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污染与宜居: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事实上,不少所谓生态宜居的城市,其空气质量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宜人。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官网的数据中心看到,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成都市属轻微污染及以上的天数为72天,占全年近五分之一,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而相邻300公里同属四川盆地的传统重工业城市重庆的天数为26天。同样以宜居、休闲自居的杭州市2012年全年轻微污染及以上的天数为29天,相邻200公里的中国最大城市,仅当地上牌机动车数量就比杭州多近一倍的上海,仅23天污染,比杭州还要少6天。
某些一向以生态宜居而著称的城市,空气质量甚至不如重工业城市,这听上去颇为讽刺。而更耐人寻味的是,部分众人皆知的污染城市仍自诩生态宜居,且某些城市污染程度严重的“事迹”已被媒体屡次曝光。如2012年全年有42天污染的石家庄市在2008年和2012年均提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石家庄市政府还在2012年2月提出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此外,就连污染天数超80天的北京市,其副市长在2011年以“北京: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上也表示,要努力把北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宜居城的目标。报道此事的新闻稿介绍: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50%,全市公园数量达339个,全市近三分之二的居民走出家门不超过500米就能享受到公园绿地。
众所周知,树木、草地等绿色植物具有吸附灰尘、防风固沙的功效,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北美第一大都市纽约市在高楼如云的曼哈顿半岛就拥有占地5000亩的中央公园,除此之外,在居民区还星罗密布不少大型森林公园,这些生态绿地对纽约市长期为“优“的空气质量贡献巨大。但为何我国市长们描绘出的美好蓝图在面对中国粉尘时却形同虚设呢?莫非中国的粉尘威慑力要大一些吗?
粉尘中的“田园城市”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该座城市多年均以宜居、休闲而著称,事实上确也斩获国内外多个生态、人居相关的奖项。成都市在1993年10月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全国第十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1998年,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联合国人居奖。此外,“四川省成都市”也出现在2008年6月颁布的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中。
成都市各届政府也一直以“生态”、“宜居”来侧重包装与宣传该市。2003年,成都提出建设中西部“三最”的口号,其中便有一条“人居环境最优”。2009年,成都市又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农村地区实现“人在园中”,二三圈层“城在园中”,中心城区实现“园在城中”。并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都日报》在2012年10月一篇文章中描述称: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建城区)绿地率35.69%,绿化覆盖率38.81%,人均公共绿地12.79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市绿地均衡布局。到2015年,使我市城乡生态绿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一流,西部第一”,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
然而,至少从实际空气质量的数据来看,实际情况与“人居环境最佳”和“田园城市”截然相反。记者在环保部数据中心中随机查询的9个1月13日重度污染的城市中,成都市2012年空气质量为污染的天数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其余7个城市的污染天数均远低于成都,其中还包括沈阳、重庆两个重工业城市和石家庄、郑州两个可能遭受沙尘天气的华北城市。事实上,成都市在创建“中西部人均环境最优”和“世界田园城市”期间,非但没有种树,反倒移走了不少树。在2003年以前,成都的红星路、人民中路等主干道均覆盖了如伞的法国梧桐,据称这些法国梧桐皆种植于民国时期。而成都通过十年“人居环境最优”与“田园城市”的建设,这些路段的法国梧桐均因道路扩建而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光秃秃、体型瘦长而不遮阴的树种。记者在网上随便用几个引擎搜索,便能找出不少为怀念2003年以前满街梧桐的文章和帖子。然而,成都砍树的步伐却一直在继续。2009年成都修建地铁2号线时开始同步改建蜀都大道,曾经的蜀都大道人行道上种植了香樟、梧桐等两排树木,通过几十年生长已达到绿树成荫的地步,夏天走的树下十分阴凉。但地铁建设完成之后,长约10公里的蜀都大道两旁却换成了单排光秃秃的树木。
