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关注性效益:
每个奥运会申办城市申办奥运会的意义各不一样,可纵观奥运会的魅力和光辉历程,实现经济社会增长、国际形象的丰收和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快速提升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关注性效益:世界的关注带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所谓关注性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性资源的关注和集中,二是国内资源(如投资)的相对集中。
国际性资源的关注快速带动城市的国际化商业水平。如700多个国际国内一线品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密度在2007年4月入驻北京大望桥的CBD商圈,其中就包括GUCCI、CHANEL、PRADA、COACH等10余个世界顶级品牌。
国内资源的相对集中使举办城市得以在短期内汇聚大量建设资金。例如,作为奥帆赛的承办城市,青岛正在努力集合国内投资以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自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帆船比赛项目单独在奥运会主办城市以外的城市举办共两届,分别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弥补与两个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青岛努力汇集资金,以300多亿元来重新打造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化等建设,其中间接投资达200多亿元。公路密度从每平方公里1.32公里提高到1.76公里,民航航线由86条增加到110条以上。
品牌推广效益:提高城市和企业的知名度
所谓奥运经济的品牌推广效益,是指奥运经济能够通过良好的运作造就一批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甚至打造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全新的世界形象。
奥运经济不仅能够成功转变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同时也为企业推广海外品牌提供了无限商机。奥运会是世界级品牌较量的赛场。三星成为悉尼奥运会赞助商后,其品牌认可度从5%上升至16.2%。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一年,三星通讯产品的销售额就增长了44%。在之后的3年之内,三星的品牌价值从2001年的52亿美元翻了一番,达到108亿美元。
我国的青岛海尔,自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后,海外销售量大幅提升。而作为奥组委全球TOP合作伙伴中惟一一家中国企业,2006年都灵冬奥会期间,联想向全球发布了Lenovo品牌,并向全球推出了Lenovo品牌的业务,更是让联想实现了全面走向国际化的目标。
借势发展效益:为国家和城市的全面整体发展注入“催化剂”
奥运经济的借势效益,即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所在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从而对整体发展产生一种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大规模的奥运投资使国际机场、电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城市竞争力大为提高,吸引了大批高新技术公司,使亚特兰大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第二大通讯发达城市。
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近10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稳中有升。有关研究表明,奥运会将拉动北京经济年均多增长0.8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180万个。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奥运投入与北京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课题研究测算,从2004-2008年,北京市在奥运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城镇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公共服务等领域,累计投资需求超过1.5万亿元,其中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投资达1400亿元。
伦敦:经济效益难有作为
正在举办的伦敦奥运会再次成为世界关注。在欧债危机背景下,英国政府投入约90亿英镑举办的伦敦奥运将为英国经济带来怎样的振兴效果?当一切光环褪去,欢呼喝彩声烟消云散之后,奥运将给伦敦留下什么?
英国上一次主办奥运会是在1948年,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百废待兴。英国政府紧缩预算,以75万英镑的投入生成了3万英镑的微薄利润。2012年的今天,全球经济放缓,英国经济同样举步维艰。这时的英国投入90个亿的英镑举办奥运和残奥,除了欲借奥运会的契机复兴破落的伦敦东区,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奥运会是否将为英国经济甚至是欧洲经济带来一片明媚?
