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对于卷烟产品而言,原料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
“原料保障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它解决的问题在当下,而其深刻的影响却延伸至未来。”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雨夏说,“如何确保‘真龙’品牌卷烟‘高香低焦、清柔醇美’整体风格持续、稳定,是我们原料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布局:
8年时间,夯实一个基础
原料产地布局,2004年开始调整,2011年格局初定,广西中烟用了8年时间。
从10个省25个地市,到6个省12个地市,原料产地布局在收缩,而供应总量却在增加。这是广西中烟原料供应不断向品牌发展需求靠拢的过程。
“之前,行业原料供应相对紧张,工业公司多扩张采购点以保证量的基本满足。我们在一个产区,最大采购量不过10万担,最小也就3000担。”广西中烟原料供应部副部长罗建钦说,这样的采购结构导致原料产地布局分散、破碎。
“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提出后,如何彰显和维护卷烟品牌风格,成为工业公司市场竞争的一个焦点。而分散、破碎的产地布局,既不利于集中突出原料特色,又不利于卷烟工业企业对烟叶生产技术的干预,这必然波及品牌风格的稳定。
但决定原料产地的进退取舍,并非易事。“每年,配方研发部门给出原料使用的基本定位,技术中心和原料部门再到烟叶产区联合考察,反复评估原料适应性后,再筛选出适宜的和优质的烟叶产区。并且能否与这些产区建立合作关系,还要有一个协商、谈判与争取的过程。”罗建钦告诉记者,谨慎取舍的背后是他们对原料质量实现根本提升的诉求。
产地布局收缩、集中,表现在全局,也表现在重点产区。根据品牌风格需求,广西中烟将烟叶计划调整至长江以南优质产区,且逐步加强了单个产区的集中度,如他们在贵州省原18.2万担的烟叶计划曾经分布在7个地市,现在计划调减为13.4万担,产地收缩至3个地市,地市平均计划量大幅增加;云南省产地布局调整虽不大,但今年的烟叶计划却比历史最高点增加了23.9万担。
在产地调整的步调中,广西中烟烟叶基地单元也应声而变。2008年,广西中烟建立了7个基地;2012年,其基地数增至12个,其中云南产区就有5个,且主要集中在文山、大理、保山和曲靖等优质烟叶产区。目前,广西中烟原料基地化供应率从最初的55.9%提升至89.4%。
从产区看,2011年度,广西中烟调拨云南烟叶37.93万担,占总量的53.15%,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4万担和提高9%;从等级结构看,其上、中等烟数量分别为41.3万担和28.06万担,比例分别占57.76%、39.45%,同比提高10.43%和7.85%……无论是原料产地,还是烟叶质量,都实现了持续优化,广西中烟品牌风格的稳固由此打下了坚实基础。
组织:
挽成一个结,牵起千条线
与产地调整相呼应的是,广西中烟对原料保障工作管理组织架构的重设。
产地布局收缩、集中,要求原料保障更富效率、更有质量,而此前广西中烟相关的管理组织方式并不理想。“原料保障曾归口3个部门,其中,技术中心负责内在质量分析、打叶复烤监督和科技投入,品质保障部负责工商交接质量检验,原料供应部负责采购调拨。”广西中烟企管部副部长誉东明告诉记者。
如此组织架构,造成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决策链条过长,部门间权责不对应,相关方容易出现意见分歧,这不利于全收全调的顺利开展和基地建设的深度介入。为改变这一状况,从2010年至今,广西中烟原料保障管理组织模式亦经历了一次蜕变。
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基地规划、技术落实、采购业务、质量管理等职能归并到原料供应部。调整后,品质保障部撤销,由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基地单元选点布局、技术方案制定和原料工商交接质量抽检跟踪。这样,部门间的业务接口理顺了,权责结构理清了,组织性效率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以广西中烟在该过程中建立的“片区经理负责制”为例。基地单元建设中,工作人员“单兵多部门”作战曾长时间困扰着原料保障工作——各基地都有各自负责生产技术、原料采购、烟叶质检和打叶监督的人员,大家业务相关而部门隶属不同,导致沟通不畅、协同不顺,原料生产难以按配方需求提升品质。
