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国会展指数“风向标”剑指成都
[发布时间:2012-08-24 08:58:46 点击率:]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会展时代”。 会展业将成为中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未来5至15年,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2020年将超过1000亿元。会展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晴雨表”、优化产业结构的“助推器”,也是城市功能的新体现,更是拉动消费需求的新动力。

  中国会展指数将每年定点在成都发布。这既是对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视,也是对成都会展经济的肯定。

  被誉为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风向标”和“晴雨表”的2011“中国会展指数”(CCEI)8月18日在蓉公布,成都会展指数居全国20个重点会展城市榜首,高出中国会展指数(190.3)121.2点,这标志着成都会展经济在全国20个重点会展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

  中国会展指数由中国会展杂志社和中国会展研究中心发布,此次是在对全国20个城市2007-2011连续5年会展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首次正式发布。2011年度,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会展指数与CCEI接近,表明其自2007年以来的发展速度基本平稳;成都、厦门、南京等城市2011年度会展指数大幅超越CCEI,表明其近5年会展业快速发展。2011年国内展出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展览会有368个,其中成都有16个,比去年增加7个,展出面积122.1万平方米,排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为中西部第一。

  今后,中国会展指数将每年定点在成都发布。《中国会展》杂志社执行社长陈宏兵介绍, “从今年起,中国会展指数将每年定期在成都发布;并计划自2013年起,在成都市连续举办中国会展学术大会,搭建研讨、发布的专门的学术平台”。

  根据陈宏兵的介绍,中国会展指数由中国会展综合指数(CCEI)、中国会展60指数(CCEI60)、中国会展城市指数(CCEIc)三部分组成,并且单独设立。“以2007年基数100计算,2011年CCEI为190.3;20个可比城市中,成都2011年CCEIc高达311.5,居榜首。”中国会展研究中心的结论是:CCEIc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即成都等会展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2008年成都市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列为中国五大会展中心城市之一,2009年被业界权威刊物《中国会展》和亚洲财富论坛评为“中国十大展览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十大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2010年被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推选为“中国会展名城”,在首届中国会展业年会上被评为“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陆续荣获“中国会展之星·最佳城市奖”、“中国最佳绿色会议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等荣誉,成都作为知名会展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会展产业

  对成都GDP的贡献

  

  2011年的368个规模以上展会中,沪、穗、京分别以56个、35个、29个展会数量列前三位,成都以16个展会数量稳居第五。这也是成都第二次在数量和展览面积上均名列全国第五位,并拉开了与第六名的距离。

  此外,成都还是2011年度吸引流动展会数量和总面积第一位的城市。数据显示,2011年度39个规模以上流动展会分布在国内的18个城市,成都以7个展会独占鳌头。同时,成都承接规模以上流动展会总面积达38.6万平方米,较位居榜眼的沈阳多出5万平方米。

  蓬勃发展的成都会展业渐显设施的供给关系紧张,成都市博览局局长陈琳称,成都市正全力配合省博览局动工修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以全面提升会展承载能力、为建设会展之都提供坚实的场馆基础。

  会展经济,即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   

  会展经济从内容上可分为会议与展览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多融为一体,即国际性会议多以会议为主,但在会议同期举办一些商业展览活动;而国际性展览会虽以展览为主,但展出期间各种研讨会、专题会等也同时举行。会议因展览而增加了内容,有了直观效果;而展览因会议提升了档次,更显其专业性。会与展就这样相得益彰。在国外,会展业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经济每年以平均20%的速度递增,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世界已形成诸如巴黎、伦敦、芝加哥、新加坡等著名的展览城。因此,中国会展经济还需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把建设展览场馆作为城市形象工程来抓,投入巨大。

  近年来在全国城市当中还形成了一股“大办会展”的热潮。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30个,有的城市甚至还专门组建了政府会展管理或协调机构,于是一座座新建或扩建的会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由政府亲自策划、组织并给予财政资助的新创展会一个接一个开办。