伦敦两次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差距颇为惊人:1948年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1%;而2012年则占0.7%。如果把政府用于加强奥运会期间安全保障的20亿英镑预算计算在内,伦敦2012 年的预算支出几乎相当于英国1948年整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自去年以来,英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提振经济,使得英国经济在今年有望走出低谷并恢复增长。而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举办,也将对英国的经济复苏起到推动作用。但受国内信贷紧缩、信心低迷和欧债危机影响,英国未来经济增长仍将十分缓慢。
从去年第三季度起,英国经济就陷入了持续性的萎缩之中,主要表现为GDP增长率持续走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国债水平居高不下等。据统计,去年英国国债高达1.73万亿欧元,估计到2014年将突破2万亿欧元,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超过九成。而GDP增长水平连续几个季度都在2%左右徘徊。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英国2012年经济前景仍然悲观。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表示,英国经济目前处在陷入停滞的“危险十字路口”。不过从各种迹象上看,英国经济前景并非黑暗一片,人们已经感受到正在迈出的复苏步伐,而起点极有可能从今年下半年开始。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8月7日一期文章称,伦敦奥运会难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与新兴国家相比,伦敦奥运会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小的。据卡梅伦政府估算,奥运会将在今后4年内给英国带来超过130亿英镑的经济效益,但这不过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8%,平均到每年则相当于0.2%。
此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诺里埃尔·鲁比尼日前对伦敦奥运会给予了“经济上失败”的评价,并表示,过度的警告让伦敦市民逃离该市,并且让游客的消费也不够踊跃。伦敦奥运会本该促进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的旅游业,但许多店主均表示,前来光顾的客人不升反降。有关伦敦市公共交通网络将经受巨大压力以及该市最繁华地区将人满为患的警告使许多伦敦人在奥运期间要么选择外出度假,要么选择在家办公,而游客在出行时大多会避免前往奥运比赛场馆较为集中的西区。
研究机构益百利公司称,伦敦西区的店铺迎来的消费者似乎不但没出现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奥运会开幕首周的消费者人数与上一周相比下降了11.6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2.40%。但首周的游客人数略有上升。号称“末日博士”的鲁比尼在微博中称:“由于伦敦的宾馆、餐馆和街道基本上都空空荡荡,所以奥运会是经济上的败笔。伦敦变成了一座空城,一座僵尸之城。平时周六晚间拥挤不堪的西区现在到了晚上却找不到一个人影,电影院、酒吧等店铺都空空荡荡。”
有分析指出,奥运会对经济具有提振作用,对英国的经济复苏将起到推动作用。在欧债危机不断冲击全球经济之时,伦敦奥运会对英国来说可谓是“小雨来得正是时候”,让英国在抵御危机冲击方面平添了一个明显的优势。据汤森路透近期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分析师认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对英国经济将产生很大的短期提振作用,可使英国GDP增长率增加0.3个百分点。
从中长期情况看,尽管人们说法不同,但是英国首相卡梅伦对此却抱积极看法。卡梅伦曾表示说:“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在未来4年给英国经济带来130亿英镑的增收。”他希望伦敦奥运会收回全部成本。英国劳埃德银行集团不久前的一份研究报告也分析了奥运会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该报告称,从2005年伦敦申奥成功到2017年,伦敦奥运会将为英国带来165亿英镑(约合257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该研究报告称,奥运会还会带来“幸福效应”,使公众情绪得到改善并大大促进消费开支。高盛集团发表的题为“奥运会与经济”的报告则预计,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旅游者的增加以及奥运会组织者的大笔投资将带动英国消费,今年第三季度英国经济有望恢复增长。
从消费需求方面看,也存在遏制伦敦奥运会宏观效果的因素。当地居民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交通网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会混乱到什么程度。为确保业务顺利开展和正常上下班,大多数上班族早晨在高峰前上班,晚上在交通拥堵时段结束后或在比赛正酣时回家。
这种交通状况不仅给伦敦市民带来了不便,也减弱了举办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居民的消费需求被游客们赶跑了。由于担心扒手作案增加,伦敦市民很可能减少在回家路上或周末逛街。
对于未来几年英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此间许多机构抱乐观看法,他们大多认为,英国经济有望在年底前走出低谷,从明年起步入复苏增长期。有机构预测,2014年英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6%。
