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归来兮,中国酒魂
[发布时间:2012-10-12 06:30:47 点击率:]

楔子·论剑京城

2012年春天。

当杏花村的满坞杏花重新盛开的时候,酒都宾馆里照旧住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

悬鞭投辖。杏花村汾酒集团照例盛情款待每一位下榻杏花园的嘉宾。每次饮宴,推杯把盏,客人们诗情荡漾。不同往日的是,人们在汾酒的清香中更多地谈到一个魅力长久的话题——品牌。

在酒都宾馆的某次宴会上,一位全国知名的品牌专家语惊四座。他端起汾酒,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品牌命题:包括杏花村汾酒在内的晋商品牌已经进入第三次浪潮阶段。他说,晋商品牌在“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蓝图下正以汹涌澎湃的第三次浪潮冲击中国品牌大省。包括杏花村在内的太钢、太重、太矿、冠云、水塔等山西著名品牌正在步入新一轮的春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关于品牌的话题,一次次被人们提起。

2010年6月18日,杏花村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煮酒论剑”。会上,汾酒集团宣布了该集团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汾酒年销售收入将从2010年的37亿元增加至100亿元。令人振奋的是,这个目标将于今年提前3年实现。

目前,杏花村汾酒集团已经拥有两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一件中国驰名商标。但,关于品牌战略的道路还很长。杏花村一直在努力书写关于品牌的文章……

2011年9月21日上午,北京,风和日丽。首都大酒店B座的会议厅来了一位身穿隐花印字中式对门襟绸衫的嘉宾。当他走进大厅时,立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见他神色庄重地登上主席台,坐在给他安排的位置上……座签赫然标明:“纪连海”。

这几乎是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一个角色。作为历史学家,他在“坛坛都是好酒”的央视百家讲坛频频亮相,一次次以他的博学和儒雅征服了广大观众。这一回,他同样是为了一坛好酒——汾酒而来作“坛”上之谈的。

纪连海那种有金属般磁性的嗓音回荡在大厅里。他引经据典,公正权威,引起了在座媒体同仁的强烈共鸣。

纪连海说:中国传统的八大名酒,真正能说得上的,历史最长的就是汾酒。《二十四史》中有关于北齐武成帝高湛畅饮汾酒的记述。皇上对他的宠臣说:“我在太原每天要喝两杯汾酒,你在‘邺’那个城市,也喝两杯吧。”这是多么的亲切。

纪连海还说,过去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这是毫无疑问的。纪连海以丰富的例证说明了历代晋商都曾传播汾酒。他说:经过我的考证,明朝初年,山西18次移民,移到了全国各地。移民过程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会做山西酒,腰无分文天下走。”移民走到哪里都得过日子,靠什么呢,靠的是制酒的工艺。

纪连海还举出193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著名经济学家张肖梅编著的《贵州经济》。书中明确指出:茅台酒是由山西盐商将汾酒工艺加以改良而制造的。

谈到开国盛典的国宴用酒,纪连海一语惊人。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准确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他说:在我看来,只有1949年9月21日晚上,吃那顿饭才能叫新中国第一国宴;9月30日那天是第二国宴;10月1日则是第三国宴。

毫无疑问:62年前的9月21日新中国第一国宴喝的酒是汾酒。纪连海进而论证道:第一国宴用酒须得有三个标准:一是中国名酒,二是便于运输,三是可以足量供应。当时,只有汾酒符合这三个标准,而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当时尚未解放,当然不具备供酒的条件。史料记载:1949年9月初,汾酒厂的工人在警卫班的秘密护送下,经过五天四夜的长途跋涉,分四批将250余公斤汾酒安然送达北平。