  作为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专业性展览会综合评价”专家组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兴洲博士却认为,尽管中国展览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但不可能同时形成或存在数十个这样的展览中心城市。根据世界主要展览国家的会展城市的形成、发展历史和我国展览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未来中国展览城市的基本格局比较可能是:“国际展览名城”不超过2个;“中国展览名城”在10个之内;区域性展览城市10个左右。

  这其实意味着:进入高速增长期的中国会展业,同时也将进入一个过剩期甚至淘汰期。成都利用区域优势,成功抢滩,占领中国会展产业制高点。

  会展业

  将拉动成都消费超百亿

  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0%,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该地区得以强势增长。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全球各大城市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成都凭借着发展会展业的良好基础,自2003年提出打造会展之都战略以来,成都市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了拉动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其发布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成都在全国会展城市中居我国中西部首位。

  2008年之后成都会展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据成都市会展办主任陈琳介绍,2008年前五个月成都市共举办会展节庆活动超百个,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12%。展览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增长8%。展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达60万人,拉动消费40多亿元。

  虽然出现了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不可测因素,但成都大型会展节庆活动仍继续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和影响广等特点。

  “十一五”时期,成都市会展场馆可使用展览面积约19万平方米,2005年投入使用的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约11万平方米,可搭建5600个国际标准展位,成都市酒店会议室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会展场馆承载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会展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

  会议中心、宾馆酒店、旅行社和餐饮、广告、翻译等20多个行业的企业建立了“会展服务联盟”,为会展活动的举办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成都会展行业协会、成都旅游行业协会、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等协会组织100多家企业发起并建立了会展旅游联盟。

  当前,成都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和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深入谋划了“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这为会展业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契机。

  成都市博览局正以“大开放,实施开源聚流行动招大引强”、“大手笔,加快会展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度,提升成都会展国际化水平”、“大融合,推进会展业与各产业联动发展”为重点,力争会展场馆、项目、服务、企业、人才等方面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会展环境建设与国际接轨,实现会展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同步发展,争取2015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之都”。

  说起会展经济蕴藏的巨大能量和带来的强势拉动效应,很多人都知道会展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即“1:9”。这个“9”体现在会展业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能创造住宿、餐饮、通信、旅游、购物、贸易等相关收入。

  “1:9的概念阐述了会展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这个比例来完全概括。事实上,会展业既是传统服务业,又是新兴服务业,既是生产型服务业,又是生活型服务业,既是服务业的重要门类,又是带动其他服务业的重要载体。”陈琳表示,“会展业涵盖了各大行业,行行业业都与会展业紧密相连。会展业就是‘新’的融合,它既是城市功能的新体现、拉动内需的新动力,也是一个汇聚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的平台。”

  成都是理想的办会办展城市,近年来会展业界的各大重要奖项,成都几乎全都收入囊中,会展业正逐步成为成都城市名片之一。然而,成都会展绝不满足于此。紧贴成都经济发展的脉搏和动向,立足于产业,同时不断延伸会展产业链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才是成都会展经济当前的着力点和永续性课题。

  近年来,成都通过展会搭建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平台,正使源源不断的信息流、新知识流、技术流作用于正在升级的三次产业,成为一种看得见的推动力,并逐步内化为成都经济的“芯片”和“引擎”。“展会,正成为引资引智、做大做强的有效形式。”陈琳表示。

  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部署,成都会展业乘势而上,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深化了一二三次产业互动和区域联动,定点打造与成都13个产业功能区结合紧密的展会,以展会活动促进专业招商引资,以展会营销宣传城市形象,求共赢,谋发展,实现了重大活动的“大影响、大实效”。

  2010年,众多重大品牌会展活动相继在蓉举行。成都“大会展”格局稳步确立的同时,也让各界看到了展会强大的聚合能力。2010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促成30余次商务会谈对接,13个项目顺利签约,总协议投资高达139.331亿元。双流县新能源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蒲贵森为此表示:“两三天的会议,就给产业功能区和相关企业带来了排满一年的订单,比单纯的‘上门’招商效果好多了。”