东京:借奥运展示经济腾飞形象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主办奥运会的国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疲弱,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完成了“经济起飞”的第一阶段,迫切需要一个机会向世界重塑日本国形象、提高国家尊严、振奋民族精神。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就成了实现这一目的的舞台,也成为日本崛起的一个契机:从申奥到赛事举行,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通讯等行业的强劲发展,使日本出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GNP从奥运会前的年增长10.1%奇迹般猛增到16.1%,史称“东京奥林匹克景气”。
在奥运会的申办伊始,日本政府把举办奥运会作为国家事业,纳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当时,日本政府提出的口号是:“用1000万人的手美化东京”、“振奋全日本民族精神”。全日本上下为办好奥运会都动员起来。日本为准备东京奥运会而投入的资金是当时奥林匹克历史上最高的,如果把所有相关事业的投资均计算在内的话,高达1兆日元,按当时1美元折合360日元的汇率,约合30亿美元。
此外,本着提高本国国际形象角度,日本还特别重视与各国运动员、媒体、观众的关系。东京奥组委于1963年10月特别邀请许多国外著名运动员前往参观,以检验其场馆设施效能和总结组织经验。他们还用心改善各国媒体关系,采访奥运会的各国记者都把这届奥运会称为“欢乐的奥运会”。
在东京奥运会上,为了振奋民族精神,日本将金牌数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在比赛项目上,经过政府的努力,新增添了排球(男女)、柔道这两个日本拿手的项目。这是奥运会项目规范化后,大项数首次达到19个。在这种强烈的目标指引下,最终日本获得非常好的成绩,以金牌16枚、银牌5枚、铜牌8枚居美苏之后。日本首次进入金牌榜前三名。
东京奥运会办得很成功,对于日本国民增强其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而为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从经济到观念,奥运会都被认为是日本腾飞中的一件大事。
在东京奥运会前后的11年里,日本经济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在举办奥运会前的5年里,除196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7%以外,其余都在10%以上。在举办奥运会的当年以及以后的5年里,日本GDP在举办奥运会后的第三年就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在1968年更是超过了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除了1965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4%以外,也都在10%或以上,东京奥运会成为日本进入工业强国的里程碑。
其中,在1963年,当东京奥运会将要临近时,日本掀起了建设投资的高潮,结果形成了日本经济史上著名的长达24个月的奥林匹克景气。1965年有短暂“奥运低谷效应”,经过调整,到1966年又出现了比奥林匹克景气规模更大、持续时间长达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
蒙特利尔:用15天和世界变成“熟人”
翻开地图,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伦敦、巴黎、纽约等具有文化、经济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城市,像蒙特利尔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不是地理知识稍微好点的人也许连在地图的哪个位置都不清楚。但是,蒙特利尔奥运会让这个平时很难在世界叫响名号的城市一炮而红,15天的时间,蒙特利尔的佳名传遍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在加拿大渥太华河和圣劳伦斯河交汇处,哥特式的教堂映入眼帘,浓厚的拉丁风情萦绕整个城市。不远处,蒙特利尔体育中心巍然挺拔,在现代奥运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蒙特利尔奥运会最终却在蒙特利尔纳税人的心中留下了阴霾,从1976年到2006年的30年间,为了偿还高达10亿美元以上的巨额亏损,蒙特利尔的市民不得不承担起艰巨的责任,在偿还奥运遗留债务的路上前行。最终,影响延续了下来。200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举办权花落蒙特利尔,可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国际泳联剥夺了蒙特利尔市的举办权。
都说,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积极争取之下,蒙特利尔于2005年2月10日重获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举办权。
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营运惨淡,我们不可否认,以致于后来人们提起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时候,都有一种观点:蒙特利尔陷阱。但是,从城市发展、城市认知和城市名片等现代城市特别注重的品牌推广角度来看,我们又不得不说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蒙特利尔,这个1642年才建立的年轻国际化大都市由于搭上了奥运会的列车,一下子誉满全球,虽然是以30年的代价来换取的,可从长远考虑,值!
据媒体公开报道,一位当年为蒙特利尔奥运会工作过的当地人克蕾丝曾经这样表示过,“那是一场盛会,是我心中非常美好的回忆!我们从未因为奥运会而承受任何经济负担。”