纪连海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

接下来的演讲者次第登场,他们的身份和说辞一个比一个精彩。军旅作家王晋军宣读了著名纪实作家权延赤的书面发言。叙述了权延赤在撰写纪实文学作品时,采访当事人所了解到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汾酒用于接待重要外宾,以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时,汾酒作为首次国宴用酒的史实。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制片人彭蓝郁回顾了7年前筹备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国宴》时所作的调查,并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周恩来总理批示”、“首任汾酒厂厂长杨汉三笔记”等历史资料。在50多部影视剧中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李克俭,与毛岸青、邵华、刘思齐、毛新宇等毛泽东的亲属都有密切来往。他讲述了毛泽东对汾酒的钟爱,还讲到毛岸英的婚礼上,用汾酒招待来宾。首届政协和开国大典的亲历者、原中央警卫连战士高彤在大会上回忆了当时宴会上代表们饮用汾酒的情况。曾任山西省委书记和湖南省委书记的王茂林在会上痛斥一些名酒宣传某品牌白酒保肝护肝的谬论。他说,汾酒从去年到今年的一系列公关活动,通过还原历史,重塑品牌历史文化,以文化为旗引领汾酒走向新的复兴。这些活动都是非常有益的。上世纪50年代曾经在汾酒厂工作过两年多的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太原市市长万良适先生指出:“中国食品研究所的所长,现年103岁的秦含章先生曾向邓颖超建议,请周总理喝酒时用汾酒,因为汾酒是最纯净、最卫生的,有害成分是各种名白酒中最少的。”著名经济学家艾丰发言语惊四座:“去年6月18日,我在讲话中提出汾酒应该‘王者归来’。现在应当说‘王者出巡’!汾酒真正的目标应该成为中国的世界品牌。”

会场上,人民网和新华网以及“中航标”的速录师现场速记了专家学者的发言,同步在网络上发布了现场讲话。会后,某新闻记者在网上和纸媒上发表消息说:纪连海在京演说,还原国宴汾酒史实,并坚称:我绝不是“托儿”。

于是,在太阳底下,在京城内外,一页页尘封的历史被打开了。许多曾经的话题被重新提起。人们当然不可能用双脚走回历史的纵深地带,但人们完全可以重复历史的话语。(哲人指出,精彩的历史话语俨然是上帝洞察人世的锐利目光。)

在某些场合和媒体上,一场又一场争论次第展开。这是没有硝烟的商界之战。

 

“帝在晋阳”之饮

 

汾酒历史悠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汾酒究竟有多久的历史呢?有人说是6000年,有人说是1500年。据考证,杏花村人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酿酒,已有数千年历史。最好的佐证是在杏花村古村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瓮和小口鼓腹双耳平底壶等。

在杏花村汾酒博物馆里,一件件上古的酒器都会说话。它们告诉人们,杏花村先民至少从6000年前,就开始掌握了人工酿酒的初始技术。在大约4000年前,已经开始用“尊”盛酒来祭祀神灵。历史前进到了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杏花村人又继承和延续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酿酒技术。

在魏晋时期,“汾清”已成为国家名酒。这件事被记录于《北齐书》卷十一。原文如下:“河南康舒王孝瑜,字正德,文襄长子也。初封河南郡公,齐受禅,进爵为王。历任中书令、司州牧。”“初,孝瑜养于神武宫中,与武成同年相爱。将诛杨愔等,孝瑜预其谋。及武成即位,礼遇特隆。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

看来,河南康舒王孝瑜与武成帝高湛的关系非同一般(参与密谋,可称死党。)。所以武成帝在享用美酒的同时劝其在他乡同饮,共同领略汾清的魅力。(这个故事中提到的晋阳即今太原晋源一带,所言之“邺”即今河南安阳一带。)在那时的通讯条件下,高湛的这封手谕,须用快马驰驿,星夜奔驰,才能送达邺城,可见其礼遇之隆。

《二十四史》中的这段掌故,曾被毛泽东主席引用,用来强调汾酒之美,在其子毛岸青的婚礼上,劝大家共饮汾清名酒。

有评论认为,这个北齐武成帝在位4年,了无政绩,乏善可陈,倒是在宣传汾酒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1000多年来,之所以有许多人翻开泛黄的典籍查找和摘引上述记载,竟然都是因为汾酒的缘故。也正因为《北齐书》的这段记载,让这个封建帝王的名字一再被提起。因为“汾清”酒,无形中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当然是他始料未及的。因酒得名,也许正是他的悲哀。

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帝王的玩笑。

于是,乾隆年间的汾阳名士曹树谷在其组诗《汾酒曲》中写道:老夫记得高王语,二字汾清补酒经。

 

“牧童遥指”之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名作——《清明》。杜牧,字樊川,是一名有志报国的有识之士,因慕汾阳王郭子仪之英名,只恨生不逢时,故从陕西东渡黄河,徒步来到汾阳寻古访贤,造访郭子仪故地,寄情怀古。那一天,当他途经杏花村时,正值清明时节,细雨蒙蒙,沿途觅酒,在牧童的指点下,进入一家酒肆饮酒避雨。酒后,杜牧向店家索纸,写下这首千古名篇。

