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2012年6月24日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大事件:神九上天,蛟龙入海,宇宙和海洋上演中国崛起,拓展了中国的生存空间。外电评价开启深海探索与宇宙探索两个新纪元。就在这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移交海军。这对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激发爱国热情有着积极意义。科技强国的中国应该值得尊重。
那么我们是如何从小米加步枪走向强盛的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坚定走我国国防现代化的独立道路。只有中国国防力量做得足够强大,中国的国家安全才会有保障,国家的领土完整,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中国经济呈指数级增长的现象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而其国防工业规模、国防现代化的迅速提升也让世界感到震惊;中国正在强力影响着21世纪的世界经济和战略进程。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实现对全球市场和全球战略环境的高效影响。而这种影响还会长期继续下去。
21世纪的中国地缘政治
如今,中国周边一会儿是菲律宾,一会儿是越南,一会儿是日本,轮番上阵,围堵戏中国,好不热闹。美国做局设谋,制造麻烦,破坏中国和平稳定发展的大格局。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梁辉曾这样描述:“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版图周边,明眼人即会发现,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不容乐观。
突然而至的缅甸战事,犹如在中国西南国门点了一把火,猛地惊醒了国人:西北阿富汗战争、东北朝核危机、中印边境吃紧……来自陆上边境的压力似乎从未如此之大!”
作为局外人,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显得“旁观者清”,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中亚五国以及蒙古等中国的周边邻国,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政治包围的国家”。
而身处新加坡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也不无忧虑地指出,如果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将可能对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构成极大的挑战”。
中国必须保持对周边国家足够的警惕,以政治智慧梳理,并制定安全策略。然而,美国并不甘心中国崛起对其构成的震慑。重返亚洲成为美国2012年的全球战略。借助日本菲律宾这些保护国,肆意挑起南海东海事端,给本来就不太平的世界火上浇油。
美国并不是亚洲海洋争端的当事国,为什么它要这么积极介入?这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决定的。多年来,它就是依靠地区制衡战略管理全球。在亚洲,美国已经成功地挑起了中国与日本、与印度的不和,又干涉台海局势、制造朝鲜半岛的紧张。但美国觉得这样还不足以干扰阻止中国的发展,于是又想把东南亚国家发动起来给中国找麻烦。
不仅在南海,就整个亚洲而言,美国最希望的局面是:各争议国既不和又不战,纠结成一团,互相都求助美国帮忙,而美国坐收渔利。美国最担心这种危险的平衡被一方打破,那样,美国就要被迫选边站。而不管美国站在哪一边,它都要付出代价。
所以,美国在南海就像趟雷区一样,小心地试探着中国的战略底线。只要中国不拔枪亮剑,它就推着菲律宾等小国一点点往前走。一旦中国反应激烈,美国将立即收手。美国决不许那些小国对中国的挑衅,到引发中国武力反击的程度,它自己当然更不愿被卷进去。
不对于美国无端挑起的矛盾,中国当然要奋起反击,奋起反击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在经过60年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国防现代化风生水起,中国国防工业也从一穷二白开始了门类齐全的发展。
英国《每日星报》12月11日发文称,目前中国正在规模化生产至少6个级别的现代柴电潜艇和水面战舰。专家分析称到2020年时,中国军用造船技术能力将与俄罗斯不相上下;到2030年,中国军用造船技术能力将接近美国现有造船技术。如果这些预测成真,那么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能够在舰艇质量与数量上压制南海周边任何国家。
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南海海域约为140万平方英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东盟及印度对南海优势地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了南海紧张局势,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下一场冲突是围绕海南水域,或更重要的是,围绕海南水下资源爆发的吗?
