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即便是其掌舵中原的时候,施永青也一直贯彻着“无为而治”的理念,这种对于在商学院读着EMBA的企业家们而言毫无章法的管理理念,却使得中原地产快速扩张,成为跨香港与内地最大的房地产代理机构之一。
授权不等于决策外移
没有系统学过管理学的施永青总是喜欢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思考治理公司。按照生物学理论,他把公司看作是一个生命体(Living Organism),而不仅仅是一个组织(organization),“这需要其按照生命体生存意志和繁殖意志的需要,去决定运作模式”,施永青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硅谷银行管理大师论坛”上对记者表示。
公司小的时候,是单细胞的草履虫,母体繁殖,靠母公司资源发展;等到公司逐渐扩大,就是“有性繁殖”,可能在不同的地区会有基因变异、再用基因杂交的方式将经验、资源、技术交流学习,让公司有学习能力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原进军内地,就是先在一个城市找到存活的方法,成功后拿到另一个城市去尝试,当然一些策略根据城市环境需要调整,这种生物上称作“变异”的改变产生了不一样的DNA,在不同城市的DNA交换使中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然后不断繁殖新的个体,如今中原已经扩张到39个城市。
在施永青看来,企业求生的最好方法是不要给员工太多束缚,要给员工自由,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出路。“无为而治,是最大限度地放权给下属员工,使之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所以他愿意提供资金给下面的员工去做其他业务,目前集团的证券、理财等业务,都不是施永青自己的想法,而是员工的想法。
这种源于老子“无为而治”的古老哲学,施永青后来发现与西方“自组织系统理论”,又叫做“复杂适应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相似。
“自组织”的特色在于,容许它的成员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可以在接触环境时,自行决定如何自我调整作为响应。由于系统内有成员改变了做法,可能引来混乱,打破原有秩序,迫使系统内的其他成员也做出适应,又再形成新秩序,这是“自组织”演进的主要模式。
“坐在总部办公室的高管和决策者,怎么可能有一线员工对顾客、市场和竞争对手了解得深入?”在他看来,若能让组织内的成员各自按照自己的处境去作判断,这样反能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及适应力。因此,自组织会尽可能把决策外移与下移,让真正掌握资讯的人来做决定。
相马不如放马跑
不过市场竞争激烈,无为而治真的可行么?自组织理论让员工各就各位自觉地为整体的利益而工作,但一放手让其自由发展,他们一定先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正普遍地出现在当今世界各企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是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并不一致。”施永青说,管理层虽强调共同愿景,但有时员工只感受到老板的愿景——为公司赚钱,自己只是完成老板愿景的工具。
因此,自组织的前提,也就是员工肯自行组织起来,互相配合,灵活走位去为整体的利益而努力的前提,首先是要员工相信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也会得到合理的分享。
“无为而治的基础是好的分配制度”,施永青认为,在中原地产采用的是三三制,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分给股东,第二部分分给员工,第三部分用作公司投资再发展。“当员工把自己的事业前途与公司的未来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自然会在不同的层面考虑到公司的利益,不用收到公司的明确指示,亦会自觉做出适当的取舍。”
仅有共同愿景还不够,公司系统必须提供途径,令员工可以做出真正对公司有利的取舍,这就需要为公司搭建一个神经网络系统。这个神经系统不但要有内部沟通的能力,亦有可观察自己处境的能力,让公司内的成员可以知道公司的各个部门正在做什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否则他们就无法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当员工有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和积极性,才有自己的能力和创意,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当然“自组织系统”也有其操作尺度,当公司在很小的时候,创业者可能还是需要亲力亲为,当其他员工逐渐汇聚起来,让他们了解创始人和公司想走的路,并且让他们觉得跟着公司走有好处,慢慢跟创始人志同道合的就会留下,公司越大创始人就越应该无为而治。
对于中原地产的无为而治,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施永青正好有一批好下属。“我其实并非伯乐,根本不识哪匹是千里马,我只是让我的马有机会自己乱跑罢了。既然一跑就知道哪匹跑得快,何需花心思去学相马?”
很多时候即使明知会出事,施永青都尽量放手,“也要看看谁肯出来收拾残局,以及谁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把下属都管到规规矩矩的,就很难知道他们的潜力。”
上一主题:杨元庆解析联想高增长战略
下一主题: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