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理论丰碑
[发布时间:2012-06-03 11:29:34 点击率:]

  □ 本报记者 杨小燕

  

  5月28日,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一行来到“5.12”地震的极重灾区北川县,重点对该县的良种繁育、猕猴桃基地、马铃薯基地和茶叶、魔芋、蔬菜等加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北川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促农增收提出了宝贵建议。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他还先后深入丹棱县、广汉市、金川县等地调研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像这样常年奔赴于四川各地,已是郭晓鸣研究员习以为常的事,正因为如此,他在农村问题研究领域找到了创新的源动力;正因为如此,他找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突破口。

  

  农村土地流转理论的开拓者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土地承包制实施不久出现的土地私人转包现象,当时国内多数学者提出了土地国有化或私有化的政策主张。郭晓鸣认为,土地私人转包现象主要凸显的是土地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并不能成为否定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理由,关键在于完全自发的土地私人转包功能有限,必须及时创新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他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丛刊》1985年第2期,国内先后有10余家报刊摘转其主要观点,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同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对土地承包经营非难加重的情况,郭晓鸣提出对家庭承包制进行完善和改造应是积极的扬弃而不是消极的否定,农户家庭经营与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的理论主张。文中的理论观点与后来召开的党的八中全会精神完全吻合。此外,针对各地农村根据人口增加不断调整土地,超小规模的土地利用模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郭晓鸣较早提出了终止土地小调整的政策主张,文章被新华社《经济内参清样》1991年1月12日刊登,上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成为后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调整的基本选择。

  

  城市化理论的探索者

  郭晓鸣研究员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重大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提出乡镇工业在小城镇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的意义上的城乡融合机制,其裂变效应加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985)。他强调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必须走就地消化、城乡分流、多向输出的复合式转移道路(1990)。他认为近代世界各国所走过的农村人口单向向大城市转移的一般道路在中国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实现可持续的农村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城乡相互融合、协同发展(1992),这些理论观点分别被《经济学文摘》、《农民日报》、《农村经济论坛》等刊登和转摘,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问题》等国内农村经济最权威的学术刊物。针对近年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现实,郭晓鸣提出当前应特别重视快速城市化背后事实上隐藏着的巨大社会风险,要深刻反思“政府垄断的城市化、农民失地的城市化和农民被动的城市化”等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主要弊端,创新性地探索以保障农民利益为主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11),相关论文在《改革》、《学习论坛》、《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

  

  城乡统筹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城乡统筹是郭晓鸣研究员近年重点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郭晓鸣认为,统筹城乡的实质是对严重失衡的城乡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调整,是对农村和农民长期历史欠账的合理补偿。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移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观,真正把发展重心转向弱势的农村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村人口(2008)。同时,统筹城乡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城乡的难点是利益调整,必须重点推进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是农民,必须最大限度激励其主动参与(2010)。郭晓鸣强调,以利益调整为重心的统筹城乡并非只能单纯依赖于工业反哺和城市带动,在大多数欠发达地区,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和存量调整,探索共享性和联动式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同样是可以选择的有效路径(2011)。郭晓鸣指出,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探索和进展,主要依靠先行先试的体制突破与政策创新,因而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和可复制性,但深层次制约依然存在,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实现由“行政驱动”向“行政、市场双驱动”转变、“财政支撑”向“财政、社会资本双支撑”转变、“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2011)。上述理论观点主要发表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以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都统筹城乡:经验、挑战与发展选择》一书,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情系“三农”的决策智囊

  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郭晓鸣研究员十分重视监督围绕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展开对策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服务能力。郭晓鸣研究员始终情系“三农”,每年都有近一半时间深入全省各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做到秉持良知,直面问题,勇于直言,先后就农地流转、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工流动、灾后重建等热点问题提交大量政策建议。其中有5份获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联合正面批示,3份获回良玉副总理单独肯定性批示,1份获马凯国务委员肯定性批示,30多份获刘奇葆、蒋巨峰等四川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这些建议为我国“三农”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郭晓鸣研究员在决策服务方面的辛勤工作和产生的积极影响,近些年他多次被山东、重庆等省市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邀请,进行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先后被眉山、资阳、广安、巴中等市政府和仁寿、彭山、天全、射洪、蒲江、温江、渠县等县政府聘为当地政府的经济顾问。

  作为四川省政府“小企业改革咨询小组”成员,郭晓鸣研究员广泛参与了1994年以来全省县属企业改革实践的咨询、指导和起草文件的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作为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估专家和四川省财政厅专家组成员,直接参与四川省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的项目评估和审定工作。

  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农业产业化专家组”成员,直接参与起草了“四川农业产业化实施大纲”、“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起草工作。

  作为四川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了“四川农业与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四川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起草工作。

  作为成都市政府农村产权改革三人专家组组长,全程参与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相关政策设计和咨询工作,为推动成都“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力所能及的重要智力支持。

  此外,郭晓鸣研究员还大量承担了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等重要专题的理论宣传和辅导工作。

  

  【人物名片】…………………………

  郭晓鸣,男,195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晓鸣研究员已有30年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丰富经历,是我国在“三农”问题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农业经济领域具有重大成果和重要影响的知名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4项;国家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福特基金会等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家》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获得各种学术奖励50余项。

  先后应邀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日本、印度、越南、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先后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