,我国的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53年,党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一化、三改造”的方针,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工业化进程正式启动。我国以苏联的援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85年起,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机制转换、制度创新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1993年之后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从而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但是,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当然,初始时期是以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为目的,而2000年之后出现的重化工业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而发生的。
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一是在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贡献上(1995-1999年外商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是27.3%。),二是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例如,进口产品的涌入以及随后的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得家电的国内市场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特点,中国的家电企业在同这些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学习、发展、壮大,其产品逐渐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家电产品的世界制造大国。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就是低成本的制造优势。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但应看到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等等。
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工业化任重而道远。
成渝经济区
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建设,成渝经济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里自然环境优越,资源密集,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交通发达,许多指标都可与东部媲美。此外,川渝地区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也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
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在内,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自然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国家发改委认为,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建设,成渝经济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起始之年,《规划》获批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延伸阅读】
四大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区域,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属副省级单位。目前有4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1、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包括黄浦江以东到长江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南面与奉贤区、闵行区接壤,西面与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黄浦江相望,北面与崇明县隔长江相望。全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浦东新区的城区面貌变化很大。浦东国际机场在新区东临海部建成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
发展概况: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此浦东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浦东新区坚持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天津滨海新区
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的基础上,把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天津港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几个区域的资源整合起来发展,组建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通过,滨海新区性质终于尘埃落定。2010年1月11日,滨海新区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总体布局:
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一带: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八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临港产业区(规划)。
3、重庆两江新区
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于2010年6月18日,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内陆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北部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核心,包括江北、渝北、北碚三个区的部分区域。
建设目标: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
国务院批复文件提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要着眼于建设内陆开放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建设目标: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一项做深做强海洋经济的战略决策。作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2011年3月14日,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写入全国十二五规划,规划瞄准新加坡、香港世界一流港口城市,要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
上一主题:天府新区“双核五带”的伟大实践
下一主题:“双核五带” 开辟中国经济第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