“事还是那些事,人还是那些人,组织形式一改,效力就大不一样了。”誉东明说。以3个临近的基地单元为一个片区,他们在每个片区设一个负责人,即“片区经理”。基地单元建设、采购、质量、加工、运输等一线业务和员工由“片区经理”统一管理,“片区经理”直接对原料部门负责。
打个比方,在之前的组织模式下,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好比一条条线、一根根针,大家各引各的线、各穿各的针;“片区经理负责制”,要做的就是各条线挽成一个结,而原料部门只要拎起这个结,就能牵动所有的线和所有的针。
上述措施,实质在于通过管理集中化实现组织高效化。由此,广西中烟基地单元建设的一线组织,有效介入了烟叶生产全过程,确保了技术落实到位率,提高了原料的工业可用性,增强了原料保障的组织能力。
课题:
传达工业导向,贴近品牌需求
对于原料保障而言,不论布局调整,还是组织重设,都是“铺路”的过程,其最终落脚点在于生产环节的实践。而如何确保烟叶原料不断贴近品牌需求,则是广西中烟要考虑的关于“走路”的实际课题。
在广西中烟技术中心的原料研究所采访时,他们刚刚完成2013年广西贺州烟叶基地的特色烟叶生产技术方案。
根据近几年对贺州基地烟叶质量调查,广西中烟认为当地烟叶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烘烤后,各部位烟叶香气量普遍不足;上部叶烟碱、淀粉含量偏高,钾离子含量偏低。“香气量不足,主要原因是烟株营养不均衡,烟叶素质欠佳,采收成熟度不够,烘烤工艺不规范。内在成分比例不合理,则主要是因为施氮量过高,上部烟叶采收技术落实不到位,钾流失严重。”该研究所所长孙建生介绍。
问题总是为课题提供方向,贺州基地的生产技术方案因此更具有针对性。比如,为了改善烟株氮素和钾素含量,他们提出要在2013年2月对贺州基地开展新一轮土壤营养状况普查,并出台各区域烟田施肥方案;为了提升烟叶香气和回甜感,他们将调整烘烤工艺,在烘烤环节适当延长变黄期(40~42℃),降低烟叶淀粉含量,重点把握定色期(45~55℃),推迟6~12小时再升温,以充分积累干物质、提高致香物质活性;为了落实关键技术,在6月至8月的采烤期,他们将与商业公司对烘烤工场烟叶采收及烘烤情况联合监督,重点检查烟叶采收成熟状况,烘烤过程各关键措施落实……
“贺州基地折射出的是关于烟叶基地化生产的一个方法论。”孙建生说,“根据烟叶质量评价,我们调整生产技术方案,其后,再跟踪、监督方案落实情况;新一轮生产结束,还要对烟叶质量进行再评价,对生产措施进行再调整——这是工业‘PDCA’(‘P’指计划,‘D’指执行,‘C’指检查,‘A’指处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应用。”
依照这样的方法论,广西中烟从品牌原料需求出发,在基地单元建设过程中每年选取1~2个原料品质提升的关键因子,联合科研机构开展项目研究,力求突破关键技术、突出烟叶特色,为品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原料支撑。
“PDCA”管理与课题攻关相结合,旨在为原料质量提升与风格彰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理论上,典型生态区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品种、栽培、生态特点是什么,各要素之间互作性机理是怎样的;在技术上,烤烟品种特色和关键技术的生态差异性如何,怎样构建与生态区特色相适应的烟叶生产核心技术——这些问题是广西中烟技术中心开展的相关项目的重心所在。
在课题攻关的基础上,广西中烟原料保障保持了稳定发展。即便在2011年,烟叶产区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云贵等地烟叶生产后期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广西中烟2011年度烟叶等级纯度、外观质量都因此得到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控制,烟叶质量平均合格率达到61.2%。
“不论是布局调整、组织重设,还是课题研究,我们所有的动作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在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上传达并落实鲜明的工业导向。”张雨夏说,“做好原料保障工作,必须要‘心在远方,路在脚下’——要立足于扎实的具体工作,去描绘一个品牌的希望和一个企业的明天。”
上一主题:中交一公局:“走出去”海阔天空
下一主题:捕捉抛物线的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