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化,对于它来自哪里、怎样演绎、谁来承继等,我们若是刨根问底,就会清晰地看到它背后起制约作用的是“人”。人世间的无论那种文化,都离不开“人”。
物以文化,文以人存。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60多亿人,6000多种语言,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种类到底有多少?难以胜数。
人决定着文化,人的种类极多,文化种类也就异常繁多,充满着不同个性的色彩。而个性是和谐的基础,多彩是灿烂的前提。音符的阶梯,1234567i组合成优美的旋律;色彩的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编织了绚丽与斑斓;东北的黑土地、江南的红土地和西部的黄土地,兴安岭茂密的原始森林、云贵高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奇异的地貌山川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灵秀与壮美。类别差异别于物,个性色彩产生美。感谢上苍,让我们生活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在我们中华大地上,长调生发于草原,草原在呼吸中放歌;小调呢喃于清溪,清溪在婉转中缠绵;山歌悠扬于田野,田野在低回里凝思。不同的文化,流淌出同样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就是美丽的;自己的,才是社会的。
热烈有热烈的灿烂,浪漫有浪漫的绚丽,含蓄有含蓄的委婉,圆融有圆融的柔美。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才是文化的百花园。
文化应当求和存异,而不是求同存异。所以中国古人说,和则生,同则不济。
文化的同与异,实则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就好像一组彩笔,共性是书写绘画的工具、都是笔,个性是不同颜色,离开这不同颜色的个性,笔都是一色黑的,能绘出色彩斑斓的图画吗?共性与个性是一对矛盾,处理矛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实践告诉我们,既不能完全一统,也不能过分求异,前者走向专制,后者走向分裂,都是极端。我们应该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审视企业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边界、文化的效能,在沟通中处理分歧,在差异中寻找共识。企图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覆灭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一统企业的行为,“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石头又不停地滚下,反复无穷,却总是徒劳无益”。
一些人总想铲除和填平文化的沟壑,剪去和消除文化的不同色彩,却每每激起浊浪翻滚,出现更深的裂痕。这似乎提示我们,文化的色彩与差异要尊重,而不是要去削平。文化是有脊梁的,俯首但不屈膝。只可叹服,不可征服。文化也是要有主权的,是国家、民族、各类组织,如企业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应当相互尊重。
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万能钥匙,包打天下,过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从上述观点引申开来,我由此生发两点感想:
第一是,当今集团文化与公司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型企业集团,有许多都跨地区、跨行业,多业态、多公司。
比如今天到会的就有很多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鞍钢、五粮液、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等。这些集团所属公司承担使命不同、人员构成各异、所处地域相左。要不要保持自己文化的个性,要不要拥有自己的文化色彩?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然而,目前情况是,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统得过死、统得过严,什么几“统一”、什么几“不准”等等。甚至有家集团,将下属企业各自文化冠名全部废止,统一为集团的文化“冠名”,并强行规定这是“法定”的,似乎违者就是违法。冠名是什么,冠名就是特征,就是特色,如华为的“狼性”文化、联想的“亲情”文化等。而泯灭特性、抹杀特色,我真不知这文化的共性何求何存?