中国主张从马六甲海峡到台湾海峡辽阔的海域主权,而越南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声称对这片海域拥有主权。事实上,围绕南海的主权之争,已经引发了地区军备竞赛。文章指出,由越南从俄罗斯订购6艘现代柴电潜艇和许多大型水面战舰、印度正在建造航母与核潜艇来看,此次亚太军备竞赛就是打造有效的“蓝水”海军能力。然而,在亚洲,近期或中期内,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中国的造船能力相媲美。
日本《外交家》网站文章称,“现在中国军事造船厂正在造船类型和数量方面超过西欧、日本和韩国军事造船厂。中国目前正在规模化生产至少6个级别的现代柴电潜艇和水面战舰。”不仅如此,分析家预测称,在未来5年左右,与韩国、日本和美国相比,中国将拥有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如果这些预测成真,那么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0年内,中国能够在舰艇质量与数量上压制南海周边任何国家。
中国军事工业定位
中国的军事工业从规模和结构齐全上来说应该算得上是美苏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军工体系了,其发轫于苏联50年代的大规模援助,所以虽几经演变,细心观察,中国军工体系的苏式痕迹还是能看到一些端倪的。
1950年到1955年,苏联共两次向中国提供了27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并派遣大批专家,帮助中国建立了冶金,机械,汽车,煤炭,电力,电讯等14个重点基础工业项目,史称156项。由于有了这个基础,使得中国在三五(58-62年)期间的机器设备自给率达到了80%。
156项中,很多是投向了国防工业,其中兵器工业项目有21个,电子9个,其他还有航空、船舶等项目,基本覆盖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当然,从现在来看,这些项目都是重在仿制,设计能力薄弱,但那个时候的条件,能短时间消化这些项目就已是超水平发挥了。
现今中国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开始,预计将进一步深化产业改革,意在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并推动国有军工企业走向全球。
出于对西方持久禁运的反应和实现中国国防白皮书列出的军事目标,过去几年改革已经历了多个阶段。但国防部官员说。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国防部分——全盘规划的一部分——将以更大的力度进行改革,因为中国离2020年更近了,国防白皮书将这一年定为“实现机械化并在信息化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的一年”。
改革焦点在于将现代军民两用技术用于军事目的,通过自主研发项目加速现代化。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特别是西方市场占有率很高的产品,正在瞄准中国国防工业对军民两用技术的需求和可被他们用于军事研发的额外现金流。改革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通过整合增强产业实力。尽管近几年来整合还很有限,但有迹象显示中国已将这一战略摆在突出位置。
走向深蓝 中国航母启程
翻开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国的领土一度被列强践踏,1840年,英国人从海上来了,这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过后的第40个年头,在此之前,中国依旧靠着风帆木船制舰只守卫着国家的海。
进入半殖民地时期之后,中国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大都为守土之战,若要守土,必先守卫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但晚清的强大新式海军被其腐败不堪的王朝制度,侵蚀成一堆废铜烂铁,停守在港口任人鱼肉。海权一失,则陆地不保。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筹建的新式海军建设历程一路荆棘,直到最后宣告失败。
晚清政府饱受列强凌辱,清政权根基全面动摇,此时建立一支强大的新式海军则可内安民心,外御强敌。此刻,满腔报国的能人志士、有着真知灼见的柱国重臣齐聚一堂,清政府从上至下皆认定,建立新式海军足以威震来犯之敌,更能使王朝得到中兴,东方大国的强盛在此一举,新建立的北洋水师此时已成亚洲第一舰队。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北洋水师在威震一时之后成为一全军覆没,北洋水师覆灭非战之罪、亦非天亡之,实则清王朝统治者建立海防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其腐败的统治,晚清的一系列改革核心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作为大多数的底层百姓利益,腐败不堪的清王朝已是病入骨髓,气数将尽、亡期已定。
辛亥革命之后,依旧是军阀割据、外敌凌辱的时代;从晚清的遗产中建立起来的民国海军成为各军阀集团的私家财产,虽有如陈绍宽之列的爱国之士穷其一生来振兴海军,民国数十年,海军依旧原地踏步,甚至不如晚清时代。
直到近代中国最大的敌人日本联合舰队开往上海之时,海上已无可御敌之舰。停驻在长江上的中国海军舰队面对当时世界第三强大日本舰队毫无抵抗之力,不得不自沉长江驻江阴阻塞线以防日舰长驱直入。
国民党所统治的民国时期,改革依旧不以维护老百姓利益为中心,民国之改革亦如原地踏步的海军一样。最后,一群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拿起枪杆子,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1949年4月23日下午2时,江苏泰州白马庙第三野战军指挥部内,华中军区副司令张爱萍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这是中国海军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刻,新中国自己海军在这个会议上宣告成立。从这一刻起到今天,在共产党的开明领导下中国海军去旧履新,励精图治,中国海军发展真正意义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头30年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伟大复兴。到今天,我们真正为国家日渐强大的海军而骄傲。
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风云变化,中国海洋权益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领海争端一日未停,矛盾日益凸显。围绕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突破美日第一岛链,阻止美国“空海一体化扩张战略”,防止南海声索国无理要求,中国有权利发出最强声音,有权利在自己海洋领土自由游弋,建设强大海军以维护国家领海主权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中国海军已经加快了建设进程,从走出近海前往亚丁湾护航到新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服役,尽显中央强大海军之决心。“十八大”正式确立了“海洋强国”的蓝图,“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拥有自己的航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顺应历史的需要。中国早在12、13世纪的宋元时期,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就有很大的发展,拥有高超的技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造船方面:首先,水密隔舱设置,是一大发明,元代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其次,车船又称轮船,是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又一大贡献。
