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丁是钉(原名丁明豪,资深财经记者、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之后,于9月份迎来了首次回升。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的PIM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已经接近50%的荣枯平衡点。但如果就此做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的乐观判断,条件尚不够充分。有多项指标表明,中国经济依然处在寻底的过程中。
从PMI的分项指标来看,9月份的新订单指数为49.8%,比上月回升1.1个百分点,成为该月拉动PMI回升的主要动力。其中,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大幅回升2.2百分点,达到48.8%。这其中必须注意的是,推动新订单特别是新出口订单大幅回升的原因是9月份特有的“圣诞采购”。海关总署公布的9月外贸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出口1863.5亿美元,同比增长9.9%,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如果从长期看,欧美经济非但没有明显的回暖迹象,相反还在进一步的恶化之中,中国出口贸易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好转,支撑中国出口持续回升的动力并没有形成。
尽管到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增幅已经连续第七个季度下跌,其中三季度GDP增长为7.4%,创下14个季度以来的新低。但并不能就此做出经济已经触底的判断。
除出口形势未产生根本性的好转外,消费和投资方面也没有出现足以让整体经济形势发生逆转的动力。尽管消费被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并没有新的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家电、汽车、房产相继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动力,并依次退出之后,还没有新的消费需求可以接棒。虽然不断有细分市场不断被挖掘出来,但这些局部的消费增长,尚不足以成为拉动消费大幅度增长的动力。同样,除了流动性较4万亿刺激政策时已经有所收紧外,在“铁公基”之后,中国投资领域也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得以解决。由于产能失控,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自2009年以来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服装等日用品行业去库存化压力也空前加大;就连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规模扩张,而眼下非但没有扩张的空间,还要面临大量的产能压缩,经济重新回到高增长区间难度可以想象。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来看:中国第一阶段改革所释放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新的改革措施和作用效果尚不明确;依靠数亿农民工进城所创造的人口红利不复存在,而老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长;城市化比例已经超过50%,继续城市化所创造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原来与发达经济体间巨大的发展差距所形成的后发优势大幅度衰减,而新的足以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革命并没有诞生;破坏性消耗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增长力量已经枯竭,劳动生产率等衡量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指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国GDP增长率的继续冲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度的GDP总量已经超过7.4万亿美元。这样庞大的一个基数决定了其不可能一直保持此前的高增长比例。事实上,同样作为世界前三大经济体,美国近10年的GDP增长率多数年份都在3%以下;日本从1991年到2008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1.5%,而近几年甚至不止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客观地讲,这两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都远远超出中国。经济体量大是影响其发展速率指标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对值之所以能够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两位数,是因为此前我们太穷了。没有任何人能够总是以百米冲刺速度跑马拉松,因此我们也不能奢望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超高的增长速度。相对于中国的经济规模来讲,5%实在已经是一个很值得鼓掌的经济增速了。
对于近期经济趋势而言,无论V形还是U型反弹的估计都是过于乐观的,能够在5%的增速附近寻找到一个底部,形成L形的走势,中国经济的规模就有可能超过目前最大的经济体。
上一主题:软着陆可期 大转折难现
下一主题:练就在个位数增长环境下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