集团文化与公司文化之间,纵观国内外有效做法,以及众多学者看法,都是主张统分结合。需要统的是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标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集团需要掌控的是“五布”,也就是第一、布局,制定规划;第二、布魂,确立核心;第三、布道,传授知识;第四、布法,导入方法;第五、布点,抓住典型。
企业文化建设越往上,宜粗不宜细;越往下,宜细不宜粗。国家级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重点在下属企业,因为无论从地域、风俗、历史、传统都有很多不同。尤其是所处不同地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受当地文化影响极大。东北黑土地的长期滋养,而成就东北人的“两放(豪放、粗放)”的行为习惯,大上海的长期哺育,而成就上海人的“两精(精明、精细)”的行为习惯。习惯就是文化。正是这不同的文化,深深影响着两地人的处世,影响着两地的经济发展。如果我们蔑视这一点,搞文化强权,抹杀特色,不仅会极大挫伤企业积极性,更大的危害在于伤及企业发展。因为毋庸置疑,文化为魂,伤及“魂灵”,可不要出大毛病吗?企业都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而核心竞争力具有独有性,是别的企业所不具备的。这种独有性,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所主张的特色、特征。华为集团正是由于独特的狼性文化,才构筑起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胜遍全球。即使在经融危机难消、欧债危机又蔓延的不利背景下,平均每年都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67%的利润来自于海外,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提供商,正在与美国思科竞争第一把交椅。
在这方面,我觉得国家烟草总公司的做法倒是值得提倡。他们只统标识和“两个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而在其他方面,则给各家企业以自主权。还有石油石化和煤炭系统以及大唐发电。
我们常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性格。在一个家庭内,即使四世同堂,祖孙四代的性格能完全一样吗?更勿说企业集团了。
由上所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梳理一下集团文化与公司文化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在这方面的认知与做法?
第二是,文化的颜色与品牌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文化是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颜色的。自然界中的色彩构成多彩的世界,让人们赏心悦目;品牌背后的文化不同的色彩,也使得商品世界的品牌异常斑斓,而这种斑斓的品牌世界却是良莠不齐的。
在企业界,近些年来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巨人”倾斜了,“旭日”落山了,“爱多”失恋了,“三株”入土了,“秦池”漏池了,“三鹿”露馅了,“冠生园”圆寂了,“活力28”没活力了。
这句顺口溜自然有言过其实之处,比如,“巨人”集团并未完全倾斜,正在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但明摆着的事实是,这8家曾经盛极一时的企业,现在与其当年各领风骚的境况大不相同.而境外的企业,如日本三家家电巨头(松下,索尼和夏普分别出现巨额赤字)正在沦陷。
与此同时,在我们国家,还有如下耐人思考的现象,这就是:同仁堂何以长盛不衰,三一重工何以迅速扩展,中联重科可以傲立天下,华为何以取胜全球,五粮液品牌价值何以连续18次位居同业榜首?
品味顺口溜和这些耐人寻味的现象,我们会得出这样的一些思考:
一是不同个性的品牌,是由不同色彩的文化决定的。日本三家家电巨头,松下、索尼和夏普之所以沦陷,正在于他们那种“自有我主张”的守成文化所致。日本人很守纪律,很欣赏自我,比如日本手机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没有竞争力,但日本人在前不久还是在津津乐道日本手机翻盖时的手感是多么好,按键又是多么灵,一直到iPhone告诉日本人其实手机可以不用翻盖甚至连按键都可以不要。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快乐之中而不肯加以改进。而我们的海尔,这家日本家电的“学生”,却一直创新、创新再创新。谁听说过“三角”型的冰箱?谁见过无绳电熨斗?海尔人都开发了出来。这都仰仗于海尔“忠诚到永远”的服务文化和创新文化。
二是不同个性的品牌文化,并不全都令人赏心悦目。自然界中的七彩,很是吸引人的眼球,恰如“七彩云南”一样;而不同个性品牌的别样化,却没有这样的魅力。前面所说顺口溜中那几家的文化就是如此。比如“三株”口服液,表面上推行“农村包围城市”的品牌战略,但其品牌后面的文化特色,却是劣质的。集团内部充满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的文化氛围,并欺诈消费者,结果8瓶口服液喝死一个老汉,法院起诉“三株”全面败诉。只有像华为、三一那样,文化为滋养品牌提供动力,品牌又为文化深植提供平台,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这种文化充满魅力。