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需要强大的海军保驾护航。单就一艘航空母舰本身来说,它衡量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科技、钢铁业和国防意识,等等,被视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海军实力的象征,不可小看,更不能轻视。
也有人提出拥有航母后会威胁到中国经济发展,其实这是杞人忧天,亚洲的印度、泰国都有航母,巴西海军也通过外购法国福熙号航母来保持航母战力,中国为什么不能拥有?他国就不怕威胁论,我们再也不能奴颜婢膝了,应该充分展现出中国巨龙、东方雄狮应有的雄姿!作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是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我国周边有六七个国家已拥有或即将拥有航母或准航母,包括印度、泰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增加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和平的能力,更好地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正和发出正义声音,世界格局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应该拥有航母。
中国的航母只要运用得当,强大的军力更有助于提高国家形象。笔者认为,中国海军不会因为拥有航母而改变防御战略,我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也不会改变。我们不做超级大国,但我们要做军事强国,展我国威,扬我中华民族气节。总之,中国的航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是保卫自身安全的选择,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晶报》以《中国航母承载历史与时代期盼》报道:自去年7月份国防部宣布正在改造一艘废旧航母以来,已有一年多时间。这期间,中国航母平台进行了多次海试,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各项科研试验,实现了既定目标。“辽宁舰”是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也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起点。
从世界上第一艘现代航母——1918年9月入列的英国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算起,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中,中国“航母梦”一直未曾中断。从北洋时期主张修建航母的陈绍宽到要为建造航母捐压岁钱的小学生,从甲午海战之殇到“蓝水海军”之梦……“辽宁舰”承载了太多历史与时代的期盼。
中国需要“辽宁舰”。航空母舰是目前人类所掌握与使用的最先进海上军事平台,被视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海军实力的象征。一方面是目前世界上共有美、英、法、俄等9个国家拥有航母,在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此前,中国是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另一方面是中国拥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来自海上的外国侵略达470余次。“辽宁舰”的问世,是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中国人需要“辽宁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几乎所有解放军代表、委员都被媒体问及有关中国航母的问题;而更早些时候,有关中国航母计划的猜想已成热点,一些网友设计、制作的航母猜想图也开始在网络上亮相。与其说“航母情结”是一种诉诸器物的“大国情结”,倒不如说,今天的中国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更好地理解了“和平”二字:和平,首先是一种能力,然后才是一种价值诉求。
中国海军需要“辽宁舰”。无论是海上联合作战能力,还是海上防卫作战能力,离开武器装备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和谐海洋”就有沦为空谈的危险。“辽宁舰”的意义,在于增强了中国海军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为中国崛起提供海上安全保障。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瓦良格号”的涅槃重生,是中国航母的关键性一步。尽管这步伐未必那么轻盈稳健,也尽管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但“辽宁舰”已经掀开了一个纪元——中国航母,将从这里起航。
我们沐浴在和平年代丽日暖意之中,沉醉在新中国富强土地上,我们热爱和平,我们追求“强而不霸”,只为守卫神圣的国土,今天,我们的海军真正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威武雄狮。
今天我国已经从黄色文明走向海洋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思维的一次整体提升,由近海走向深蓝,则是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实践。走向深蓝就是迈向世界舞台的决策话语权。
战舰迎着波浪 走向深蓝
为了祖国富强 驰骋海洋
肩负人民的希望 践行使命出发 光荣护航
几代人的功业
50多年来,中国船舶系统广大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了一艘又一艘先进的海军舰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船舶工业的光荣与梦想。自1985年以来,中国人民海军舰艇编队数十次出访,足迹遍布四大洋。这些外形优美的出访舰艇,无一不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极大地扬我军威、壮我国威。
