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国文化企业智取国际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2-07-17 09:29:41 点击率:]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走出国门,或联合创作,或合资公司,或购买剧场影院等。俏佳人、中国杂技团、新纪元以他们的经验,给国内的文化企业经营者以启迪。

  

  俏佳人:

  直接拿下美国终端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形势下,中国民间资本却悄然加速了“文化西进”的步伐。2009年7月15日,中国内地民营资本的第一家电视台在美国诞生,松联国际传媒和天星传媒联合购得洛杉矶天下卫视华语电视台。

  “我们前3年是投入期,不会有多大的盈利空间。”俏佳人传媒总经理李丰介绍道,目前并购程序已经走完,之后正式进入经营期。

  “中国文化企业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走出去,但目前就英文窗口来说,我们是第一家。”李丰脑海里时刻琢磨着如何经营好这个窗口,她想到了中国在海外最受欢迎的“拳头文化”,那就是中国的功夫文化以及汉语教学领域。他们形成了《故事中国》《文化中国》两个拳手产品,前者介绍来自当下中国城市生活的真实记录,而《文化中国》中,汉语教学栏目的效果已经超乎了他们的预想。

  “现在国内很多文化企业都看到了海外市场的潜力,并且已经脱离文化交流以及找海外代理的旧模式,他们的目光都已经开始瞄准海外主流市场,这是中国走出去的新气象。”李丰说,对此她很欣慰但也感觉到了竞争,因此在全产业链上的布局活动上,俏佳人更加会频繁尝试。

  

  中国杂技团:

  不断智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现任总经理张红介绍道,近几年,“中杂”一直坚持以自有知识产权的整台晚会进入国际市场,不惜投入巨大财力和精力创作优秀节目,着力增强与外方演出商议价的话语权,逐步提高单场演出收入,不断提升“中杂”品牌影响力。

  “中杂”多个剧目如《Splendid·一品一三绝》《再见,飞碟》《杂技王》等剧目在走出去方面表现得都很突出,海外演出收入占总收入很大比重。

  张红认为,出口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未来发展中,“中杂”仍要继续坚持精品战略,同时逐步完善国际主流市场的经营模式和渠道建设,促进出口模式的升级转型。首先是要变“成品出口”为“创意出口”。目前,“中杂”自主生产的产品多通过国际演出商引入国际市场。同时,“中杂”深刻意识到,品牌是演艺企业对话国际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也是深入参与国际市场运营的资本。

  

  新纪元:

  转型做“铺路人”

  

  “现在政府出面在给企业走出去铺路,我们也有意为国内企业搭建一个通往海外的持续性平台。”时代新纪元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陈纪新向记者介绍道,虽然目前文化出口并没形成大气象,但一旦此类平台合作达成,国内演出企业将大量持续地走出去。

  数年前,新纪元曾经跟百老汇倪德伦家族组建合资公司“东方百老汇”,准备在国内建成一条百老汇音乐剧院线。然而,因为过于宏大的构想和资金投入,以及对音乐剧消费力太乐观的超前预期,这条院线最终无疾而终。陈纪新意识到,仅靠不断代理、运作单一的演出项目,无法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之所以要做这类中介和咨询公司,陈纪新说,首先,她自信能够办到,她的公司是最早获得文化部颁发特许证的演出经纪机构,她本人在文化市场打拼已有20多年,目前也是国际演艺协会(ISPA)唯一的中国理事。其次,是适应现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