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他曾是苏南乡野里一个农家少年,梦想通过苦读改变躬耕黄土的命运;他曾是乡镇企业的销售人员,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他曾经自办小作坊,期望以勤奋和汗水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命运之神却将他的人生演绎成三次临危受命、三次力挽狂澜,他妙手回春,把3家破产的企业,从生死线上拉回来,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并且发展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以非凡业绩被业内人士誉为“治企良医”。他就是江苏苏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金海。
作坊里开始筚路蓝缕的创业之旅
1976年,在江苏省吴江乡下的徐金海,高中毕业后,来到了一家乡镇企业做起了羊毛衫销售员,他的销售业绩在工厂里多年名列前茅。数年的商海历练、销售管理,让徐金海已不满足于在商海的浅滩嘻戏。1987年,在几个热心朋友的帮助下,徐金海租赁了几间厂房,从一些集体企业购买了一些二手设备,成立了一家铸件厂,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创业艰难百战多。面对无市场、无技术、无品牌的一个小作坊,徐金海殚精竭虑,带领20多个工人没日没夜地干起来了。为了快速站稳脚跟,徐金海一边带领员工学习浇铸技术工艺,一边开拓市场。当时铸造厂主要是生产灰铁铸件、合金铁件及壳型铸造,主要是为一些机械企业做产品配套。经过努力,徐金海创办的小作坊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多家稳定的合作客户,企业成功摆脱了生存危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徐金海在提升工厂生产效率的同时,加大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先的生产设备,采用硅溶胶失蜡铸造工艺,利用先进的铸造生产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光谱仪、金相显微镜、硬度仪、万能材料试验机、三坐标等检测设备,工厂能够按国标、美标等生产多种精密铸件及加工成品件。这家铸造厂,竟然连续多年成为上海柴油机厂的优质供应商。
天道酬勤。昔日不起眼的小作坊在90年代初期,产值突破了1000万人民币,成为吴江市平望镇企业群中的纳税大户。小作坊已经成为了在苏州乃至江苏省内铸造行业的颇有名气的一颗新星。
丝绸新锐的破茧而出
2002年春天,就在徐金海在苏州把一家小作坊运作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有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诱惑”,放在他的面前。长江北岸的如东国营缫丝厂因为体制制约,陷于破产境地。当地政府为盘活资产,保住数百名工人的饭碗,向徐金海发出了“英雄帖”。对于入主如东国营缫丝厂,徐金海身边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但他仍义无反顾北上如东,正式入主如东缫丝厂。
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国营企业,一度是如东工业战线的擎天一柱,曾背负了太多的荣光。上任伊始,徐金海对企业展开了“望、闻、问、切”。如东缫丝厂拥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成熟稳定的丝绸生产技术体系。但受困于体制制约,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当时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10万元,但每万元产值成本却高达9000多元。企业对市场风险的免疫力低下,重疴在身。徐金海首先打破原有集体企业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体系。为了留住原有技术骨干,他数次亲自登门,靠着自己谦和真诚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多名离职的技术骨干“凤还巢”。同时不断投入技改资金,建设了多条行业领先的生产线,让企业缫丝生产重新走上了轨道,昔日杂草重生、荒芜多日的缫丝厂重现勃勃生机。
成就丝绸家纺完整产业链
当初企业的主导产品是单一的缫丝,也就是一些丝绸家纺企业的原料产品,企业市场话语权少,加上没有鲜茧收购资质,企业发展两头受制于人。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徐金海又整体收购了破产改制的如东丝绸公司,使苏通旗下拥有了30个鲜茧收购站。同时由企业数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定期深入公司定点养殖户,指导蚕茧养殖,提高了企业的鲜茧品质。苏通在稳定提高主导产品缫丝生产的同时,不断延伸企业产业链,通过引聘高端丝绸服装设计人才,苏通已经由单一的缫丝生产,发展成为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饰一体化丝绸产业链,苏通也从昔日名不经传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丝绸家纺产业主力军,企业拥有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2个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6个江苏名牌产品。
在苏通进入发展快车道以后,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徐金海带领企业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真丝家纺、真丝服饰等六大系列数百个规格、品种的产品。产品开发出来,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销售。卖出去才是硬道理。苏通选调一大批精兵强将成立了营销中心,企业确立起“以南通为大本营、江苏为根据地,立足华东、辐射全国”的内销市场网络。
苏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还把高端丝绸服装展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前沿阵地,连续多年参加广交会,近年来,苏通先后参加了法国巴黎国际时装展、2011日本大阪国际服装展、杭州丝博会等高端国际丝绸家纺展会,成功构建起覆盖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的国际市 场销售网络,使苏通茧丝绸产品先后进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中国丝绸协会发布信息显示,苏通牌生丝国内市场销售总量已经跻身全国同行“前四强”,中国名牌协会2012年8月授予企业“中国丝绸行业十大品牌”的殊荣。
鞋业巨头在阵痛中涅槃新生
2011年的夏天,一家在如东当地曾如日中天的民营制鞋企业,因为受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步入破产边缘。当地政府又一次想到了徐金海,希望他能出面注资重组。对于完全陌生的制鞋新领域,徐金海明白这是背水一战,如果不能成功转身,原有的苏通公司会反受其累。经过深入调研,徐金海发现这家企业虽然经营困难,但却拥有在中国制鞋领域少有的技术优势,企业虽身缠重病,但不是不治之症。徐金海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踏上这家企业的救亡之旅。
诞生于危难之际的江苏伊贝实业有限公司运营初期,面临着市场萎缩,技术骨干流失,人心浮动。徐金海如何力挽狂澜,让企业新生?他首先从人力资源入手,在新企业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企业成立了物供部,对企业制鞋产业链里所有的原辅材料进行现款公开采购,有力降低产品成本。根据企业现有销售通道,徐金海大力引聘高端销售人才,遴选优质客户资源,提高企业单只产品销售利润率。此外,企业通过提升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提升全员生产劳动效率,车间产品成品率大幅提升。抓供应、销售两头的做法,有力提升了企业运行质态。
在练好企业自身内功的同时,伊贝实业大力引聘高端市场营销、管理类人才,构建立体化的国内、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不断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成功开发出美国艾瑞特、贾斯汀、洛克、普罗兰等全球性鞋业巨头优质客户。伊贝实业还通过加大投入,修缮整理了4条先进的制鞋流水线,集中技术力量开发出防刺、防水、防静电、耐油、耐酸技术特点于一体的系列劳保鞋、牛仔靴、止滑鞋、镜面鞋等新品种,以质优型美、技术含量高而畅销国际市场。徐金海自信地表示,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有信心让伊贝实业快速崛起中国制鞋行业方阵里的主力队员,成为国内市场有位置、国际市场有份额的知名制鞋企业。
三个企业的转危为安的经历,成为了徐金海人生中的精彩篇章。永不满足,绝不认输是徐金海人生词典里的永恒主题,在他的心中,成功永远在下一次!
上一主题:房地产行业要做开启“绿色时代”的先锋
下一主题:财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