近年来,在国内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下,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可以满足三代战机需要的L15高教机成功首飞,总体作战效能和武器现代化已经完全达到第三代战斗机水平的枭龙飞机也研制成功,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枭龙飞机采用了先进的“蚌”式进气道技术,有效提高了进气效率,减轻了飞机结构重量。中国第一航空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枭龙飞机总设计师杨伟告诉记者,先进的“蚌”式进气道技术是几个年轻的设计人员根据一张照片自主摸索开发出来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采用该技术的国家。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体系,拥有规模宏大的科技队伍和国内一流的科研设施,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目前全系统拥有数百个科研院所,从事国防研究、发展和工程技术活动的科技人员几十万人,仅两院院士就有170多名,占全国的12.1%。这些科技人员分布在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领域。他们不计名利、不辞辛苦,为了国防现代化,为了祖国母亲的强盛和国家安全,默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精力。一些功勋卓著的国防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在去世后人们才了解他们所做的贡献。罗阳就是国防现代工业一面旗帜。就在中国歼15舰载机起降试验成功之际,优秀的军工战士罗阳却倒下了,我们以沉重的心情来告慰这位为国防现代化做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建立,是靠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研究员、专家、工人构建起来的。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坚实基石。钱学森、邓稼轩等老一辈科学家就是中国军事工业现代化的价值标杆。
今天,罗阳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前赴后继,鞠躬尽瘁。罗阳,全国优秀共产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航空报国英模。歼15研制现场行政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在工作岗位上殉职。
罗阳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指出,今后15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将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创新、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军工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研基础与前沿技术、国防科技创新保障能力5个方面实现重大跨越:突破一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关键技术,满足新一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发的需求;掌握一批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群和若干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品牌产品;军工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显著提高;国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成果,在关键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短;建立完善的国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研关键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涌现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和运行高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三线建设
国防现代化战略布局
1965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严秀峰为副主任。后来彭德怀、钱敏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
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四川(含今重庆)、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13个省及自治区,他们全部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其中,位于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七省又被称为大三线,而中部六省被相对称为小三线。在其中又以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数量最多,企业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尤以重庆为中心。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主要接收核工业与飞机工业,重庆则接受了解放军装备中除航天工业外绝大多数的武器制造生产,甚至包括核试验设备和潜艇制造业;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
20世纪50年代,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经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当时,在中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苏联人说得有道理,应该按苏联方面的意见去办。因此中国在制定一五计划时,基本接受了苏联方面的意见。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是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中心展开的,苏联方面打算按照原来的意见,把援建中国的项目集中在中国的东北和靠近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这样做,工业建设的各方面配套条件较好,企业上马快,见效明显,又可与苏联的工业建设相联系。但是此时毛泽东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如果把156项工程全部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大城市,对中国工业的均衡布局和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显然是不利的。尤其是国防工业,都建在与正在打仗的朝鲜相邻的东北地区和易受美蒋飞机袭击的沿海大城市,更不妥当。就在马上要确定一五计划的前几天,毛泽东把周恩来、李富春找到菊香书屋专门商量156项工程的安排问题。毛泽东说,在经济建设问题上,我们要考虑中国的实际,不能完全按照苏联方面的意见办。他们说得对的,要听;不对的,就不要听。总之要有我们自己的主张。毛泽东与周恩来、李富春最后确定了这样一个原则:既要尊重苏联专家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主张。
