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利益机制缺失 食品安全问题难寻解决之道
[发布时间:2012-12-03 09:20:20 点击率:]

 对于过去的2011年,权威媒体曾有一句经典点评:“这是一个食品安全元年——‘还能吃什么?’俨然已成国问。”

  进入2012年,公众、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深度关切有增无减,以诗句“我只信任虫子”为代表的对整个食品行业“集体不信任”的不安情绪累积及其蔓延再创新高,给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空前压力和严峻挑战。

  

  经济发展与幸福指数

  

  去年12月份,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国际全球组织”通过中国的合作机构CRC北京世研信息咨询公司发布了“2011年全球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全球平均的幸福指数达到40%,而中国仅为25%,与意大利并列排在第47位。在金砖五国的比较中,尽管中国GDP远远领先其他四国,甚至高于其他四国的总和,但幸福指数排名最后,不及巴西63%的一半。

  本次调查显示,人们的幸福指数与经济是否景气以及他们的收入状况并不一定成正比。调查反映的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7640美元,排名第40位,低于调查所覆盖国家人均18129.47美元的国民收入。处在经济压力下的西班牙人,面对替代希腊,成为新一轮欧债危机“震源”,平均失业率23%,居欧洲之首,其中青年人的失业率更是超过46%,接近半数的严峻形势,幸福指数竟然达到55%,而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不仅低于全球平均值15个百分点,甚至低于西班牙人30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的经济期望指数为“21”,高于全球平均值“-2”,大大高于以“-80”排名垫底的法国,全球排名第14位,说明中国民众对2012年经济充满乐观态度。

  那么,导致中国人幸福指数如此之低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超过五分之四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感到忧心忡忡,认为自己生活艰难;只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食品危害、物价上涨、房价居高被列为受访者最为关注的十大焦点、热点问题的前三甲。在公众感到最担心的五大安全问题(食品、治安、医疗、交通、环境)中,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拔得头筹。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向记者表示:目前山东省各地的餐饮行业(包括省城济南)使用“地沟油”的现象并不罕见,尤其是一些中小饭店及流动摊位和大排档,也不乏有一些食用油使用量较大的龙头餐饮行业。据初步估算,有30%左右的饭店不同程度地使用过“地沟油”。

  

  利益面前 政策威力减弱

  

  针对当前食品不安全的严峻形势,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其中强调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风险隐患点多面广,违法问题时有发生,形势不容乐观”,安排“2012年食品安全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主动出击,继续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加大严惩重处力度,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多发态势”。

  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决定》的颁布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是否是利好消息,山东长安保险总裁刘智向记者表示,这是国家重视食品安全大计,将食品安全由政府监管提升到全社会综合治理高度的一次调整,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望由“可选项”转向“必选项”了。

  尽管国家出台惩治毒食品有利政策,但是,制“毒”、贩“毒”食品的违法行为却屡禁不止。作为“影响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地沟油制售竟然以“多发态势”越闹越大,甚至“网络化、规模化、新型化”,现场查扣的制成品一次可达数千吨;世界著名品牌企业居然“入乡随俗”,不惜以“信誉”作赌注加入食品安全风险侵害行列;媒体说,当政府有关部门继续严词厉色,“重典治乱,严惩重处”,誓言“露头就打,迎头痛击”,“而且要坚持一打到底”,严防漏网、严防复燃、严防危害,如此“严上加严”时,“公众却并不领情”。

  中国人幸福指数因食品危害直降谷底,为世界瞠目;致癌的工业明胶添加孩子们喜爱的果冻、酸奶之传闻不胫而走;食品工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占全国工业经济份额近10%,年均增长超30%,去年产值7.8万亿,高出汽车工业一半多,但市场信誉度却“敬陪末座”,果冻厂家被赵普“微博”后大声惊呼“行业伤不起”,其实,公众的食品消费心理才是真正的“伤不起”,早已经受不住任何风吹草动;网上疯狂转发“中国人百毒不侵”的博文,“假如世界所有物种都灭亡了,只剩下两种生物,一种是小强,另一种便是中国人。为什么呢,因为是吃毒药长大的”……

  利益机制缺失

  毒食品风波不断

  

  自从进入本世纪,媒体曝光浙江、福建、河南、广东、江苏等地发现掺了矿物油的“毒瓜子”以来,“毒大米”、“毒奶粉”、“毒馒头”、“毒火腿”、“毒海带”、“毒豇豆”、“毒猪肉”、“毒海鲜”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可以说“瘦肉精”尘埃待落,“回锅油”再起风波;“致癌粉丝”刚刚下架,“硫磺生姜”接踵而来;“劣质奶粉”硝烟未散,“有害添加”险象环生;“三聚氰胺”的知识余音绕梁,“黄曲霉素”的课程又行开讲;老酸奶固体形态刚唱罢,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又登台。有识之士都想问,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总是这样此起彼伏、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前赴后继呢?

  过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食品安全更多地被认为是生物、环境、卫生检疫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对隐藏其背后的利益机理及规律探究不够,认识不足。国际经验表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二者带来的监控洼地为食品安全问题创造出一种有机可乘、风险很小、变态扭曲的利益机制、机会结构和负向激励约束机制,必然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高发。这种纠结既是中国经济30多年来非常规超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襁褓中的食品行业“发育”太快,欠账过多、补课不及时所不能不带来的苦衷,更是发展方式转型想省也省不掉的代价。

  所以,处在当下的中国,人们只会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不能不是个利益问题:假如不是利益驱使,我们可能找不到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有人热衷制假掺毒;如果不是唯利是图,我们也无法相信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就是为了损人不利己?因此,利益问题,可以说是认清食品安全问题本质的一把“入门钥匙”,而健全完善利益机制则是规避、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的一副“良药妙方”。

  利益机理的忽视,反映了我们更多地习惯于行政主导,其实,行政权占主导地位,既是我们的体制优势,也是一些问题的深层根源。西方有句著名谚语,“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利益问题要是仅用行政手段应对,那只能是治标;利益问题只有用利益机制解决,才会治本。治本方除病,对症才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