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凝心聚力 打造以人为本“家文化”
[发布时间:2012-05-24 15:10:52 点击率:]

  “互助”、“创新”、“坚持”、“自我”,是“家文化”的主要元素。企业“家文化”应该彰显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互助”,各自为战的团队将是一盘散沙;没有“创新”,墨守成规的团队将是一群庸才的集合;没有“坚持”,意志脆弱的团队执行将大打折扣,成为败军的主儿;没有员工正确的“自我”,个性缺失的团队将是被禁锢的竹篓。

  □ 刘 军

  

  为了加快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盐池采油厂党委通过调研论证和系统地整合、梳理,提炼出适合于采油厂的“家文化”,对“家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工作理念、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等做出理性思考,抓住行业的特点,把人们最关切、最向往的“家的感觉,家的关怀”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融入采油厂的生产管理中,形成了采油厂特色的企业文化。

  

  “家文化”——

  采油厂生产生活必需品

  

  盐池采油厂由于工区分散,工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比较差,呈点多面广式分布。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势必会对职工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整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周边自然环境恶劣,来到这里的人们会给工区生活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个人,一条狗,一口井。其实这些影响只是对职工本人而言,更大的困难在于远离故土的父母、子女无人照顾,甚至有夫妻同在野外一线,一待就是10多年。父母生病,子女不在身边;子女上学,父母不能照顾。因为常年在野外工区生活,当地没有社会关系,没有人脉,这才是一部分职工最大的后顾之忧,叫他们如何能够安心地工作?企业在发展,如何确保职工没有后顾之忧,一门心思地投身于工作,这些都是采油厂党委一直思考的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2012年以来,厂领导将“家文化”建设列上了重要议程。“以企为家、凝心聚力、共享发展”就是让采油厂成为职工的家,让职工在这里真切感受到家的关怀。

  

  “家文化”——

  采油厂为职工创造温暖

  

  对于大多数职工来说,他们远离亲人,远离妻子儿女,孤身在外,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西北塞外的这片土地上,孤独、寂寞不时地闯入他们的生活。采油厂通过集体生日、文体联谊、改善食堂生活、扶贫帮困等活动的开展“聚人心、暖人心、安人心、赢人心”,为职工创造一份家的温暖。

  月度生日聚人心。“为了远方亲人的思念,我们点上了蜡烛;为了远方父母的祝福,我们点上了蜡烛……你辛苦了,感谢你为采油厂所做的贡献”。这是厂领导在职工生日会上的寄语。

  这一天,炊事员特意为寿星们准备了寓意着长寿健康的面条,厂领导亲自切一块蛋糕连同生日贺卡一同送到职工手中。大家一起许下愿望,唱响生日快乐歌,在悠扬的旋律声中增进了感情。

  扶贫帮困暖人心。小孙是采油厂的一名员工,因患有疾病,常年药不离身,而妻子下岗多年,孩子还在上学,家庭负担过重。更加不幸的是,两年前,他的妻子忽患重病,此后一直处于住院治疗阶段,昂贵的医疗费用压得这个本来就有疾在身的中年人喘不过气来。近期,由于过度劳累,他也病倒了。这一倒下无疑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在这个时候,全厂400余人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共募得爱心款40000余元,厂工会捐款10000元。当厂工会主席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这个一直坚强的与困境抗争的七尺男儿落泪了,他的家人落泪了……

  营养食谱安人心。“哟!又换新食谱了……”财务科的小马一早走进食堂,看着张贴在公示栏上的新食谱,心里顿时美滋滋的!

  长年在野外工作生活,职工身体健康是企业发展的根,可采油厂职工来自五湖四海,食堂师傅总是众口难调。为确保职工饮食的合理性,为体现健康与效益同重要,采油厂请宁夏营养学校的老师根据宁夏的气候特点制定了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菜谱周周换,菜色花样天天新。目前已经实现了早餐牛奶、中餐水果。饭菜质量大大提高,真正做到“最好的一餐在食堂”。

  公开竞聘赢人心。“这次岗位竞聘劳务工也可以报名”。这是采油厂岗位竞聘的通知发出后,所听到的最多的声音。2012年以来,厂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强调:采油厂在评优选模、岗位竞聘中,在政策允许,劳务工与正式工同等对待,在采油厂的大家庭里,没有二等身份、没有二等公民,只有以能力说话,以责任说话,以奉献说话,为劳务工提供一切可供发展的空间。

  可这一切才只是个开始,采油厂还将通过成立各种文体协会,摄影协会让大家更多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加强与职工的谈心,经常性地播放一些电影,对生病职工亲属进行探望,让我们的企业变成一个有友谊、有温情、有欢笑的大家庭。让我们的职工在这个大家庭里健康生活、快乐地工作。

  

  “家文化”——

  职工为采油厂贡献力量

  

  面对采油厂的发展现状,职工们逐渐适应了这样一种生活,常年在野外工作的他们为企业的成长发展而喜。

  一年内,大多数时间都在工区度过,在许多职工眼里,这里几乎取代了家的位置,他们凭借着坚守和奉献,树立了“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理念,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努力奋斗,和采油厂共成长。

  荣获局、分公司2011年度“巾帼建功十大标兵”的李会珍。十六年前她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孩子,孤身来到千里之外、人烟稀少的鄂尔多斯盆地,成为了工区里为数不多的采油女工之一。16年来,她几乎每两年更换一个岗位,先后做过采油工、注水工、井长、食堂管理员、核算员等。采油工区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在领导眼里,她是“铁娘子”;在职工眼里,她是“老大姐”。可作为一名女同志,野外工作16年她抛下的不仅是家庭和亲人,还抛下了女性的温柔和特性。父母生病时,伺候左右端菜倒水的不是她;丈夫辛苦工作,嘘寒问暖照顾家庭的不是她;儿子咿呀学语,悉心呵护温柔抚养的不是她。16年来,每次回家,她都是含着泪花为默默付出的丈夫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为年幼的儿子收拾一下书包,然后又是满眼含泪匆匆回到了工区。

  蒋世卿,在他长达26年的劳务工生涯中,先后从事过物探,固井,基桩,钻井,录井,采油,注水等行业的工作。特别是在盐池采油厂5号站区工作多年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遇有狂雪暴雨的时候是他奔跑在各个井场及时关停设备的紧急关头;每当夜幕降临都是他防范井区财物安全的重要时刻。一件大衣,一把手电,陪他度过了无数个夜晚。只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以劳务工的身份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圆着属于自己的采油梦。

  为了岗位和责任,他们选择了尽心尽力,真正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他们也只是采油厂众多职工努力奋斗、默默奉献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他们没有大口号、没有大目标、没有大成就,但在他们心里只有两个词:感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