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国制造业的利润哪去了?
[发布时间:2012-07-11 08:54:36 点击率:]

  有人感叹,10年前IT热、手机热、股票热、房地产热……好像做什么都能赚钱,而这年头资金紧、电力紧、地皮紧、环保压力……好像做什么都不赚钱。

  因此,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在“配件牟利”现象中,不乏品牌制造商、大企业的身影。这些制造业巨头厂商们何以沦落到靠“配件牟利”?他们的利润去了哪里?

  

  卖场凶猛盘剥

  除此之外,最为厂商们诟病的是“吃掉了大块利润”的渠道商——各大卖场,“又爱又恨”,无法释怀。一位知名家电企业高管对记者坦承,“很烦”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连锁大卖场,但又“不敢得罪”。

  而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众多制造厂商不得不“饮鸩止渴”般一再降价以招徕顾客,可另一方面,全球性的原材料上涨又让成本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有资深家电业人士告诉记者,利润能达到10%的已属行业佼佼者,而大卖场高达30%的费用率,无疑是雪上加霜,给本来就不堪重负的生产企业增加了不小的营销成本。

  不过,面对大卖场的“盘剥”,大部分制造商都敢怒不敢言。上述知名家电企业高管解释,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国内一、二级城市占了相当大的份额,相比之下生产厂商处于弱势,因此,制造商谁也不敢不跟它们合作。如果不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就进不了这些大卖场,很多家电厂家因此被拒之门外。

  

  营销费用

  往往高于制造成本

  大型卖场的强势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让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变得狭窄。不少业界人士就担心,大型卖场的相对垄断,不仅让物美价廉的成长期制造品牌被排除在主流视线之外,同时还让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无法买到价格便宜的商品。

  世界名牌协会中国经济中心主任施业传教授就曾撰稿指出,许多知名制造企业为了应对大卖场高额的入场费和其他费用,不得不走高价路线,放在大卖场里的商品大多是各厂家的中高端产品(价廉物美的产品不赚钱),由于成本较高,加上卖场收取的高额费用所产生的成本,价格一般是制造成本价的2~倍,其中营销费用往往高于制造成本。

  施业传教授尖锐地指出,大卖场的渠道垄断客观上造成了高价营销的垄断,逼着企业以各种手段变相提高价格,共同打造了大城市的“暴利商品阵营”,共同抬高了大城市消费的价格门槛。

  

  好在还有网购:

  渠道创新角力

  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网络购物,正在颠覆传统大卖场暴利模式。特别是团购,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一个能明显觉察到的改变是,即便苏宁和国美这样的超级销售巨头,也纷纷开通了网购模式。

  有市场观察者乐观认为,伴随着网购的发展与成熟,“配件牟利”——这种在安装等售后服务领域动心思,侧面获利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乃至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