另一则传说更为优美。说是杜牧冒雨走进一家名为“杏云酒店”的商户。正在品酌汾酒时,店家女儿杏云见他相貌不凡,不是一般客商,上前施礼动问尊姓大名。杜牧本不想让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但见姑娘动问,呷了一口酒,笑吟吟地用谜语作答道:“半边林靠半坡地,一头牛挂一卷书。”他以为山野村姑未必能猜出谜底,不料杏云十分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是“杜牧”两字,立即添菜上饭,盛情款待。大诗人赞不绝口,说杏花村真是人杰地灵。

此后多少年,凭借这首诗,杏花村汾酒声名鹊起。一首七绝小诗,为杏花村带来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

但在当今之世,许多名人古人都被各地争抢,杜牧和清明诗也同样如此。据悉,全国“杏花村”有十多处,涉及江苏、安徽、湖北等八省。这些以“杏花”冠名的村落似乎都可以拿杜牧的“杏花”诗说事。有人曾发表文章说杜牧写的杏花村不是汾阳的这个杏花村,而是安徽贵池的那个杏花村,云云。围绕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何处的讨论,全国先后出现了“山西汾阳说”、“安徽贵池说”、“江苏南京说”和“湖北麻城说”以及“意象虚无说”等,但总体上说,还是第一种说法在群众中有较高可信度。众说纷纭。就连山西某出版社出版的《唐宋绝句选注析》一书,也在杜牧《清明》诗后淡淡地标注为:“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城西一带,以产酒著名”。但杏花村人对这些异端邪说从来不予理睬。他们在沉默中的坚守,表现出了一种令人钦敬的品格和风度。

2005年,本省酒文化学者从历史地理学和气候学的角度多方考证,撰写了《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确切地点考》一文在《中国方域》上发表。随后又发到网上,大多数网民十分信服。

2008年,《中国地方志》发表重磅论文:《山西杏花村村名起源及其古环境研究》一文,全面论证了杏花村起源,引述了历代文献记载,并且找到许多新的佐证,并且提出了杏花开放的时间恰好在山西汾阳清明时节,从物候学上证明杜牧的诗歌不可能创作于南方。同年,山西汾阳杏花村终于被命名为“中国酒文化第一村”,也算是国家文化部门对多年来“牧童遥指”争鸣的一个最终结论。但,争鸣似乎还在继续。

走近杏花村酒都宾馆,正门前的影壁上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清明》诗。这是1959年贺子珍上庐山看望毛主席时,毛主席亲笔写下的草书名作。

这幅墨宝的原作现在已珍藏到中央档案馆里,在新近出版的《毛泽东手迹大全》中也可以看到。

于是,我们说到汾酒,便想起杜牧,说到汾酒,便说到《清明》诗,便说到毛泽东的草书……纪连海说他不是“托儿”,杜牧当然也不是“托儿”,毛泽东更不是。

诗人们爱写诗,也爱撰联。

山西某个书法家用杜牧在杏花村觅酒的典故撰联云:

醉吟汾州思杜牧;

清啸晋阳舞刘琨。

(此联获全国奖。下联用的是《世说新语》中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

某个诗人将“杏花村”与“桃叶渡”对仗,撰联为:

献之情牵桃叶渡;

樊川酒问杏花村。

(上联说的是书法家王献之与桃叶女在某渡口相送之典故,下联“樊川”是杜牧的别号。)

 

“万国博览”之荣

 

在世人(尤其是酒人)的特殊记忆中,有一个名实乖离的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虽然叫巴拿马万博会,却不是在巴拿马举行的,而是在美国旧金山。当时,为了纪念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特地将世博会以“巴拿马”冠名。此届博览会又称“旧金山世博会”。当年,中国政府组织参与了这届博览会。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的规模最大的世博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汾酒成为获得甲等大奖的惟一白酒类名牌。

民国六年(1917年),《并州新报》以“佳酿之誉,宇内交驰,为国货吐一口不平之气”之醒题,向国人欢呼曰:老白汾大放异彩于南北美洲,巴拿马赛一鸣惊人。其事,记录于当年的杏花村《申明亭酒泉记》。在1924年山西汾酒的注册商标上,也印有汾酒荣获甲等大奖章的图案和说明。