  2010年成都举办各类会展项目数量达382个,较2005年增加206个,吸引参会参节人数达8100万人次,其中外地参会参节人数达1320万人次。会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速达32.27%,间接收入年均增速达33.23%,2010年会展业直接收入达到32.39亿元,间接收入达到272.87亿元,促进经贸合同签订金额达2880.74亿元。(见图表一)

  

  展会

  提升成都城市品牌价值

  

  成都去年举办具有中国和世界影响力的会展就有:2011年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全国药品交易会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大会、灾后救援及恢复重建红十字国际研讨会、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第28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及2011香港时尚购物展等。第四届国际化工新材料峰会、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第三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第七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2011全球汽车论坛、第四届中国商标节、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太阳能展览会、第十二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第十四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第八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1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医疗器械区域博览会、2011中国国际创意设计推广周等。

  今年,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商旅会奖行业展会、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商旅会奖行业展会CIBTM首次在主场北京以外举行的论坛活动,2012成都商务及会奖旅游论坛在蓉举行。根据励展旅游展览集团每年对中国及亚洲行业的调查结果,成都已连续三年排在买家最有兴趣举办会议及奖励旅游活动的目的地前十名,而在最新一次调查中,成都更是一跃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会奖目的地城市。

  “所谓会奖旅游全称为会议、奖励旅游和展览行业。作为旅游市场的高端部分,其消费者均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具有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出行受季节性影响小等特点。”励展旅游展览集团会奖旅游部项目经理许华锋表示,不仅如此,由于这些消费者往往来自知名企业、机构,因此,他们的到访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甚至招商引资都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从国际上看,巴塞罗那、墨尔本、阿布扎比、巴尔的摩等都是世界上很有代表性的会奖旅游目的地,并因为这一‘身份’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解”。

  “从国内的情况看,会奖行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因为先后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而处于第一阵营,成都可谓紧随其后。”许华锋说,目前,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商务会议旅游人员已占全部游客的四成,这说明中国已逐步成为国际组织关注的理想会奖旅游目的地国。“成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和会议行业发展迅速、服务产业配套环境良好,这些都为其在会奖旅游市场上获得更大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此,我们经过两年地选择,最终决定在成都举行这一论坛,并希望能将这一论坛扎根这里,继续办下去。”

  励展旅游展览集团为励展博览集团的成员,励展博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会议及展览活动组织公司,其母公司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是全球500强企业。励展博览集团每年主办的展览、研讨会、论坛和会议超过450个,服务于众多行业。励展每年通过这些展览和会议聚集全球600多万MICE行业专业人士,他们对行业的贡献达数十亿美元。

    

  “十二五”力争一流

  让展会更具“成都品质”

  

  

  “会展业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门户,不仅是从经济上与世界接轨,甚至在理念上与全球跟进。简单地说,会展业就是一个整合产业、营销城市的行业,它既是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同时也是顺应生态、环保、低碳这一全球趋势的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正逐步展现。”作为成都会展经济的操盘手,陈琳通过三年的实践,给出了他对会展业的理解。

  他表示,无论成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产业特点,还是完善的政务服务机制,都足以支撑起一些更有成都特色和品质的展会。成都会展正坚持不懈地努力打造“硬件设施、服务机制、品牌项目、龙头企业、综合影响”五个全国一流,目标就是不管是国际展会还是国内展会,都更具成都品质,从而使成都逐步内化各大展会的性格,上升为一个会展名牌。“这也更利于更高效地向世界营销成都,让世界关注成都,使成都融入世界。”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成都计划全年举行各类会展节庆活动440个,展览总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外地来蓉参展、参会及参节人数1500万人次;会展业直接收入超过39亿元,同比增长20%,拉动消费超过320亿元。

  

  产业与城市

  共演“锦上添花”

  

  “会展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不断走向开放、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会展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促进可以用‘锦上添花’来形容。一个城市的等级与经济实力决定了这座城市未来会展发展的走势。”陈琳简单的对比,道破了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部署要求,成都2011年提出了会展之都建设“三步走”战略,2015年前把成都建成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中国会展名城,2030年前建成亚洲会展名城,2050年前建成世界会展名城。

