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寻找中国制造的竞争“红利”
[发布时间:2013-01-30 09:44:47 点击率:]

 苹果总裁库克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曾透露,苹果2013年将在美国本土投资1亿美元设立生产线,用于组装部分Mac电脑。此举一方面被视为是对奥巴马所提“再工业化”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拥有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依赖劳动力的低工资、政府的开放政策,以及诱人的市场潜力吸引外资,从而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与出口国,“世界工厂”当之无愧。但2008年后,随着人口红利、市场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的逐渐消失,与美国相比,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逐渐弱化。

  第一,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成本本是中国制造业的先天优势,但是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方面的优势也正在被缩减。

  第二,物流成本。中国的物流业现在仍是个大问题,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小、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瓶颈使得我国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美国。

  第三,工业用地成本。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105个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平均值为629元/平方米。与此相比,美国的工业地价就显得“实惠”许多。资料显示,美国中西部的平均地价为13美元/平方米(约合人民币88.4元/平方米),制造业发达的旧金山工业地价平均也不过46美元/平方米(约合人民币312.8元/平方米)。

  第四,主要能源成本。以石油、天然气为例,先看石油,由于国内的石油企业在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实施后仍然垄断优势明显、缺乏透明度,使得国内市场油价高于美国成了常态。

  如此看来,中国制造相对美国制造的优势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明显。那么,中国制造业在这场竞争中的“红利”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较为完善。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所累积起来的成果,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世界上现有生产成本低的国家不少,如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等,但是在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上与中国差距明显。许多想要外迁的企业,也正是因为此而顾虑重重。

  其次,中国制造业具有产业集群效应。所谓产业集群效应就是一些小型企业聚集在一起,产业链完整,所以成本低、效率高,但是其效力却可以比拟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这种聚集效应在欧美地区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我国的海峡两岸却极其常见,可以视作一种后发优势。

  最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但差距也是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即将进入“智能化社会”,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企业的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转变。制造业的发展将由过分依靠外延扩展,转变为依靠内涵来发展,这些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能释放的红利。

  在美国欲通过“再工业化”全面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任由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摇摇欲坠,着手应对危机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相信只要养护得当,未来的中国制造业还是能释放出无限潜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