如今,如果你想知道和奥运相关的历史,或者到加拿大去走一下,蒙特利尔再也不用花费巨额的城市品牌营销去进行撒网式的推介了。因为奥运,蒙特利尔已经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都市。
蒙特利尔,用30年的等待,15天的精彩付出,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以后数不清年限的城市品牌宣传。用15天和世界变成了“熟人”,迅速走红全球。
洛杉矶:见证奥运奇迹的地方
洛杉矶,除了好莱坞,除了我们熟悉的NBA湖人队和快船队这对“兄弟”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而1984年,开创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奇迹的洛杉矶奥运会便是我们难以忘怀的一件大事。
“亏钱奥运”的魔咒
洛杉矶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它将奥运会竞技体育的艺术、精神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褪去了之前的22届奥运会都是“亏钱奥运”的魔咒,让奥运会成了赚钱的代名词。
2.5亿元,这是洛杉矶奥运会的辉煌战果。而这一成果的取得与一位天才的经营管理人员彼得·尤伯罗思密不可分。通过与企业集团订立资助协议;出售电视广播权和比赛门票;压缩各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尽量不修建体育场馆;不新盖奥林匹克村,租借加州两座大学宿舍供运动员、官员住宿;招募志愿人员为大会义务工作等措施,洛杉矶奥运会顺利举办,开创了奥运会运作的“洛杉矶模式”。
据1984年9月,美国经济研究协会的调查显示,奥运会对举办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高达32.9亿美元,超过了此前1962年西雅图世界博览会和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界博览会。此后,洛杉矶组委会的调查也发现:因举办奥运会,仅南加利福尼亚就有15亿美元的额外财源滚滚进账,其中3350万美元旅馆住宿费和税收收入则直接流进了洛杉矶财政的口袋。
受奥运热的影响,整个洛杉矶的其他方面也获益匪浅。洛杉矶国际机场进行了扩建,客运能力提高到每小时7万人次;体育、交通、通讯、服务行业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就达2.5万个,而在奥运会举办前到举办完的4个月高峰期,更是涌现了3.75万个新工作岗位;1984年以前,加州房地产市场整体下滑,成交量连年走低。奥运会举办之后,包括洛杉矶在内的整个加州的房地产市场逆势上扬,房价当年就攀升了30%;1984年洛杉矶吸引的境外旅游者达23万人,而1983年的数字只有11万多人;在精神文化层面,它成为了洛杉矶人甚至全体美国人的“励志大片”。借助奥运热,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得以空前高涨,一度分散低迷的民心士气也凝聚起来。
作为“洛杉矶模式”的创立者,尤伯罗斯后来回忆说,“洛杉矶奥运会不仅收获了数亿美元的盈利,更帮助美国人找回了‘美国精神’,这或许是更可贵的财富。”
尤伯罗斯掘金攻略
198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尤伯罗斯,只是好莱坞的一个小型旅游公司的老板,私人家产只有100多万美元。在朋友的极力推举下,他才很不情愿地出任了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的主席。上任伊始,奥组委在银行连个户头都没有,尤伯罗斯只好自己出资100美元开了一个账户。办公室也是临时租的,直到60天后,他们才在库尔沃大街上一个由厂房改建的建筑物里落下脚。凭一张奥运会组委会的招牌,尤伯罗斯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凭借着与众不同的商业头脑,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电视转播搞招标
在电视转播权的出售中,尤伯罗斯首度采用了招标的办法。组委会规定每个有意竞标奥运会转播权的电视公司须先支付75万美元的定金。这些定金存在银行里,仅每天的利息就有1000美元。漫长的招标谈判过程结束后,这些巨额利息已经成为组委会的“第一桶金”。
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全国广播公司展开了角逐,最后,美国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买下洛杉矶奥运会16天比赛的转播权,并同意提供7500万美元的技术设备。尤伯罗斯还努力将转播权分别卖给了欧洲、澳大利亚的机构,开拓了电视转播权的销售范围,总进账飙升到2.87亿美元。此前,电视转播权收入最高的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不过只有1.01亿美元。
提高门槛选赞助
商业赞助是奥运会的重要资金来源,尤伯罗斯研究发现,赞助商掏钱的热情取决于宣传回报的多少,他下决心改变以往奥运会赞助小而散的局面,专心“钓大鱼”。
本届奥运会规定每个行业的赞助商只要一家,底价400万美元,诱导企业之间激烈竞争。这个价格使赞助奥运会的“门槛”比以前提升了许多,但却有利于树立一个行业唯一的企业形象。这一招使大公司都全力投入到竞争中来,其中,可口可乐大战百事可乐,甩出1200万美元,富士则以700万美元击败柯达。最后,尤伯罗斯以“5选1”的比例选定了32家赞助公司。据统计,本届奥运会组委会共收到企业赞助3.85亿美元,而上一届赞助商达381家公司,总赞助仅为900万美元,还不如可口可乐一家的赞助费。
“尤伯罗斯模式”中,电视转播权招标和“选择惟一商家模式”(奥运TOP赞助商计划的最早启蒙形式)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后来也成为了历届奥运会掘金的两大主要手段。
洛杉矶奥运会还设立“赞助人计划票”,凡赞助2.5万美元的个人,可保证奥运会期间每天获得最佳看台座位两个;未取得独家赞助的商家,要想到奥运会做生意,必须交纳50万美元;通过发行25种纪念币和2000张赞助券,集资近1亿美元……
门票分销出奇效