  谋定而后动。“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做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陈琳说,“同时,我们也坚定不移地抓好三大建设工程。第一是把成都打造成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第二是大力建设品牌展览聚集区,和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加强联系,不仅要打造出地方自主品牌,还要引进著名的国际展览品牌。第三就是把成都打造成为中国西部节庆活动中心,利用文化节提升区域品牌,扩大招商引资。”

  近年来,成都不断提高举办大型展会节庆活动的能力,向国际一流办会办展水平看齐。展会数量、展览面积、展览规模和水平都取得了超预期的业绩。从2011年起,每年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已永久落户成都。成都家居、休闲用品及礼品展览会和中国(成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及技术展览会等定点成都的新兴展会发展势头良好。西博会、家具展、汽车展等自办品牌展规模不断递增,全国书博会、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等品牌的展览规模和影响均有明显提高。“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在成都举办的外来会展项目都成为历届办会水平最高、满意度最高、获得实效最大的一届。”陈琳说。

  进入“十二五”,成都会展业第一工作要务就是完成《成都市现代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发布。成都正在着力建设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都需大量的资源整合和平台支持,成都会展将面临如何整合会展资源以服务于成都经济新发展的命题。

  会展业不仅成为营销成都的名片,更成为促进现代产业持续跃升的“芯片”,它将助推成都融入全球的每一跬步。“产业与经济齐飞,城市跟世界接轨。”陈琳道出来了其中的真谛,“会展业做的就是营销城市、助推经济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让产业越做越强,让经济越来越好,让成都在国际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国内众多城市在场馆建设、项目申办及宣传推广、会展品牌培育等方面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重庆、武汉等部分中西部城市的国际化大型场馆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会展重点城市相继出台了促进或发展会展业的政策和办法,对重大会展项目的吸引力大大增强,给成都申办项目带来较大压力。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建成之初规模为西部第一,没有预留扩建的空间,现已难以满足举办更大规模、更高档次会展活动的要求和日益增长的会展市场需求。面对周边城市大量新建和扩建场馆的竞争压力,硬件设施的落后将削弱成都对大型展会的吸引力和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

  成都正在加快国际化进程和步伐,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成都市展会中国际化展览、会议和活动的占比还不高,展会的服务水平对照国际化要求还有待提升。因此,要紧抓机遇,放眼全球,先行作为,才能在推进会展经济国际化,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宏伟事业中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速将达25%以上,到2015年,会展业直接收入达到100亿元,间接收入达到800亿元。

  会展数量目标。到2015年,年举办会展项目达500个以上,展览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其中国际化会展项目达100个以上,占会展总项目数量的20%;5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数量达20个以上;年举办国际国内重要会议数量达100个以上,参会人数500人以上的会议超过50个;年举办节庆活动数量达200个以上,参节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节庆活动数量达30个以上。

  会展品牌目标。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会展品牌,主要包括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场馆设施目标。到2015年,全市会展场馆室内展览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

  会展企业目标。到2015年,引进3-5家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空间布局。结合全市功能分区,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状况、现有会展场馆资源分布及区(市)县会展业发展基础情况,统筹考虑现有会展业发展格局,构建会展核心功能区和会展特色功能区两大功能区。

  会展核心功能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城所在区域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中度高、基础设施完善、资源聚集能力强的优势,以大型国际会议和高端论坛、专业展览、特色节庆为发展重点,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城南世纪城会展综合体、城西会展综合体、天府博览中心、四川省科技馆等专业场馆,以及会议型酒店、各大专业市场为主要载体,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推动会展企业集聚,打造成为会展场馆设施先进、市场主体竞争力强劲、配套服务完善的会展核心区域。

  会展特色功能区以龙泉驿区、温江区、都江堰市、郫县等区域为重点,依托龙门山和龙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都江堰市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良好的生态条件,以及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快速通达条件,推动会展业与旅游、文化、体育运动和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

  

  成都会展未来发展重点

  

