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
中国从现在起开始向中等发达国家迈入,国家财政收入要剧增,人民生活要更美好,生态文明也极其重要,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与保障。美丽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要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绘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子安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群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性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十八大报告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一部分] 生态篇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与保障。
地理环境决定中国“生态产品”
让我们从地理环境及生态来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吧。
中国有最好的自然生态,也有最坏的自然生态。最好的与最坏的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因其极端的对撞才会产生东方独特的农业思想。而这种思想随着农耕文化的深入而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说中国,就必须说中国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也决定了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农业单一性,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耕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和差异,但就这种大跨度丰富度的自然基础而言,不但注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丰富多彩,且显现出美丽中国的自然魅力,丰富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内涵。
我国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几乎包括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温度带,东西覆盖了60多个经度,从湿润的沿海深入到欧亚大陆中心荒漠,如此多样的气候下,以农业为主的富庶之地,竟然星罗棋布地均衡分布在雄鸡形状的国土上,令人称奇。
中国农耕文明的扩散、转移的过程中与游牧文明、半耕半牧文化交织融合,丰富了农耕文明的内涵,形成农耕文明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对文化有一定作用,它影响文化的起源及发展的原始形态,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出土的半坡村遗址充分说明了这点。
我国一面临海,一面是高原高山,却均衡遍布“富饶之地”,实属罕见。三江平原出现在我国最东边,伊犁河谷出现在我国西部边陲,即使在青藏高原也有“富饶之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在西南有西双版纳,在南方有珠三角,在东南有闽南丘陵平原,在中部有四川盆地、关中盆地,在东部有太湖平原,苏北平原。
最神奇的要数中国北纬30度。这条温度带是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最适于人生存的地带,它的降水相对比较丰沛,植物相对茂盛,是中国最富饶发达的农业区。而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美国西部沙漠也在这个纬度上。上天眷顾中国。
《中国食物》一书作者尤金·N·安德森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是这样描述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丰富的自然景观,从世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到最低的地表凹地之一吐鲁番盆地,从南方的热带雨林至喜马拉雅高山上的冰河期冰帽。这种跨度无他国能及。中国得天独厚的动植物种类也同样蔚为壮观。中国西南部山区拥有不同于地球上任何一个温带地区的最高级植物;东南亚诸森林北延至中国,尽管并未在这里显示出其最大的丰富性——就更多种多样了;只有南美洲热带地区才拥有远为不同的植物。当冰河在洪积世,地质年代第四纪的早期,距今约180万年至1万年向南侵袭时,北美洲与欧洲的森林被迫退到加勒比海和地中海,而亚洲与北美洲西部的森林则被赶入荒凉的山区。惟独在中国,它们才找到了一条宽阔的走廊,得以在此栖身至气候好转;而且就连中国北方的许多有利地区也保持了相对的温暖。于是,在世界其余地方曾一度广泛分布的大部分植物,如今仅在中国生存:这类植物包括银杏和水杉。此外,中国的多山地形也导致了地理上的差异,有助于物种的形成。气候变化及其后果造成了植被反复迁徙与断裂的复杂历史,赋予中国丰厚的植物遗产”。
我们习惯把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与自然区域混合划分为四大区域:东部沿海及环渤海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自然区域划分,但对我国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却有着指导意义,彰显区域整合的战略意图。
按照我国产业结构来看,我们更愿意从自然地理、地缘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农业生态上来归类划分。
我们从北到南由西向东来剖析农业地理分布:
东北地区是一个有亚极带森林、冬季寒冷的地区,但也是一个有丰饶河谷的地区。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共同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地势低洼,沼泽密布,在历史上曾因人烟稀少而被称作北大荒,而今随着农垦开发,已经成为物产最丰富的天然粮仓,稻谷、大豆、玉米和高梁属于主要农作物。三江平原可与加拿大马尼托巴及美国达科塔的平原相比拟,获得中国最美的沼泽称号。在松花江流域,历史上多个少数民族就是以它为依托逐渐走出茂密森林,建立起风云一时的强悍王国。
共和国建国后,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已经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粮食生产基地“北大仓”。从1956年开始,经历四次大规模垦荒高潮,第四次垦荒主要是推广水稻种植,现在三江平原农田60%是稻田,产量占据我国农业重要位置。
中部地区包括华北地区在内旱地耕作区,中心是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这是我国文明的心脏地带:黄河平原及其周围的丘陵。黄土及其衍生的冲积层呈淡黄色,黄河因此得名,黄色也成为我国文献中的重要色彩,黄皮肤黄种人等。这个地区是我国许多基本食用作物的原产地,包括粟、大豆、白菜等农作物在内。然而在今日河北河南的农业中,小麦、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和芝麻,已占据了支配地位。小麦,则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年降雨量200——4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实际上是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其大致走向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循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至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麓,横跨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这一地区也是农耕民族与北方民族长期对峙的战场。
