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三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12-10 09:35:58 点击率:]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由此可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化方向,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服务实体经济,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制度改革创新成主流手段

  今年9月,《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规划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思路,并提出“着力完善股票市场”九大举措,强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健全基础性制度。

  管理制度必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落后的管理制度必然会制约资本市场的发展,由此,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创新必然要跟上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并超前于资本市场发展,起到真正的引导管理作用。

  不必讳言的是,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创新、监督管理能力有很大的不足,落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诸如:各管理环节需要审批的多、周期长,公司上市的成本高、回报低,市场上违规违法成本低、频率高,投资者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少,信息公开程度低、不全面,退市制度不完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不合理等。

  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朱安平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应当加快改革创新,为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可投资的产品,应当尽快推出股票和ETF期权、权证等市场迫切需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为投资者资产配置和回避风险提供全方位的便利。

  事实上,管理层已充分意识到,我国资本市场管理制度严重滞后、并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从郭树清主政证监会仅一年多,就高频率地发布“提升IPO审核公开性”、“规范借壳上市”、“完善创业板退市”、“强制分红”、“打击证券期货犯罪”、“发展公司债”、“倡议养老金入市”七大制度来看,监管层对落后的管理体制实施改革、创新,动大手术的决心。

  摩根大通投资银行亚洲区副主席方方认为,很多改革措施和方向都是在向市场化、透明化、制度化推进的,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回归到有效资源配置的功能上。

  知名教授刘纪鹏也诚恳地指出,股市低迷一定要倒逼监管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做实质性的变革,真正地推出股市新政,中国股市内在的制度矛盾应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不是通过表面的交易变革来激活市场,这样的活力并不会持久。

  加快市场化

  成主要发展方向

  坚持去行政化、加快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市场化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回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国九条明确了资本市场制度化、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主线。

  值得提醒的是,2012年,市场化在众人的质疑声里悄然加快速度,尽管当前资本市场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但与2004年相比,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年年初的“IPO(首次公开募股,下同)不审行不行”,到11月的“预计2013年元旦,IPO审批权限下放交易所”坊间传闻,再到11月21日监管层辟谣“召开少数媒体开会维稳股市”,看似简单的几个信息,却透露出管理层加快市场化进程的重大信号。

  事实上,“IPO不审行不行”一经报道,当即为市场解读成,IPO有可能由行政核准制向注册制发生转变。此举获得众多经济学家、教授、投资者的赞赏,也显示出注册制受欢迎的程度。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称,取消发行审批制是建设公正、有效市场的必要前提,是根治腐败的有力措施,坚决支持取消审批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推动新股发行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二次股改,是平衡筹资者和投资者利益、平衡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等各方利益的关键。

  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投票者赞成取消行政核准制,称赞注册制更有利于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化进程,有利于资本市场功能的完善和恢复。

  “预计2013年元旦,IPO审批权限下放交易所”的坊间传闻被传的沸沸扬扬,与此前不同的是,低调的证监会这次并没有出面辟谣,由此推论,此次坊间传闻并非空穴来风,IPO审批权限明年一定会下放交易所,只是具体时间的问题。

  事实上,下放IPO审批权到交易所,更有利于证监会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实施其真正的监管职能。

  知名教授刘纪鹏认为,监管部门应当果断地将监管和审批分开,其主要职能应该是监管,将审批下放到交易所,由交易所进行形式性、程序性和真实性的核准。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员刘胜军认为,终结审批制,证监会才能回归维护“三公”主业。

  监管层“辟谣召开少数媒体开会维稳股市”,看似利空的消息,实则反应了证监会坚持不采取行政调控措施干预市场走势的立场。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减少过度行政控制,并逐渐退出行政干预市场,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当然,也有市场人士指出,监管层不是不想维稳股市,只是从二十多年的经验看,管理层发出的利好政策,常常很快被市场消化掉,由于利好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立竿见影,市场常常出现更大的下跌,监管层好心没得到好报,干脆任由市场自由发展。

  与之观点相佐证的典型案例,表现在浙江世宝(002703.sz)的三低发行上。浙江世宝的H股在香港股市几为仙股,A股却遭遇暴炒,上市当日被暴炒上涨626.74%,管理层原本计划用行政手段实现浙江世宝的A、H股价值同步,结果事与愿违。

  细微处见真章,从高层态度的变化,可以得到资本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结论,而且去行政化、注重市场化将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

  服务实体经济

  是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

  无论是制度改革、创新,还是坚持市场化方向,资本市场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成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实体经济,金融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引导社会资金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必须着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为了金融而金融”。

  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形式,就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不同质量、规模、风险程度的实体公司对资本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是资本市场自我完善和发展需求,不但可以调整市场体系结构,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可以降低市场投资风险。

  资本市场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要相适应。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规模和它的经济总量有一定的关联,股市市值与GDP成比例关系,差不多和GDP相当。

  相比我国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国际板、场外交易等名目繁多的层次结构,美国资本市场的三层次体系结构规模最大也最合理。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以纳斯达克为核心的二板市场;以遍布各地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及场外交易市场为核心的三板市场,几乎可以满足全美不同企业的需求。

  值得提出的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不是简单地加快IPO和再融资的速度,而是应该在市场承受力范围内,稳步推进,真正实现资本市场、实体经济、投资者三方协调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等候排队审核上市的公司有758家之多,已经远远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客观地讲,尽管长期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作用明显,意义重大,但短期内,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进程一旦掌握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市场扩容的压力,引致投资者信心崩溃。

  郭树清曾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住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想方设法以资本市场的科学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于中小企业、“三农”和创新创业活动,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业内人士指出,在上证指数不断跌出新低,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投资者信心极度崩溃的情况下,如何挽救投资者信心应成为管理层的当务之急,管理层应该休养生息,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盲目扩大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