  依托城市特色和产业优势,培育会展品牌。成都将在做大做强现有会展项目的基础上,开发培育新的会展项目,形成一批能够展现城市形象、具有成都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会展品牌。

  成都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引进科技类会议。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中国科协等全球会议组织以及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学术机构、非政府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外交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的合作,结合成都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基础,积极申办和举办如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全球气候友好技术大会、世界核工程大会等科技领域的高端会议。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申办知名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际学术带头人、国际会议知名人士为成都会展大使或顾问,借力借智定向招展引会。

  引进国内大型科技类社团会议是成都政府的一项决策。充分利用国内科技类社团会议流动性的特点,吸引有价值的国内大型科技类社团会议到成都举办。加强成都市会展主管部门与省、市两级科学技术协会的合作,做好会议的落地服务工作。

  围绕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创办高端会议。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战略功能区建设,积极创办金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会议。发挥成都市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物联网等产业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国际化工新材料峰会、全球汽车论坛、中国(成都)国际循环经济产业高峰论坛等会议的影响力。围绕低碳经济发展,创办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主题论坛。围绕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培育一批有利于加强经贸合作、促进成都走向世界的高端国际会议,通过论坛提升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开创会展业的对外开放局面。

  依托旅游和航空资源,承办企业年会及会奖旅游。发挥成都作为国内第四大航空枢纽城市的航空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企业年会和会奖旅游。以信息技术、通信、医药、金融服务、媒体出版以及汽车等行业为重点引进对象,引进公司总结、答谢、主题派对、行业评选等形式为主的企业年会和会奖旅游。

  加强资源整合。聘任知名人士为会议大使,积极宣传成都城市形象,推介成都会展接待服务功能,引进企业年会和会奖旅游,推动会议业、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共同发展。整合会展、旅游、文化、商务等多方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会议、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提高成都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国内重要会议目的地城市的知名度。

  进一步提升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等大型自主品牌展览的品牌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推进大型展会一展多期、主分会场相结合,以现有展会为母体、扩大规模、细分市场,不断衍生新的专业展会,提高现有大型展会对会展产业的贡献率。

  发挥成都消费力强劲的优势,结合成都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以汽车、家居用品、电子产品、食品、礼品、体育用品、休闲旅游及时尚消费品等为主题,培育规模大、影响力强的消费类展览,力争建设成为我国大型消费类展览的重要集聚区。

  加强与国际或全国重要行业协会的合作,培育新能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等行业领域的展览。

  加强与国家专业、行业协会及国内大型会展主办单位的合作,力争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教学装备仪器展、中国纺织博览会、中国邮电通讯展览会等大型品牌流动展连续或定点在蓉举办。加强与会展跨国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移植或引入符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消费型展览在成都定点举办。

  

  成都会展未来蓝图

  

  依托文化推动节庆发展,打造中国西部休闲节庆之都。融合成都作为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打造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到2015年,初步建成中国西部休闲节庆之都。

  立足特色文化,打造国际性节庆品牌。挖掘成都金沙文化、川菜美食文化等独特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资源,以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为主要载体,重点打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等节庆活动。

  成都在整合节庆资源,塑造区域性节庆品牌方面也下足功夫。按照“一区(县)一节会”思路,积极整合区(市)县主题相近的节庆活动,进行统一策划和包装,做到共享资源、共塑品牌、共同参与,在每个区(市)县重点打造1-2个节庆品牌,在全域成都范围内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助推圈层融合发展作用明显的区域性品牌节庆活动。依托地方特色农业,适应城市居民体验式和探索性旅游的发展需求,推动节庆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以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事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举办休闲观光、农事参与体验的节庆活动。依托区(市)县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紧扣休闲主题,将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清明放水节、成都啤酒节等节庆活动打造成知名品牌。

  结合成都古蜀文化、客家文化、古镇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节庆活动的内容,创新演出、会展、交易、比赛、评奖等活动形式。广泛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冠名赞助、联合举办,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促进会展上下游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推动会展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创新会展业发展模式。

