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目前市场现有中医药科研类人才不足,中医药企业必须把眼光转向高校,寻找到“源头活水”,才能真正解决医药人才短缺的困局。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众多企业纷纷抢滩中药市场,欲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另一份数据却让众多的企业“望而却步”,也凸显了我国中药企业在成长壮大进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医药企业人才招聘需求量同比增长96%,其中技术科研类人才的需求骤升。医药企业普通研发人员的年薪近10万、研发经理年薪更是高达18万,研发人员2011年的涨薪幅度达15.8%。许多企业以高薪聘请人才的方式依然无法长久留住人才,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挖墙脚”,吸纳和稳固人才已成为制约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让中医药工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永葆生机”,实现《规划》提出的“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的目标,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创新。
我国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状况很难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加强医药市场监管、加快对社会潜在的医药人才资源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工作,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山西省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据了解,近年来山西实施“晋药战略”,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政帮助。山西首家创业板上市药企振东制药便借此机会开展了与国际合作,在澳大利亚建立中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国际人才的优势,在扩大中药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实力。
中医药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加需要各大高校的培养和输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要抓住医药市场人才短缺的契机,加快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药人才的有效需求,实现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目前市场现有中医药科研类人才不足,中医药企业必须把眼光转向高校,寻找到“源头活水”,才能真正解决医药人才短缺的困局。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中医药企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自身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这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成为知名中医药品牌的关键。
“今后我们将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让中药事业真正做大做强。”振东制药董事长李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了解,近10年来,振东制药与山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晋药研究网络,与山西中医学院共同建成“晋药研究中心”。去年振东制药成功引进高端人才112人,建立了“百名研究生创业园区”。李安平还告诉记者,“未来六年,我们还将投资20亿用于中药研发。”
评论
什么人才在企业最吃香?
眼下,很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存有一个误区,认为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好,会有发展。实际上,从专业方面讲,企业人才应该是多面和多元的。
在多年的企业经营和团队管理中,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营销部门,提起来的干部非营销专业的居多,照理说,管理和营销科班出身的应该在营销和管理上有潜力,但实际是技术和生产类的有发展后劲。原因在于,技术销售骨干有专业技术,对产品如数家珍,能真正地解决客户的需求。而所谓的营销专业,这么窄的一个知识范围要完成相关的专业任务是根本不行的。我们有一些人的失败不是因为营销水平差,管理理念缺乏,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产业了解不够,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在企业,有发展“前景”和“钱景”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做干部,大都是为综合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必然选择。笔者一直要求新进大学生必须到生产、制造等各岗位实习至少三个月以上,但很多学生不理解,还以为企业把大学生当“民工”用,一些学生理解了,也去做了,但是耐不住“辛苦”与“寂寞”,放弃了,然后开始怀疑这种方法,甚至抱怨,产生抵触情绪。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大都自我成长了起来。其实公司不单单是对新毕业的学生进行多岗位锻炼与实习,对在职的很多员工,尤其是干部,轮岗已经是公司的一种制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夯实成长的平台。
随着社会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并且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浮于表面的“万金油”,一定是“业有所精”的通才。同时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很吃香,但相应地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就会比常人或者说普通人才多的多。在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为个人的发展设计好通路,能否成为“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在专业“深度”、“纯度”上的锻炼与成长,关键还是看自己。
上一主题:亚太地区工程、会计、技术岗位最缺人
下一主题:中国不会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