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高薪“独董”扎堆银行保险业
[发布时间:2012-06-03 11:29:34 点击率:]

  □ 稿件采写 任文娇 崔烨

  近期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年龄、收入相差巨大的热议不断,甚至卷入不少高校的知名学者。最新的数据显示,收入排行前五的独立董事几乎全部来自银行保险业。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高薪独董呈现出三大怪象,而这三大怪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怪?

  

  [第1怪]

  收入年龄相差巨大

  

  除了对于独立董事高薪的质疑,记者从财报中注意到,这些独董扎堆在金融领域。数据显示,2011年2283家上市公司共支付的独董薪酬共4.50亿元,其中最慷慨的上市公司为民生银行, 2011年独董薪酬支出金额高达407万元,排名前五的上市公司依次是:中国银行237万元、工商银行225万元、建设银行202万元,中国平安193万元、中国远洋161万元。而在前十名为独董支付薪酬最多的 “白马”公司中,银行保险企业占了七成, 21世纪网统计出,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民生银行是支付独董薪酬最高的公司, 2011年支出金额高达407万元。

  2011年“外快”最高独董,非民生银行的王联章莫属,去年以126.5万元的高薪稳居榜单第一。5000多名独董中,最挣钱的TOP10,分别是王联章、范徐丽泰、王松奇、Alberto To、王立华、梁定邦、李若山、贡华章、刘红霞。

  不过,记者注意到一样是做独董,有的独董觅到的上市公司堪称“高帅富”年入数百万;有的独董却仅拿数千块;一些学者挂名多家公司,最后加起来的薪酬水平也不如一家。如方直科技给其三个独董陈赛芝、贾国义、李亮的年薪分别仅1000元、1500元和1500元,青松股份给厦门大学讲师兼职独董的罗正鸿年薪1300元。据不完全统计,年薪万元以下的独董有100名左右,占所有独董的1.78%。

  此外,独立董事的年龄也从“80后”到“30后”不等,从工作不满十年的小青年到耄耋老人,都在独立董事中出现。

  

  [第2怪]

  学者摇身成独董

  

  第二怪就是在独立董事中经济学家、高校教授扎堆。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聘请的独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家公认学问比较高,以经济学者和高校教授为主;还有一类人有比较深的政商背景和影响力,比如,退休高官;还有一类可被称作是业务型的。在一些公司事项,尤其是重大事项的表决投票中,“业务型”独董也能给出独立客观的专业意见。“现在大部分公司聘请独董,主要就看名望”,这就呈现了高校教授扎堆任独董的现象。

  “独立董事应该保护投资人,对公司决策层起制衡作用,保障决策层的科学决策。”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丁茂战表示,独立董事一般都是专业性人才,理论素养、专业经验都比较高,能够作为第三方,尤其是为散户做代言人来对公司决策层起制衡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独立董事中,高校的学院派教授居多的事实。

  此外,一些独董的 “不独”、“不懂”,对于一些公司来说是正中下怀。

  

  [第3怪]

  一人身兼数职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许多独立董事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广泛存在,令这些专家学者们顾此失彼、分身乏术。据统计,有123位独立董事同时任职4家上市公司,60人同时在5家上市公司任独立董事,而同时在6家上市公司任职独立董事的竟然也有2人。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些学者分身有术,“一鱼六吃”。据同花顺金融数据终端显示,在去年年底的报告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MPAcc中心主任、EMBA中心主任又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徐经长,同时现身北京城建、荣之联、宝莱特、全聚德、北新建材独董名单,今年奥康国际的独立董事名单中又出现了他的名字。这6家上市公司给他的薪酬从2.9万元到8万元不等,合计达33万元。显然,“徐独董”已经越线。事实上,身披多个头衔的专家学者同时身兼四五家上市公司独董职位的现象很普遍。

  此外,记者在13家上市银行的年报中发现,共有45位学者型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他们从银行领取的报酬不菲,大部分介于20万元到40万元之间,而薪酬最高的独立董事年薪更是高达百万。

  其实,由于独立董事独立于任何一股东、不在公司内部任职、与公司或公司人员没有经济的或家庭的密切关系等原因,独立董事可以不受利益的局限而公平地对待全体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维护全体股东和整个社会的权益。

  “目前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一位评论人士指出,“现在确实有些公司,包括央企在聘用独立董事的时候往往只重视他们的名声和影响力,没有更多地考虑独立董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至于很多有名的学者和专家,到很多企业担当独立董事后,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公司事务,往往举手签字,拿钱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