以淮河秦岭为界,南北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别。淮河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属暖温带干凉气候类型,1月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大地一片枯黄。北方地区地势坦荡,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东北和华北两大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产区。年降雨量400——750毫米,集中于高温的夏秋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雨量年变率较大,黄淮容易泛滥,经常是冬春苦旱,夏秋患涝,尤以干旱为农业的主要威胁。这就决定了该地区农业是从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开始的,而抗旱保墒一直是农业技术中心环节之一。由于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如果没有灌溉,就不能保证水稻的生长,所以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田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法国政治学家让·博丹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着人民和国家的特性。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气候与土壤等环境因素决定了法律、风俗、宗教、勇敢与懦弱。孟德斯鸠有一个结论:“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这里的服从指向更多的是古代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服从于自然,屈服于权威,这或许就是超稳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属于典型的大陆民族。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黄河流域,仍然可以推到腹地,所谓空间换时间。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人侵就一蹶不振,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并使之绵延不绝,显示其超强的同化能力。中国历史上,历次异族的入侵甚至后来的统治,最终都未能改变中国固有的文化根基,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被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体系中,像强大的元朝,还有后来的清朝,都是以侵入者融入中国文化而告终。这也使得中华文明在传承中一直延绵不绝,“生态产品”的根基难以撼动。
田园都市与森林城市,
两种不同城市发展战略文本
当中国很多城市提出要建成世界大都市的雄心壮志不绝于耳之际,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低智商社会带来的通病,是城市管理者们集体无意识可笑幼稚催生的恶果。
成渝两地城市执行官,没有陷入这种幼稚的思维陷阱,开始了成渝经济实验区框架下的城市差异化定位战略。成都政府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思路,重庆政府提出山地森林城市构想。不约而同围绕绿色城市概念做功课。
重庆政府提出“山地森林重庆”概念,演绎“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即是城,城即是山”的城市特点和发展模式。
在“山地森林重庆”有三层含义。一是树木,二是代表生态,三是社会和谐。将重庆定为“森林重庆”。山地森林城市理念突出重庆的“唯一性”。通过梳理重庆的生态足迹、人文足迹和城市足迹演绎城市的变迁。以“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来展现重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山地森林城市体系的美好愿景。
“山地森林,就是重庆的唯一”。世界很多城市都有山地,也有树木,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和重庆相比。巴基斯坦有山地城市,但没有森林;瑞士有山地也有森林,但城市规模不大。重庆城市建在山川丘陵与蜿蜒河流交汇一体的地方,历经千年,并且在不适合居住的地方,重庆人民安居乐业,并以重庆为自豪。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最显著的地方。在世界上,重庆是最大的“山地森林城市”,这是重庆的“唯一性”。重庆致力于“唯一性”展开城市建设。
100年前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概念,成都遵循这条思路,设想用30年到50年把成都建设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本质上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核心思想的新型城市。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包含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和田园城市四个基本要素。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一是田园式的城市形态,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全域成都继而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是国际性的城市功能,在建成西部“两枢纽、三中心”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成为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
三是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辐射带动西部乃至全国,进而融入世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四是社会和谐,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城乡居民享有更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具有很强的幸福感;
五是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六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城乡贯通、配置均衡、功能完善。
总体而言,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未来的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
试想一下,森林与高楼在群山起伏的城市建筑中共生共舞,城市呼吸的是森林散发出来的负氧离子,公民享受的是天然氧吧,满目是绿色,重庆的美感不言自喻。
成都的田园则是田园在都市里,都市在田园中,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何等闲适恬淡。
如今,成渝两地的蓝图已然描绘。未来的重庆、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未来的世界森林城市现代田园城市不只是概念,而已经栩栩如生映入眼帘,跃然纸上的美丽中国。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这就为发展现代农业指出了方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要求不仅优质化、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生态、安全问题,并作为市场的首选目标。同时,国际贸易已把食品安全及其生态环境作为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的根本条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人口预测,到2045年理想控制人口到15亿。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在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下,创造出相当于现在4.5倍的单产、商品和财富;才能满足未来15亿人口高水平的生活需要。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子孙万代受益;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了生物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保障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
湖南农学院经贸系曾福生教授认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提出是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估价。农业不仅是基础性的,也是效益性的。高产优质高效中高效是核心,一个没有效益的农业将是没有生机而日趋萎缩。
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强调“高效”、“生态”、“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有资源节约技术、水肥调控技术、生物养地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综合利用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结构调整技术、能源开发技术、流域治理技术、现代高新技术。
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共识,如果把农业仅仅看成是第一产业,是提供初级产品的产业,往往会自我禁锢发展的思路。成都蒲江人大胆打破思维定势,在种养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基础上,把高端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与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相互融合,以农业的“接二连三”实现了立体式发展,使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林盘是美丽中国的
极致“生态产品”
川西坝子与田园城市建设基调一致。这里有独特的景致,一笼笼翠绿的竹子里面升起袅袅炊烟。这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农家小院。没有围墙,没有围栏的土墙茅屋,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穿斗式结构,对称尺度、比例均衡的建筑图像符号,夯土屋面,星罗棋布在川西坝子以及云南贵州湖北重庆部分地区。
何为林盘?