  促进会展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注重会议与展览的结合,高端会议召开期间引入相关领域的商业化展览活动,专业展览展出期间召开研讨会、专题会议等会议。依托成都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将实物会展与网上会展结合,各大实物会展展出期间辅以网上会展,拓展展出形式。

  优化展览“联盟”机制,促进配套服务企业为会展主办方、参展商提供优质服务,带动交通运输、通讯、餐饮、住宿、翻译、金融、保险、零售等相关行业发展。

  加强会展业和文化旅游业的相互促进,以会展带动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促进会展。加强会展与旅游的跨部门跨行业协作,分阶段有计划地拓展会展旅游市场尤其是会奖旅游市场。积极开发会后观光旅游,发挥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新产品。

  完善政府职能,健全会展业运行机制。完善会展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切实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自律功能,健全政府推动、市场导向、行业主导、企业运作的会展业运行机制。

  规划建设“一主”。积极推动省上加快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规划建设,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在天府新区规划选址,在用地布局上为场馆扩张及配套设施建设预留充足的土地空间,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国际商品展览展示与交易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商务中心。

  提档升级成为未来成都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加快城南世纪城会展综合体建设,提高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场馆使用效率,加快建设新世纪环球中心、新世纪当代艺术中心,在世纪城会展综合体及周边规划建设星级酒店、大型停车场、餐饮供应中心等配套设施,增强其承办国际会展的服务功能。加快城西会议综合体建设,形成新的会展副中心,合理布局成都会展产业。

  成都在中心城区新建高端会议型酒店,并推动新建的高星级酒店增加会议设施。各区(市)县结合各自产业规划与空间布局,采取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规划建设中小型展馆、高端会议型酒店以及节庆赛事场地,发展中小型展会、中高端会议、大型节庆赛事项目。

  拓展国内外会展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强化会展区域合作和机构合作,拓宽会展合作领域,提升会展合作层次。

  强化区域合作。重点推进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内会展业合作。加强与成都经济区及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的联系,积极开展会展项目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结合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各主要城市的优势产业、特色资源,发挥成都在会展专业场馆、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成都搭台、各地唱戏”的会展业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城市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杭州、武汉、西安、昆明等城市的合作,力争在促进会展项目、人才、信息、物流等会展资源的整合,在政策制定、行业管理、统计调查、人才培养、品牌培育等方面搭建对接交流平台,逐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通过开放式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加强与国际对接。积极推进成都会展项目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推动会展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等加入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组织,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办会理念、运作模式、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成都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际友城、驻华商协会、驻容领事馆、驻蓉商协会的对接,开展城市交流和项目合作,重点推动与德国慕尼黑等国际会展名城结为“会展姊妹城”。

  加强会展宣传推广,宣传会展城市形象。拓展推广渠道,整合宣传平台,提升重大会展项目宣传推广水平,加强对成都加快发展会展业、建设“中国会展名城”的宣传,努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附:

  

  全国五大

  会展产业集群

  

  《会展经济蓝皮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1)》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指出,在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展业发展迅猛,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西部五大会展产业集群。

  从全国展览会数量来看,2010年全年国内共有展览会超过5400个,约比2009年增加800个。2010年中国会展经济中展会呈现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势头。从展会数量分布最多的地区来看,上海、江苏、北京、广东、浙江依次为2010年展会数量最多的地区。单就数量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展览大国”。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现有会展场馆245个,室内展览面积651万余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74万余平方米,总展览面积1025万余平方米。

  然而,与场馆建设热潮不相匹配的是,大多数会展场馆面临利用率低下、闲置率高且经营困难的窘境。北京、上海、广州和其他一些会展发达的城市,会展场馆供不应求。例如,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平均利用率高达68%,略高于香港展览场馆60%的平均利用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35%的平均利用率,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仍然存在。

  蓝皮书指出,“会展经济”是服务业的范畴,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会展经济”也越来越被各级重视。如何发挥展会专业化特色,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是值得展会组织者和活动策划者思考的大问题。

  目前,会展经济在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展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员,“会议”与“展览” 并举,集商品展示、信息交流、市场推广、技术合作、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会展业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期,经济效益逐步攀升,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览总面积已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