三是不同个性的品牌身上文化色彩愈是深重,品牌走的愈远。在商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品牌个性化愈强,愈能走得远;而个性化的强弱,是由文化色彩的深浅决定的。探寻百年老字号品牌,我们会看到,这类品牌背后蕴藏着极为厚重的文化。比如同仁堂,自1669年诞生,到现在已经343年,可依然十分兴盛。在她的身后,“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种一代一代接力传承的文化,恰恰是同仁堂品牌长盛不衰的秘笈所在。五粮液亦是同样。我曾带领团队在这家企业访谈调研26天,单独访谈300多人,深深为他们那种“为消费者而生而长”的使命而感动,为他们“创新求进,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而感动。千百则严把质量观的故事令人惊叹,千百位精艺克靡的先摸让人仰慕!咨询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至深印象之一是:五粮液酒,只要是原产的,可以一百个放心,一百个满意!管理学上常讲消费者的两种表决,一种是用手表决;一种是用脚表决。拥有丰厚文化积淀的企业及品牌,才能长久地获得消费者的“用手表决”。
宣讲员李俭简介
李俭,专业职务研究员。曾多年担任中宣部政研所研究部主任、刊物主编,现兼任北京市委讲师团特邀报告人,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邀专家,国家电网公司高培中心客座教授。现正在各地宣讲十八大精神。刚从大庆油田和淄博金晶集团等单位宣讲结束。
李俭勤于思考,一直笔耕不辍。时任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先后三次亲点李俭参加调研组、写作组参加调研、起草报告。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500余篇,累计400多万字。其中,2004年就在人民日报上刊发15篇文章。有4篇获得编辑部和网友的好评。网友评论:4月13日4版“人民论坛”刊发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揭示了人生真谛;同日第9版理论版刊发的“文明发展,发展文明”有新意;7月19日理论版刊发的“在干净中干事,在干事中干净”是领导干部的座右铭。从1994年起,李俭还以“梅棋友”(意即每期都有)的笔名,为主编的半月刊撰写“时评新语”,近10年时间,共有220余篇30多万字,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李俭同志有《求索》、《人的话题》、《“金牌”员工的十项修炼》等多部专著,主编、合编十数本政工、企管、党建、企业文化方面的书籍。
帮助企业总结经验是李俭的擅长。大庆油田、青岛港务局、山东电力、五粮液集团、石家庄电力、日照电力等单位具有特色的经验,出自他的手笔。2004年在全国宣传并产生巨大轰动效应的当代工人阶级杰出代表——青岛港许振超的事迹材料——“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就是在他缜密调研后写出的。许振超既是十七大主席团成员,又成为十一届人大常委。早些年,山东电力“精神文明这一手也很硬”的调查报告,曾被送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而这篇报告,就出自李俭之手。国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时任山东电力总经理时的几篇重要文章,如“一要干事,二要干净”、“我以我行率众行”等,也是由他代笔写出的。
近些年来,李俭还在许多省市、行业和企业以及电台、电视台等授课(全部有演示文稿),北京电视台曾接连播出他的讲课录像,还连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评为优秀报告奖。
李俭同志先后带领项目组为紫金矿业、五粮液集团、华北制药等上市公司,以及青岛港、山西烟草、中石油北京管道、深圳供电、华电北京热电、中山供电、茂名供电、上海华电奉贤燃机等数十家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咨询策划,应邀参加中电联、国家电网公司、华电集团、中国中铁、中国出版集团等理念系统的咨询论证。
特别是他带领项目组为青岛港整合、提升企业文化体系,该港被权威部门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50强”,而他从企业文化软实力视角所著《腾飞的青岛港》一书,被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列入“辉煌三十年”系列丛书首册,2008年12月26日,在中宣部召开“《腾飞的青岛港》出版暨青岛港精神座谈会”。专家学者都认为:《腾飞的青岛港》是一部企业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青岛港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国企的突出反映。国内24家媒体加以报道。2010年9月,他应邀为伊利集团培训“金牌”员工,顺便了解到这家企业“80后”占有57%,很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李俭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调查后写出报告,呈送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后3天,刘部长即批示要光明日报全文刊发,一周后的9月25日,光明日报第四版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