至于公园建设,于2007年开始修建的两河城市森林公园占地4000亩以上(有种说法是6000亩),曾被誉为成都最高档次的公园,如今却因经营不善而落入无人管理、杂草丛生的境地。且被人质疑为在打擦边球开发房产。记者实地造访该公园发现,从公园的整体形态来看,即使未荒废,绿化率也并不高,公园中商业用地占了极大面积,公园部分还大面积修建了剧院和广场,加之长年荒废,太阳照射下园内一股水泥味儿。而公园怎么可能会存在“经营不善”的问题呢?记者在网上查询到,两河城市森林公园是由成都市两河城市森林投资有限公司担任业主,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市场机制运作,森林宜居宜商,新居配套商业,集体经济发展,居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模式。说穿了就是个“政企联动”变相侵占耕地的商业项目,而非市政公园。在成都类似项目还有青羊绿舟公园、清水河公园等近10个。这些公园均以“农家乐”为主,园内车辆、摩托随意横行,管理乏善可陈,加之餐饮排污,使公园本身便乌烟瘴气,谈何润肺城市?而这些商业项目在2005年却被相关市级部门定义为环城郊野公园,美其名曰中心城区周围的绿色“篱笆”。
而所谓“创卫”、“创文”,则更是被不少网友认定为“形式主义”和“扰民”。2009年3月18日,央视就曾报道过河南焦作申请全国卫生城市出现关闭报刊亭、理发店,饭店一夜之间换门脸的奇特现象。记者曾亲身经历过1993年成都创卫的过程,其严阵以待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迎考当天不仅街边小店关门闭户,连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都放假半天,街上空无一人。在成都“创文”期间,由于审核团是以暗访形式考评,成都著名客运站金沙车站的小商贩们集体“人间蒸发”好一段时间,但成都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公布后即一切照旧。这些所谓的创先争优活动,全然表面现象与形式主义。
宜居生态背后的事
为何我国许多城市自诩生态宜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且酷爱浮于表面和形式主义的“创卫”、“创文”?据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界业内人士分析:众所周知,我国各级城市的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源于卖地,试想一个不生态宜居的城市,地价值几文?但是,由于近些年城镇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以及机动车的不断增多,从而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事实证明,大面积的雾霾,罪魁祸首就是排放。这跟政府的生态宜居牌相斥。但是,治理一条河、一个工业区所需的成本又是极高的。地方政府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故只好选择“宣传”这一捷径,就犹如给铁镀一层金。而要证明城市的生态宜居,形式化的“创卫”、“创文”便是最好的手段。
事实上,不仅仅是成都市,记者发现这次遭受雾霾天气、且空气质量一直不佳的郑州市、广州市、长沙市也成功“创卫”或“创文”。只是,如今随着微博、博客的兴起,资讯越来越发达透明,环境矛盾又越来越尖锐,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更宁愿相信家园的环境越来越糟了。当然,很不幸事实也确实如此。
此次雾霾天气,由于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也参与了曝光,可谓把北京等一些城市的画皮给无情撕掉,但北京毕竟是直辖市、中国首都,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目标更大,丑闻相对更易曝光。但除北京以外的某些一向自诩宜居的城市,会否在此次雾霾天气过后再次画皮,借用各种正面宣传渠道很快将不利信息淹没,以此瞒天过海?据记者了解,目前,雾霾天刚过,一些城市便已急于利用媒体报喜。俨然雾霾天跟高温和雨季一样是一种气候现象。
而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某知名教授则表示出其他的担忧:在城市逐步工业化的过程中,假如一些企业钻了监管不力的空子,把废渣和污水违规排放填埋,导致重金属流入土壤和河水中。所造成的危害则更大。特别是有一些城市为招商引资不惜肆意让有相关风险的工厂建设在上风上水之地,有毒有害物质会随河流与空气广为传播。
这位教授还表示:铅、汞等重金属的危害极大,超标的重金属不会降解,而会残留于土地上的蔬菜、动物以及河流里的鱼虾体内,并通过人们进食而转移到人体内,从而破坏人的器官功能并致癌致死。此外,重金属看不见摸不着,可吸入颗粒在重金属面前,其危害程度不过是小儿科。
结语:
目前,新一轮城镇化即将开始,至于新在哪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提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中,人居环境排在老二。对于此,李克强特别指出: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不知此次媒体集中报道雾霾天气,会不会是进一步治理环保问题的一次新开始。对此,我们希望网上到处都能查到的环保部每日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能够成为时刻敲打地方政府的警钟——最好能成为与GDP一样重要的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指标,而不仅仅是每年冬天全国性雾霾天时一举报道了之,就像团拜会一样。毕竟,就像老生常谈所讲:经济的疲软,几年后还可以补起来。但破坏了环境,想要恢复则不那么简单。另外,环保也不能只靠媒体监督了事,否则防不慎防。各种环保监督部门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予以实施也势在必行。
上一主题:消费并快乐着
下一主题:“非遗”不能盲目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