门票销售是本届奥运会主要盈利手段之一,尤伯罗斯首次开创了分销奥运会比赛门票的先例,以方便观众通过邮购、上门等各种方式购买。他还严格控制赠票,甚至放出话来,即使总统来也得自掏腰包买门票。尤伯罗斯了解美国体育迷的心理,大幅度提高奥运会门票价格,结果反而导致了门庭若市的抢购局面。
数据显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每张门票的平均价格为32美元,总收入为1.23亿美元,占该届奥运会全部收入的近1/4。
火炬接力也赚钱
奥运会火炬接力,在尤伯罗斯看来也是一个赚钱的好途径。他标新立异,打破传统,一改往日圣火只能在优秀运动员之间进行接力的做法——以3000美元为价码销售火炬接力的公里权。只要愿意出钱,所有的美国人都可以参加接力活动。结果仅这一项,奥运会就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
汉城:又一个工业国的腾飞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韩国似乎只是个很少被人注意的小国。然而,16天的奇迹,仿佛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作为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韩国给了世界一个惊奇。之后,以奥运会为起点,韩国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腾飞,从1985年到1990年,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跨越了原始积累,完全变成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1981—1988年的7年,韩国的奥运投资使韩国增加就业33.6万人,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13亿美元的产值,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4%;1985——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汉城奥运相关产业投资从1982年开始,1982年奥运会及其相关投资不超过韩国国内投资总额的0.3%,后来逐渐增加,在1985年达到4773亿韩元,按当时汇率1 美元折合1300 韩元计算,约合3.7亿美元,占当时韩国国内总投资的2.1%。
在汉城奥运会上,政府的资金支持在35亿美元的总支出中约占近50%。奥运及相关设施投资的直接效果是:1982—1988年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4兆7504亿韩元,引发的经济效益达到1兆8462亿韩元,相当于1982——1988 年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4%。在此期间,奥运相关产业增加的就业为33.6 万个,1988 年年底,就业增量占韩国雇用人数的0.5%。韩国奥运投资对不同产业影响差别很大,就生产而言,基础设施行业收益最大,其产值提高38%,建筑业其次,占32.4%,制造业占35%,服务业占20%。就收入而言,同样是基础设施行业收益最大,为42.3%,其次为建筑业(34.8%) 和制造业(20.8%) 。就就业而言,服务业收益最大,增加46.9%,其次为建筑业,人数增加26.8%。由于汉城亚运会和汉城奥运会的相继举办,给韩国带来持续几年的旅游热潮,1988奥运会当年,旅游人数达到234万人,旅游净收入1.4亿美元。
汉城奥运会的口号是“世界走向汉城,汉城走向世界”。这一年,15740名记者来到汉城采访,85个国家的160家电视台转播了奥运会实况,转播时间总计9200小时。
奥运会后,韩国记者被允许进入克林姆林宫。接着,两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在1988年后的5年内,韩国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一跃跨上世界政治舞台。
这就是汉城效应:历史积淀的家国情结被奥运会激发出来,再融入韩国人的血液中,延续下去。“所以,当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时,只有韩国的普通百姓将自己的金银财产捐给国家,摆出了与国家同进退的姿态。”当时的汉城奥组委主席朴世直先生说,“奥运会带给韩国人的是一种国、民一体的动员,大家坚信,只要把每一个家庭的东西聚在一起就能帮助国家渡过任何难关。”
巴塞罗那:走出阴霾奔向繁荣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投资总额达166亿美元,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直接效益为94.48亿美元,诱导性效益为166亿美元;在1987-1992年的筹办周期内每年新增就业人数5.9万人;税收赢余为3712.79 亿比塞塔(西班牙及安道尔在2002年欧元流通前所使用的法定货币)。
根据1994年初公布的官方材料,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总收入为1946亿比塞塔(大约合15亿美元),总支出为1942亿比塞塔,收支平衡,略有赢余。要是完全算数字账,好像它的盈利远不及汉城、悉尼等奥运会,但我们再来看看如下一组数据。
就业
巴塞罗那申奥成功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册的失业人数由1986年11月历史最高点的127774人下降到1992年7月的60885人。
从1986年10月到1992年7月,巴塞罗那平均失业率由18.4%下降到9.6%。1986年巴塞罗那市,加泰罗尼亚州和整个西班牙的失业率由18.4%到23.7%不等。到1992年,巴塞罗那失业率为9.6%,而西班牙其他地区为15.5%。如果将巴塞罗那在此期间有劳动能力的可就业人数增长1.1%这一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巴塞罗那失业率下降幅度更为显著。
将这些数字与1993年的失业水平(78251人)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奥运会结束一年后失业人数仍然比1986年11月份(127,774)少49,5231人。奥运会后巴塞罗那经济显示出较强的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由经济萧条走向繁荣,巴塞罗那经济形势从1986年10月到1992年8月发生了巨大变化。西班牙出现经济危机比其他地区晚得多,所以说巴塞罗那奥运会对抵御欧洲经济危机起到了缓冲作用。
