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说到以程控交换机等终端设备为主的通信设备产业,这是中国做得最成功、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产业。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成功,表明中国企业有能力攀登高科技的制高点,有能力战胜国际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 稿件撰写 徐明天
在全球经济危机肆虐的2008年,华为逆势增长,国外销售收入增长50%,并顺势进入欧美等发达市场。这一年,华为也坐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的宝座,超越了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成为全球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因为有一个华为公司,中国的通信设备成功地打破了国外巨头的垄断,打造出中国自主的通信设备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应该说,通信设备制造是这些年来中国最成功的一个产业。
华为是一种我们正在消失的精神,弥足珍贵。
1987年,华为公司在深圳成立。深圳华为公司把每年销售收入的60%都拿出来开发新产品,甚至借高利贷开发技术。
悬崖边上的研发
中国市场需求巨大,现实的壁垒就是技术。一旦国内厂家实现技术进步,开发出产品,以低价进入市场,就会撕开电信市场的利润空间。
华为动心早,但动手晚,因为华为是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华为只能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20%—30%,就是借高利贷。华为制定了一个内部政策:谁能借来1000万,可不来上班,工资照发。
产品开发动员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的会议室里对全体干部悲壮地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你们另谋出路。”
1993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损失了6000万元资金后,华为开发出2000门C&C08机,并在浙江义乌安装调试成功。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能拉到这么一个大单非常不易,条件是赊销,先安装机器,运行正常后才分批付款。员工4个月与机器住在一起,经过多次调试,终于完成了第一个数字机试验局。此时华为已经倾其所有,如果不成功,华为就不会存在了。
1993年9月份,华为终于推出了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万门交换机。1994年夏天,全国的电信局长在上海开会,华为正好完成上海局的一个项目,就在5天的时间里将万门交换机运到上海,在会议现场搭台、安装、调试。第一次向全国的电信局长们展示了国产的万门程控交换机。从专家到政府官员,全都被眼前的设备震惊了,他们不相信国内企业会开发出这么先进的设备,更不相信开发者是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
1996年,华为又推出了容量可达10万门的交换机,在技术上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床垫子精神”
摈弃杂念,执着本业,超越与国际巨头巨大的技术差距,华为始终站在行业潮头,一洗中国企业普遍的短视与安居下游形象。每时每刻夜以继日地追赶奔跑,是华为成功的原因。华为加班也因此出了名。
夜幕下华为的办公室经常是灯火辉煌,华为给外界“魔鬼”般的印象就是来自于华为研发人员的工作方式。很多华为人在办公室里放有睡觉的床垫,被来此参观的外人当成华为人拼命加班工作的证据,也即华为的“床垫文化”。其实床垫的确是早期加班的必备用品,新员工报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公司的小卖部买张床垫,这一行为在华为十分盛行。据说华为的研发人员接受了研发任务后,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吃住都在办公室里,需要讨论时,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过后又回到各自的电脑前作功课,没有黑夜白天的概念。来灵感了就爬起来坐到电脑前面,累了就躺到床垫上睡一会,饿了,公司食堂随时恭候。直到研发成功,课题组的人才会走出办公室。接下来就是下一个研发课题。
2006年5月,年仅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因连续加班一个月,天天熬夜做研发,患病毒性脑炎而死亡。此事立即引起了外界和华为员工的广泛关注。
事后华为制定了限制加班的规定,员工需要加班必须得到批准,晚上进入公司加班必须登记。在哀悼之余,任正非写下一篇题为《天道酬勤》的文章,阐述了“床垫文化”对公司成长的意义,强调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强做大华为。他一直反复强调:华为所处的行业方向选择太多而且还处在巨大变化之中,华为一直存在生存危机也一直生存在危机中。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
穿“皮鞋”走出来的
科技路
高科技是怎么来的?高科技不是在华丽的殿堂里开出的鲜花,尽管华为的研发中心就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高科技不是在电脑的键盘上敲出来的,当然那是离不开的高科技工具;华为的高科技是穿着皮鞋走出来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华为高科技研发的行动路线1996年底,任正非在听取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工作汇报后,认为华为的知识分子有闭门造车之嫌,鼓励员工们继续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路线,并当即表示,要送给主管生产计划的葛才丰和主管销售计划的王智滨每人一双新皮鞋,希望他们以及公司所有的干部职工继续深入实际,仔细调查研究。
华为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大建议只鼓励,小建议大奖励。任正非在一篇文章《小改进,大奖励》中说,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发错货少一点,公司的竞争力不就提升一点了吗?订单处理速度提高30%,我们的整个业务运行速度不就提高30%了吗?
立足现实,浸淫制造,点点积累,华为高科技之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上一主题:逆市而动:三一重工布局百亿产业园
下一主题:眼光撑起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