这就够了吗?很不够。今天,我们仍然不无遗憾地指出,在过去的时日里,汾酒对巴拿马获奖一事没有做足该做的文章,而任由其他酒类企业作了错误宣传。

人们看到,中国所有的白酒企业都对1915巴拿马博览会注入最高的热情。许多名酒厂家都站出来拿“巴拿马”说事,都谎称自己曾在巴拿马博览会获奖,而且都说得了金奖。其中有几家的宣传力度很大,造成极大影响力,误导了酒类爱好者。对于这些欺世盗名之说,作家权延赤叱之为“魅惑世人”。

直到2010年6月18日,汾酒才真正站出来说话,该企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汾酒惟一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95周年纪念大会”。大会的一个响亮口号是:王者归来。(艾丰先生说:虽然归来有些迟)。

大会以翔实的史料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为了纪念这一历史荣誉,汾酒集团特意生产了95瓶纪念酒,并于当年9月5日拿出了其中20瓶进行了公益拍卖,创造了最高单价209万元,平均价153.8万元,总价3076万元三项名酒拍卖纪录。这充分说明了广大消费者对作为中国酒魂的清香汾酒的认可。

这正是:

杜牧之诗千秋共赏;

巴拿马赛一鸣惊人。

 

“晋商三宝”的传播

 

汾酒2011年北京会议给与会代表发的文字资料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为:《晋商携“汾”走天涯》。文中以翔实的史料说明了汾酒在中国白酒业中的“祖庭”地位。文中指出,中国清香型白酒的初始酿造工艺以及清香型大曲生产工艺,是由山西杏花村酒师发明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在中国古代,酒被称为“曲秀才”。《开天传信记》云:叶法善居玄真馆。常有朝客十余人诣之。满座思酒。忽有人叩门。云曲秀才。傲睨直入,法善密以小剑击之。随手丧元。坠于阶下。化为瓶榼。一座惊惧。视其处所。乃盈瓶醲醖也。咸大笑饮之。醉而抚其瓶曰。曲生风味。不可忘也。又,《云仙杂记》云,唐汝阳王好酒,辄自酿,自称酿王兼曲部尚书。

我国古代发明的曲蘖酿酒,在阿拉伯地区发明的麦芽啤酒、爱琴海地区的葡萄酒酿造,并称为世界酿酒技术的三大源头。杏花村汾酒酿造技术正是这三大源头之一。汾酒的工艺技术既传统又先进,决定了汾酒的高档次、高质量及其独特性。历史又告诉我们,国内的其他品牌名白酒和非名白酒,其酿造的基本技术,都是源自杏花村。

在明清两朝,中国酒工业飞速发展。这个时期,正是晋商崛起的时期,于是,晋商顺理成章地把山西清香型汾酒酿造技术带到了全国市场。当时的北方人都认为“太原醋、杏花村汾酒、山西梆子戏”是晋商须臾不离的“三宝”。晋商走到哪里,就把“三宝”带到哪里。

晋商悠悠走四方,到处留下汾酒香。在山西汾酒技术向全国传播的过程中,晋商垄断了中国白酒大曲的生产经营权。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范金民先生在《清代山西商人和酒业经营》一书中指出:“五省(指山西、陕西、河南、直隶、甘肃)烧酒制造业盛,从史料来看,投资经营者主要是山西商人。”他还指出:“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几省区的酒曲制造,实际上是由山西商人投资的,并且是由他们经营的。由此更可以说,流通于全国各地的酒曲,是由或者主要是由山西商人经营的。”

即令名满天下的茅台酒,其核心技术也源于汾酒。195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国的贵州》记载,茅台酒是“清朝山西人经商于茅台镇,依汾酒制法而兴。”对于这一点,茅台酒厂的代表在1973年的全国白酒技术协作会上也毫不讳言。另有资料表明,远在青海省威海镇的青梨酒和新疆清香型“古城大曲”最初用的也是杏花村技术。

正是勤劳而又智慧的晋商,以他们高超的酿酒术,改变了中国酒业的发展走向,奠定了今天中国白酒业的基本格局,缔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白酒王国。在一代又一代晋商和酒工的努力下,山西汾酒成为清香型白酒之鼻祖进而成为中国白酒之源是水到渠成的。

“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山西汾酒当之无愧。

这正是:

杏花文化光子夏;

汾清酒香满神州。

 

“中国酒魂”的呼唤

 