投资
从1985年到1992年工程建设需要的劳动力增长了72%。
工程建设雇佣劳动力高峰期是在1991年。
1985年到1993年间水泥用量提高74%。
从1985年到1993年生产建筑材料耗电量提高55%。
从1985年到1993年因工程建设耗电量提高142%。
根据不同需要,从1988年到1991年完成的建设项目有停车场(占总数的34%),住房(23%),商业区(13%),写字楼(12%)以及饭店(5%)。
在此期间巴塞罗那建写字楼605688平方米,提高了21%,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前短缺和昂贵的局面,超过了布鲁塞尔和马德里的写字楼状况,当然比起伦敦和巴黎仍有差距。
1992年奥运会一个最为显著的影响是房地产升温,原因是巴塞罗那的知名度提高,可用地皮不足,建筑费用增加,家庭收入提高,西班牙市场与欧洲其他国家市场在价格上存在差异。从1986年10月申办成功到1990年年中,房地产市场迅速复苏。
6年筹备过程中,仅仅由于奥运因素的影响,巴塞罗那GDP年均多增长了1.8个百分点。毫不夸张地说,奥运会是巴塞罗那经济由衰转盛的转折点,巴塞罗那也成为当时欧洲变化最快的城市。
资料显示,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直接经济影响规模为102.9亿美元,间接经济影响为177.4亿美元,总体经济影响的规模达到280.3亿美元。在1992年奥运会之前,巴塞罗那的旅游收入占当地GDP不到2%。奥运会结束10年后的2002年,巴塞罗那接待的游客数量增加了5倍,如今每年吸引的游客达30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在1996年以前49%的旅游者是西班牙裔,2001年以后89%的游客是外国人。
“因为奥运会,巴塞罗那的市民因有了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而团结在一起。这种相互关联激发了尊重,而尊重增强了人们对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的信心与自尊。人们爱上了城市的快乐生活并相信它会继续。奥运会给城市面貌带来了部分改变,让巴塞罗那人从此重新面朝大海,也让这个城市闻名全球。当加泰罗尼亚人相信我们城市的潜力时,世界也看到并憧憬巴塞罗那。”2008年时任巴塞罗那市长的乔迪·赫里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亚特兰大:被批“商业化”味道浓厚
为举办1996年奥运会,美国亚特兰大市政府总共投资了10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随之而来的是亚特兰大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在奥运会举办前5年,亚特兰大市房价增长了19%,当时美国全国的房价平均涨幅只有13%。虽然对楼市的推动作用明显,但亚特兰大奥运会仍被称作是市场运作的滑铁卢,此次极具商业性的奥运会耗资逾17亿美元。费用主要来自出售电视转播权、赞助商的赞助以及发售纪念品,结果使大型广告及商品宣传遍布比赛场地。有人抨击,与其说这是一届体育盛会,不如被称作“商业嘉年华”更加合适。
不过,亚特兰大奥运会也不乏特点。它以成为“全球的运动中心”作为城市定位,在赛前就制定了赛后场馆的利用规划。在奥运会结束后,主会场移交给了私人团体,改造成了当地棒球队的主赛场,吸引了大量的主队支持者前来观看;网球场也移交给私人团体负责日常的经营和管理;水上中心捐赠给了乔治亚理工科技大学(场馆所在地),用于学生活动和校际间的比赛;自行车比赛中心在赛后拆除了设备,在绿化后变成了野生动物保护区;奥运村则成为乔治亚科技大学的学生宿舍。
尽管做了种种安排,奥运结束后这两个城市还是出现了“奥运低谷效应”。亚特兰大所在的佐治亚州在奥运会前后GDP的增速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是因为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佩恩是亚特兰大房地产界最著名的律师之一,房地产行业在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中受益颇多,开发商的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而其他受奥运影响幅度较大的产业部门在GDP中所占比重仅为16%左右,对GDP产生的影响有限。
但亚特兰大受奥运影响幅度较大的产业,如酒店业、建筑业以及交通市政设施等则出了较大的波动。它们在前奥运阶段增速较快,在奥运年增长率达到了顶峰,到奥运结束后增速放缓,酒店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998年以后开始恢复,但增长率明显低于赛前水平。
悉尼:经济效应持续两年
1993年悉尼申办2000年奥运会成功以后,引发了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蜂拥而来的投资者把房价不断推高,房价每年递增10%以上,在随后七八年的时间里,城市房价翻了一番。2000年奥运会之后,悉尼的房价还在上涨,并一直持续到2003年底。但2004年初,悉尼房价开始下跌。奥运效应使悉尼房地产潜力被提前挖掘完毕。
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澳大利亚的经济规模是3900亿美元,对于这样一个较发达的国家,奥运景气的效应也十分明显。