在川西民居四周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林盘。何为林盘?成都平原独有的一种农村居住方式。一个林盘往往以数个农村院落为圆心,形成直径50—200米的圆,圆圈内层是环绕院落的高大树木,外层则是耕田。有些茅屋用竹子搭架,往地里插三根结实的竹子,上面再横上一根绑上,其他的也是就地取材,泥土做墙身,上面盖谷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散落在岷江冲积平原上。
川西坝子多雨,用泥土鹅卵石抬高居住地基,排水防洪,同时祖先墓地也在林盘里,守着祖先朝夕相处,也是一种风俗。
更重要的是林盘的实用价值,围绕在农家居住地的经济林为主体的竹林茅屋,谓之散居。用岷江鹅卵石码起的林盘,功能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作物主要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桑树,楠木银杏,还有大片竹林,竹子可以做劳动工具,生活中的簸箕扫把篓筐背篼马架子桌椅板凳,尤其竹椅子,成为四川家具的标志性物件。小农经济显示其强大的循环经济的生命力。
散居是这里最明显特征,这种不同于北方以及南方西方的群居居住格局,是因为独特地理环境所造就。据考据,秦朝发动的统一战争,最早确定征服西南巴蜀。李冰入主四川,成为四川当仁不让的杰出首脑,李冰父子主持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独特的生活习俗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形成。
川西平原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又处于都江堰灌区上游,能实行自流灌溉,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所有,不需要像北方大规模抱团的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洪涝旱灾,也不需要组织乡党抗击外来入侵者,减少了对旁人依赖,散居就成为一种当然选择,林盘也就在自给自足的环境中顺势而然。林盘散居的意义还在于培育了川西苗圃花卉产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川西园林审美价值。
据完全统计,成都现有大小林盘14.11万个。林盘规模、建筑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环境特色、林地规模、区位条件、人均占地面积7个标准进行比选,成都政府从大中型农居林盘中优选出了林盘保护点2790个。郫县安德镇安龙村全家河坝、蒲江西来镇铜鼓村姜扁扁、邛崃临济镇的骑龙村探花桥均以林盘完整而美丽的院落。清澈的走马河蜿蜒流过,将一片广阔肥沃的田野围成了一个弓形岛屿。散落的农舍掩映在苍翠葱绿的树林中间,清幽的院落里传来声声狗吠,主人家不紧不慢地清扫庭院,或在宽屋檐下悠闲地编制竹器。
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出质疑,打造世界田园城市不能一味照搬,不可破坏原生态特征而与世界接轨,否则将是一种对传统的的反动,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背叛,割断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不尊重传统民俗民居的冒进,对林盘的保护不是重点与非重点关系,而应该是全面的,不余遗力的战略性保护。
建筑美学、民俗民居专家季富政教授指出,老房子由于材料的原因一般都不牢固,也比较阴暗,确实应该改造了,但是要留最优秀的下来,留真的,不要又去造假的,假的永远超不过真的,真的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原来的工匠,他们造得非常完美,那是一个时代,赶不到了。我们是从艺术家建筑学家民俗学家的角度看过去,看到的是财富。
恢复保护成都平原林盘,让成都林盘像徽州古村落、山西大院、川东吊脚楼一样为世人知晓,让成都林盘那种自然的纯美的韵味世代传承下去。
川西林盘历史溯源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川西林盘的美学价值
1.建筑学角度
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其建筑造型轻盈精巧,建筑风格淡雅飘逸,空间尺度亲和宜人。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2.景观生态学角度
川西林盘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平衡、稳定、均质的整体。林盘内,竹类、乔木、灌木、稻田构成了具有垂直空间梯度的复合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形式的灌溉渠和不同规模的蓄水池,构成了涵养土壤和植物的水网体系。依赖这些自然元素繁衍起来的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并且在内部形成食物链。这些具有异质性的景观系统同时包含着生态景观和视觉景观,以旅游心理学中的景观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林盘具有经济、生态与美学等多重价值。
3.哲学角度
林盘的形成和存在不拘于某种教条模式,犹如《园冶》作者计成所提出的造园至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存在状态充分印证了道家哲学提倡的自然无为即是美的哲学理念。它处于环境之中,随环境而动,亦反作用于环境,这种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良性动态关系使得林盘延续至今。
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
●农耕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农耕型林盘的核心功能是农业生产,故其模式应以川西农耕文化为主线,结合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农作物生产与生态旅游项目一体化。
●农家旅游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主要是以人的活动和滞留为目的,所以林盘的可及度较大,景观效果尤佳,具有显著的生态旅游价值。
●特殊产业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经济效益,在改善林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而加快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进程。
●生态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此类林盘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城市森林群落。
●新型聚居点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三集中”规划的布局,在已布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覆盖范围之外,把林盘保护点和新建农村聚居点相结合,形成新型聚居点林盘。以利于他们因地制宜地结合小型聚居方式从事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第二部分] 投资篇
美丽中国概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资本介入。
资本大鳄注入美丽中国概念股
美丽中国概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资本介入。