中国酒魂的呼唤越来越强。2011年1月18日,中国代表团赴美国进行访问。作为随行的中国商务代表团的重要成员,汾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秋喜参加了由两国商务部联合举办的高峰论坛,围绕“促进贸易增长,加大中国对美国投资贸易”的议题,双方展开了有效沟通,并达成了不少共识。访美期间,李秋喜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地进行了市场考察,感受到了汾酒在国外市场的强劲的发展潜力。

2011年2月21日,汾酒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汾酒集团公益基金会成立大会暨2015年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启动大会。山西省汾酒集团公益基金会是由汾酒集团发起,经山西省国资委批准,在山西省民政厅注册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平台。经过论证,该基金会决定拿出1000万元投入第一年的公益活动。

同年3月19日,汾酒集团在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的“共赢未来”第二届中国酒业营销金爵奖颁奖大会上荣揽了11个奖项中的3大奖项。其中包括“中国酒业全国化领军企业奖”、“中国酒业新高端品牌奖”和李秋喜个人获得的“中国酒业杰出贡献奖”。

这是汾酒集团新班子在实施“百亿汾酒”发展战略开局之年收到的一份最大的贺礼。种种迹象表明,汾酒集团正在振奋精神,在中国酒业发展史上书写新的篇章。

汾酒,2011年北京国宴用酒62周年纪念大会上,确认了第一国宴用酒的地位。这次会议的规格之高,调子之高,当系该集团前所未有的一次。

会议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宣布开会,然后才是历史学界、经济学界名流的演讲(大会由汾酒集团党委副书记阚秉华主持)。

会上,汾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秋喜如是说: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汾酒作为国宴用酒62周年,绝不是说我们要躺在过去的荣誉上睡大觉;汾酒过去取得的荣誉激励着汾酒人不断开始进取。在实现汾酒王者归来的道路上,我们正在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2010年,汾酒集团的销售额比2009年增长47%;今年到目前为止,汾酒集团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如此快的增长速度是汾酒集团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不仅销售额快速增长,汾酒股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飙升。2007年上证指数达到6300点时,汾酒股价在40元上下,如今上证指数2500点左右,汾酒股价却达到80多元,峰值达到90元。销售额增长和股价飙升,表明了广大消费者和股民对汾酒品牌的厚爱,对汾酒卓越清香品牌的充分认可,对汾酒灿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去年,我们明确了汾酒的战略定位:“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明确了汾酒的市场定位:“清香汾酒、文化汾酒、绿色汾酒”。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还多次说过:“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人,汾酒是传承中华白酒文化的火炬手,汾酒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汾酒是见证中国白酒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汾酒文化有着诚信天下的名酒风范,白酒宗师的大家气派,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儒雅浪漫的人文情怀。中国酒魂,舍汾酒其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深知汾酒要实现王者归来的战略发展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只要按照我们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王者归来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汾酒,中国酒魂,在京城发出了呼唤。

这正是:

一饮汾清知酒魂;

玉楼人醉杏花村。

 

跋语·诗酒浸润

 

一辆驶往宋朝的马车抑或是一辆从宋朝驶来的马车得得而来。马车上坐着得意洋洋的大文豪苏东坡。他的背后是一大桶清香扑鼻的羊羔酒。苏东坡得意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桶思想的液体。马车行进中,苏东坡吟出这样的诗句:

试开云梦羔儿酒,

快泻钱塘草药船。

又一辆载酒马车驶回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那时,魏、蜀两国正在交兵。司马懿率领15万兵马前来攻打蜀国的西城县。而此刻,诸葛亮麾下5000军,已分一半去运粮草,只有2500兵卒在此守城,绝无抵抗能力,但他却镇定自若。在这座空城的城门楼上,只见诸葛亮鹤氅纶巾,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青锋剑;右有一童子,手捧羊羔酒。当是时也,司马懿来到城下,看到他的冤家对头作此休闲娱乐状,怀疑那厮有诈,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作速向北山路退去。

后来,这一情节被编入戏剧,扮演了数百年之久。戏中童子所捧羊羔酒,以及苏东坡所说的“羔儿酒”,又称白羊酒,即今清香汾酒之一种。由此可见,汾酒之魅力古已有之矣。文豪爱酒,自古已然。苏东坡是文豪,诸葛亮也是文豪。

历史的马车驶入新中国。新时代的文豪郭沫若乃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将军的后裔。1965年12月,他在杏花村汾酒厂作客时,喝了汾酒,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七律:

杏花村里酒如泉,

解放以来别有天。

白玉含香甜蜜蜜,

红霞成阵软绵绵。

折冲樽俎传千里,

缔结盟书定万年。

相共举杯酹汾水,

腾为霖雨润林田。

都说“酒是文人的催情水”,尤其是汾酒。包括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在喝了汾酒之后,写下不朽的诗篇。史籍记载,李白当年在杏花村喝的是“干和”汾酒。

来杏花村品酒赋诗的文人夥矣。最风趣的文人莫过于词作家乔羽。他的题词最有意思:

劝君莫来杏花村,

此地有酒能醉人。

我今到此偶夸量,

入口三杯已销魂。

更为简捷动人的是巴金先生的题词:

酒好人好工作好,

参观一回忘不了。

著名书法家卫俊秀的题词是:

竹叶酿成醒世酒;

杏花醉倒糊涂人。

诗酒飘香,历久弥醇。古往今来的轶事,文臣武将的遗篇,让我们看到一种诗酒浸润的生活画卷。即令是刀光剑影,匹马嘶风,也丝毫不能削减诗酒的魅力。花影生姿,翠觞摇红。有汾酒的地方就有诗,就有和谐和诚信。两次论剑京城,努力还原史实,汾酒一次再一次向历史讨回公平。

于是我们说:归来兮,中国酒魂!

 

附录花絮:

汾酒队和“闹他”歌

 

当今时代,汾酒、竹叶青名满天下,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近日翻阅古籍,发现在许多名著中,可找到汾酒、竹叶青的踪迹。除了《三国演义》关于羊羔酒的描述外,兰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第三十八回和第五十三回中都有关于羊羔酒、竹叶青的描述。

普天之下,许多娱乐事件也与汾酒有扯不断的联系。最近,网络上盛传的一首“闹他”歌也与汾酒结缘了。

先是有汾酒集团赞助体育事业,将山西省一个篮球队冠名为“山西汾酒”。这个男篮驰骋江湖,将“汾酒”芳名盛传宇内。在许多赛场上,山西球迷创造性地将方言引入拉拉调,进而创作了“闹他”之歌。

“闹他”的诞生,发端于球迷论坛的QQ群转载。这个源于山西方言的动宾词组短促有力,在实际运用中包含丰富的寓意并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一般用于两人或双方话不投机、一展拳脚之前。(《宛署杂记》载:自古勇敢者,皆出幽并。唐人杜牧有云:幽并之地,其人沉鸷,多材力,重许可。)在篮球场上,拉拉队员们情不自禁地高呼:“闹他!闹他!”意在给本省球员加油助威,给他们信心,也含有鼓励别人的意思。

一语千金,振聋发聩。

而今,“闹他”这个专属山西球迷的加油口号驾乘汾酒清香,逐渐叫响,已传遍大江南北,并愈发频繁地响彻在山西汾酒队主场的上空。

网络上还这样描述:据说,隋朝末年,李世民向其父抱怨:“杨广外狗皇帝不知道听上谁的谗言了,要把咱这姓李的全杀了。这可咋办呀?”李渊眉头一皱,深深地喝了一口汾酒,把酒杯往地上一摔,抬头看着几个戎装的儿子,吐出两个字:“闹他!”

结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王朝诞生了。

最近,“闹他”一词在CBA赛场上越喊越响亮,并且迅速蹿红网络。这个词组里既有方言的魅力,也有汾酒的魅力。从酒的江湖到球的江湖,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这时,网上的词组也在发展。现在,“闹他”已衍生出“闹他哥”和“闹他歌”。

“闹他哥”本名任煜锋,是一个CBA赛场上的老江湖。“闹他”一语,就是他带头喊出来的。随后,山西著名说唱歌手田野又在龙城“空降”热血新歌《一起闹他》,无偿奉献给汾酒男篮。歌曲中表达了热爱体育运动的精神和山西人民热望汾酒男篮胜利的心声。

“一起闹他”近日在太原北美新天地义务演唱中引起了轰动。歌词中有这样一句:

一起闹展他,

咱们就是中国的第一!

这既是汾酒队球迷的心声,也是汾酒走向世界的呐喊。当地域文化、方言文化与体育文化、酒文化粘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无穷的魅力。这一点,是许多汾酒文化研究者始料未及的。

由“闹他”产生的一系列故事,应当是去年以来网坛上的一坛好酒,也是酒坛上的一则绚丽花絮。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