资料显示,悉尼奥运会的直接经济影响规模为66.77亿美元,间接经济影响为113.51亿美元,总体经济影响达到180.3亿美元,其中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就获得了高达51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据悉尼市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官方统计:在奥运筹备期产业产出提高1.5%,奥运年达到2%。举办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GDP增加63.5亿美元,使澳大利亚实际家庭消费增加37亿美元,额外累计提供9.9万个专职工作机会。奥运年额外给新南威尔士州带来24000份专职工作,给其他州带来5000份专职工作。奥运年对劳务产业、运输与通信业及建筑业的影响最大,分别拉动了1.12%、0.99%和0.63%的产出。奥运会期间,承包商大约额外雇用了65000人从事安全、运输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澳大利亚地区经济分析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奥运会为澳大利亚直接带来65亿澳元的经济活动,增加了27亿澳元的出口额。《悉尼先驱论坛报》称主办奥运会为悉尼吸引来87亿美元的海外投资。澳大利亚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奥运会这个平台,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24家TOP赞助商中澳大利亚企业占到了13席,在其他18家支持商、40家一般产品供应商和24家体育产品供应商中,大部分为澳大利亚公司。
1993年悉尼申办2000年奥运会成功以后,引发了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蜂拥而来的投资者把房价不断推高,房价每年递增10%以上,在随后七八年的时间里,城市房价翻了一番。2000年奥运会之后,悉尼的房价还在上涨,并一直持续到2003年底。
奥运会也推高了股市。早在1993年申办成功当年,澳洲股市就创下了40%的年涨幅,此后,股市连年上涨,仅1994年出现小幅回调,到2000年的8年内累计上涨103%,年均上涨12.94%,几乎是前8年6.8%平均涨幅的两倍。奥运会后的2000年-2006年间,澳大利亚普通股指数上涨了76.07%。当然,悉尼奥运的股市效应也不单纯是因为奥运,和当时澳元贬值的背景也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除了股指上涨,游客人数的上涨也尤其明显。资料显示,1997年-2004年期间,到澳大利亚的国外游客因为奥运额外增加了约160万人,国外游客在澳大利亚的支出也不菲,给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约43亿美元的收入。
雅典:收获颇多
尽管有消息曾说由于举办奥运会希腊政府背负了巨额赤字,但是,希腊政府用这些钱做了很多事。在举办之前,希腊政府对奥运会的场馆和相关设施的直接投资超过60亿欧元,同时欧盟还为希腊的某些通信和基础设施工程提供了近20亿欧元资金,其中包括7.7亿欧元用于建造连接希腊两大地区全长3公里的跨科林托海峡大桥。这项工程原本与奥运会毫无关系,但希腊政府却利用奥运会的投资完成了这一工程。而这些都是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赚到钱的。
城市的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雅典,为此,该市建了一个新机场和一条城市轻轨铁路,同时修建了新的交通枢纽、地下隧道,还修缮了主要街道,同时解决了数万就业问题,这也是解决了政府头疼的大难题之一。
还有就是那些大的顶级赞助商,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他们邀请大量的客户前来观看奥运会,这更是刺激了雅典旅游业的发展,同样的还有那些前来观看赛事的游客以及世界各地蜂拥而来的记者,他们的作用是相同的,刺激消费的同时,对当地的以赛事为核心的立体宣传,效果和影响也是空前的。雅典奥运会使当地旅馆业得到了发展,希腊政府原先一些限制旅馆业发展的政策被取消,奥运会期间新增四星及五星级酒店床位5000多张,其他酒店的综合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和维护。
据统计,雅典奥运会后来希腊旅游的人数持续增长,2005年和2006年分别增长了5.6%和8.44%。2006年,只有1100万人口的希腊接待了创纪录的1570万游客。2005年,旅游业为希腊带来了高达110亿欧元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希腊从旅游业获得的纯收入在欧洲国家排名第四。现在,希腊的就业仍然持续增长。全国失业率从2004年的10.5%下降到2006年的8.9%,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失业率首次降到9%以下。
北京:给30年的改革开放一个完美总结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到2008年,恰好,我们改革开放30年了。30年,我们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更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美活力。可以说,北京奥运会就是我们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完美总结。
资料显示,北京奥运会总投资达2800亿元,带动其他投资高达15000亿元,均创出历届奥运会投资之最。如此巨大规模的投资,必将对北京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直接推动力。而围绕奥运进行的投资必然带来北京市的就业增加和居民收入提高,进而从消费的角度拉动北京经济的增长。有预测认为,北京奥运会在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方面所形成的合力,在10年内至少每年能拉动北京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在举办奥运会的前后两年内可能还会更高。
从国际经验和北京具体情况来看,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建筑业将首先从奥运建设中获益。最明显的就是,北京2800亿元的奥运投资有64%就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奥运为旅游、广告、饭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带来更多的商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型运动会都会带来如潮的观光者,奥运举办国都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有估计认为,从2001年到2008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近460万人次,国内游客9600万人次。仅奥运举办期间,到北京的国外旅游者就达到60万人,国内旅游者也达到110万人。这不仅给旅游业本身带来巨额收益,而且也极大地促进饭店餐饮业、广告业等的发展。