“美丽中国”的提法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资本市场也同样如此,蒙草抗旱、大禹节水、亚通股份等相关概念股也相继得到资金青睐。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市场就立即给予了认同,各路资金纷纷介入。
在沉寂多日后,11月9日,次新股蒙草抗旱再度腾飞,开盘不足半小时便直封涨停板。通过龙虎榜数据可以发现,沿海游资抢筹热情高涨,海通证券南京广州路营业部、东海证券南京长江路营业部、银河证券深圳海德三道营业部等联袂买进3372万元。在蒙草抗旱的带领之下,大禹节水、亚通股份等相关概念股也被资金追逐。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蒙草抗旱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先者,主要从事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工程施工,并掌握了沙漠地区防风固沙绿化等多领域技术。根据会议报告的最新精神,蒙草抗旱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标的,而市场资金对该股的追捧,也说明了这一点。
12月5日日早盘魅力中国概念股再度爆发,丰林集团涨停,吉林森工涨5%,福建金森涨5.20%,其他美丽中国概念股全线走高。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新华行业周期轮换基金何潇介绍,早在去年四季度他们就大幅持有了以三聚环保为代表的“美丽中国”概念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基金持有三聚环保达110万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5.16%。
另一只“美丽中国”概念股棕榈园林也出现在其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
据悉,新华基金近两年较为关注环保类个股的投资,除了去年参与的国中水务、洪城水业外,新华系基金还陆续持有三聚环保、棕榈园林、桑德环境、三维工程等“美丽中国”概念股。
针对近期“美丽中国”概念股大幅调整,何潇认为,从历史经验看,A股市场上的资金对新的产业政策导向相当敏感,“美丽中国”主题概念股出现大涨后,资金获利了结使得股价波动也在情理之中。但从长期来看,“美丽中国”折射着国家对环保行业的支持,未来发展潜力还是可以预期的。
8万亿元人民币,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绿色投资
十八大报告不再单独提及环境保护,而是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上升到空前的高度作为整个报告十一个部分中的第八部分被单独强调。环境保护在十八大报告中的地位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十四大报告“加强环境保护”短短一句话,到十八大报告专门成为一个独立部分,国家对环保相关领域的重视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释放了强烈的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的信号。后续政府在相关领域的法规、税收、财政等政策导向值得继续关注。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美丽中国概念提出,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空间和投资机会。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估算,“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投资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这可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绿色投资。
具体而言,绿色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生态建设,比如对林业、水利、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投入;环境保护,比如对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节能减排,比如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根据已经公布的有关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约1.5万亿元,优先实施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开展一批环境基础调查与试点示范;投资近2.4万亿元,用于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专家们预期,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政府还会出台更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相应投资额将继续大幅增长。
除了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社会资本也会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和绿色发展有关的产业。根据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分析,自2008年以来,风险投资和股权直接投资投向清洁技术的案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清洁技术领域投资额第一位。2001年至2011年,共有37家环保企业46次获得股权融资,其中水处理、固废处理、环保技术咨询及推广,尤其受到投资方的青睐。此外,自2010年以来,先后有6只环保领域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资金规模达到158亿元。
虽然,绿色投资周期长、资金量大,但在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竞争中,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在加大投入,进行科技研发和推进产业化。可以预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重要地位,未来必将催化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绿色投资的回报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这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提供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环境等“生态产品”,这些将是经济社会赖以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的“绿色财富”。
美丽中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中国迈向未来的发展驱动力,是企业、资本、现代农业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经济与自然和谐共振,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丽,我们有责任义务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上一主题:北京银行未来三年拟千亿信贷支持科技企业
下一主题:广药打入连锁餐饮渠道投20亿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