那么中国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呢?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156个建设项目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东北地区,特别是在朝鲜正在打仗的情况下,更不能这样做,要安排一批项目到西部去搞,国防建设项目要有近一半安排在西部。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意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建在西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摆在西部。这一决策的实施使过去几乎没有工业的我国西部地区建起了一批轻、重工业。其中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建材、电子电气等企业初具规模,并且初步形成了相互衔接关系。
到了1956年,苏联方面经济建设中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此时毛泽东更感到,对苏联的经验绝不能照搬。可是当时有一些人却十分崇拜苏联经验,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人走的弯路,我们不能再走。基于这一考虑,他对我国经济建设布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索。他看到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已有了一些工业企业,但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底子还很薄,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他说:“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在毛泽东的决策下,我国重新调整了经济建设布局,在新的经济建设布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还特别注意把国防科技工业摆在西部地区。一五和二五期间,我国的飞机、坦克、火炮、舰艇等重型武器生产基地都部署在西部地区。西安、重庆、成都、太原、兰州等西部大城市也很快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毛泽东思路的重点是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问题。在那个时候,苏联经验几乎是神圣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苏联经验,而毛泽东从中国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并且立足于中国,从国家经济的长远、全面发展考虑,敢于对苏联人说“不”。他已经把目光投放到了西部地区,为后来的三线建设打下了基础。
三线建设“基地”分布
011基地:贵州安顺。歼击机和教练机生产基地。
012基地:陕西汉中。预计建设成歼击机生产基地,1975年,中央决定西安飞机设计所研制的运八飞机由012基地继续研制,基地变为运输机制造基地。1979年彤辉机械厂、劲松机械厂和012飞机设计所分出单独设立陕西飞机制造公司,012基地成了航空配件生产基地。1980年,运八飞机投入批量生产。
013基地(湖南航空):张家界—长沙。管辖几个航空配件厂(主要是3028厂湘陵机械厂)、航空第三设计院。
014基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洛阳。
158厂南峰公司从汉中迁来,专门制造空空导弹。
061基地(江南航天)遵义。防空导弹生产基地,航二院分建。
062基地(航天七院)万源—成都。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航一院分建。
063基地(航天四院):西安。
064基地(并入062基地):达州。
066基地(航天第九研究院:远安—孝感。飞航导弹生产基地(红鸟)。航三院分建。 067基地(航天六院):凤县—西安。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航一院分建。
068基地(湖南航天):邵阳。航二院分建。1970年始建,1978年停建,1994年搬迁到长沙。
081基地(川北电子):广元。原0821指挥部,1965年开始兴建,为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082基地:成都东郊电子工业基地。
083基地(振华电子):都匀。
541总厂:坦克制造基地,机关在闻喜县。 (源自百度)
成渝三段“恋爱”史
勾勒出军事工业草图
且不论古蜀国与古巴国的文化历史以及风土民俗渊源如何了得,单就中国现代历史而言,成渝两地不知演绎了多少两情相悦缠绵婉转的巴蜀“情史”,传递多少“两地书”。笔者在此表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感情纠葛,而是超越情感的巴蜀现代经济史。成渝经济区将建高铁环线,把50万人口城市串起来,我突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成渝两地从抗战时期到当下就有三个重要发展的“恋爱”阶段。而第三段的“恋爱”——“成渝经济区”写入十二五规划(草案)把成渝双城的“恋爱”推向高潮。
回头先说第一段“恋爱”史:抗战时期成渝两地成为抗战大后方,不但是文化艺术界的大本营,也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大本营,迁往成渝两地的工业成渝两地内迁打下的基础,四川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很自然被视作为安全的抗战大后方。重庆因是战时的陪都,紧邻长江,水路运输方便,沿海大多数工业企业把内迁地选在了重庆。抗战初期,一次颇为壮观的工业西迁运动随之展开。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内迁的工厂达1500余家,工人10万多人。
成都没有重庆那么多的内迁厂矿,仅有本地四川机器总局即四川第一个近代兵工厂和机械制造厂作为抗战工业基础。
然而,抗战期间成都是战斗机大本营。当时,中国主要的战斗机都集中在成都。主要任务是保卫重庆以及成都这样的后方生产基地。由此诞生了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成都航空研究院,为今天的成飞集团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回“恋爱”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国家在四川进行了大规模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建立起雄厚的军工生产基础和尖端国防科研试验基地。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川重点建设成都,其技术力量(包括骨干技术工人)和工业管理人才几乎全部来自重庆,成渝之间走得更近。重庆隶属四川管辖,资源配置,人才配置不分彼此,成渝四川两个特大城市工业互补,比翼齐飞。
第三回“恋爱”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西部大开发,为成渝两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国国防工业由小到大,由常规武器到核工业,有简单仿制到自主创新,尤其是由封闭发展到开放合作,为世人所瞩目所感叹。我们的军事工业门类齐全,底子好,经验也丰富,但在世界上的地位就与我们的经济规模不相称,新装备研制周期长,大系统产品生产总有瓶颈制约,现代战争比拼综合国力,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比产量了,创新能力不光是对民用工业在市场上竞争力,对军事工业,对国家能力,国际话语权更是决定性的,如何实现国家的工业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军事实力,这确实是个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