具体对北京经济而言,这种影响更直接、更广泛。据统计,在2005—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8%,较“十五”期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受奥运影响拉动GDP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1.14%。来自北京奥组委的数据显示,申奥成功以来,仅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投资就达130亿元。除此之外,几年来北京市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资源和城市环境建设,高达2800亿元。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奥运投资效果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显现出来。而效果显现的最初表现,除了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外,就是就业机会的增多。据北京市统计局分析,2005—2008年,4年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比此前国际上其他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增加岗位都多。
北京奥运对协办城市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2006年天津经济增长14.5%,2007年增长15.1%,2008年1—7月份累计增长16.7%。7年来,青岛奥帆赛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约占GDP的4.5%,每年可以拉动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更深远的是,奥运会7个主协办城市中有5个在环渤海地区,对这一区域扩大对外开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北京奥运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新跨越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2016年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主办国巴西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已超过英国。但相比发达国家,巴西等新兴国家的机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设施尚不完善。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巴西今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与英国等发达国家情况不同。
如果,中国再举行一次奥运会,也许四川可以和其他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省市联合申办,争取一下奥运会的主办权,借力奥运,实现四川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四川经济总量已经破2万亿。根据四川省统计局向媒体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经济保持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26.7亿元,继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以后,四川经济仅用4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实现翻番。
其次,四川经济去年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经济增长15.0%,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在前10位万亿元经济大省中位居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027.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全省有6个市州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初步审定,除成都市以外,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六个市州GD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189.1亿元、1137.5亿元、1091.2亿元、1029.5亿元、1011.8亿元和1000.1亿元。
最后,四川省下大力气进行交通航运的建设。截至去年底,四川省内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车、在建里程双双突破6000公里,分别列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成都双流机场已与国内外128个城市通航,并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并列成为国内等级最高的国家级航空枢纽;去年12月25日,10条高速公路和两个港口又同时开工,总投资超过600亿元。以“蜀道难”闻名天下的四川,通过大交通战略,成为今天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下一主题:太阳雨:用心创造营销的三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