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竞争力不可小觑:揭开美国制造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13-02-27 09:26:40 点击率:]

全球金融危机留下的最深刻教训之一是,实体经济是经济的根本,虚拟经济无法长期脱离实体经济自主运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强健的制造业是抵御海啸的堤坝。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博斯最近发布了关于美国制造业现状的报告,确认了调整变革中的美国制造业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竞争力,“美国制造”并未在人们的臆想中衰败,依旧不可小觑。

  ●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高于多数人的预期。

  ●工人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决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而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开发出更符合本地区喜好及文化特征的产品的权重则越来越高,因此区域化制造正在成为未来趋势之一。

  ●高技能人才短缺而非劳动力价格才是美国制造业的瓶颈,教育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提升学生对制造业的兴趣、放宽对海外人才的移民限制是重振美国制造的核心环节。

  ●美国和墨西哥区域合作的深化有可能成为中美制造业分工的一种替代方案。

  ●美国制造业的潜力和其他发达国家迥然不同,因此美国制造回流可能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的一个特例。

  2010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达到19.8%,超过了美国的19.4%,由此,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宝座首次易主。痛定思痛,奥巴马提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目标,这是政治作秀还是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另外,中国赖以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在近年逐渐弱化,而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使用这些新技术革命又将在多大程度上让中国残存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随着跨国公司组织本地化生产、将工厂迁回美国成为现实,中国等新兴市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会不会就此逆转,美国制造会给中国制造带来多大压力?

  关于美国制造业未来的争论日益激烈。乐观人士指出,随着美元贬值,中美之间的工资差距逐渐缩小,美国制造业将逐渐得到恢复,竞争力也将随之提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2011年表示:“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的总体情况让人失望,但制造业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而悲观者则认为,相对于中国等经济体,美国已经永久丧失了许多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在历经多年的离岸外包和冷遇后,制造业仍在不断衰退,而且可能再也无法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乐观者和悲观者都只说对了一半。美国制造业正处于关键时刻。目前,美国工厂的产量大约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75%。

  这些研究成果来自一项最近的美国工业竞争力分行业分析以及针对200位制造业主管及专家开展的调查,调查由博斯公司与密歇根大学陶博全球运营学院共同开展(研究将设于美国的工厂视作美国工厂,无论公司的总部在什么国家)。研究发现,美国的制造业竞争力高于多数人的预期,但相比美国在二战后的制造业优势,目前的中国和美国都不能被称作“世界工厂”。

  

  被低估的“美国制造”

  

  制造业对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对创新的影响,以及给其它经济领域带来的乘数效应。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1%,总产值达1.47万亿美元,已超出西班牙的国内生产总值。若加入设备维护、交通运输、科技服务和建筑等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那么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将上升至15%。回顾历史,制造业产品比其他产品更适合贸易。因此,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是美国减少贸易逆差的关键。若不采取措施重振制造业,美国经济可能蒸发掉50%的增加值。如此一来,美国贸易逆差将突破一万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寻求经济增长的国家都非常危险。也许很少有人了解制造业与设计、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和工厂流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在2008年私营企业的总研发投入中,制造企业占到了67%。从2006至2008年,22%的美国制造企业推出了新产品或有显著改进的产品、服务及流程。相比之下,非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只占8%。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本流动,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改进生产力的其它环节。因此,制造业生产力的提高能推动经济增长并提高生活水平。在1987至2008年,美国制造业生产力的增速比总体经济高出65%。

  很多美国制造业领袖都十分清楚创新在国民经济和公司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劳动力因素,即选址于工资最低的地区不再是最重要的,”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斯皮格尔(Eric Spiegel)表示,“决定新建工厂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技能的员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世界一流的研发创新,以及领先的制造技术及生产系统等,而这些正是美国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正在美国建立新的制造基地。”

  

  美国制造正在触底反弹

  

  一般认为,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日本的汽车厂商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在设计、质量、效率和成本等方面一举超越美国。但若仔细研究1980至2010年的数据,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尽管汽车和纺织等行业面临困境,但美国制造业总体发展良好,就业情况也保持稳定。在1980至2000年,生产类工作岗位的数量每年仅减少0.5%;同时,美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了德国和日本。

  但在本世纪初,美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出现了显著下降。一个关键的制造业指标,即出口与进口的比值也在降低。制造业工作岗位数量每年下降4.3%,而非制造业的这一数字为3.4%。美国制造业在近十年的衰落有多种原因,如对工厂的资本投资放缓,落后于所需的固定资产更新需求,部分行业的创新滞后,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加剧等。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拥有很强的反弹潜力。若分行业来看,很多美国企业能够也应该成为北美地区绝大多数产品的首选供应商,有些甚至还能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企业。面向制造业专业人士的调查证实了制造业的反弹能力:65%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2025年前不太可能停止对美国新增制造业资产和技术的投资。其中,很多企业正在将制造基地从亚洲等离岸外包地点搬回到北美。

  劳动成本在制造业决策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工厂的选址和扩建决策越来越受到其他更加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才、市场进入难度、创新、监管环境、知识产权保护、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运营规模等。根据各个领域的情况,我们指出了美国的哪些行业能成为出口商并主导北美市场,哪些能幸存下来但将受到外国竞争者的威胁,哪些行业主要在海外从事生产但仍服务于美国的利基市场(niche,专业化细分市场)。

  

  全球领袖和地区领袖

  

  航空航天、化工、机械、医疗设备和半导体。这些行业的企业拥有可观的投资规模,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且与客户关系密切,因此具备重要的全球优势。例如,由于研发飞机非常昂贵且知识高度密集,新企业很难参与竞争,因此美国在商用航空领域(主要包括波音公司及其供应商)能够获得显著受益。另外,航空制造业要求专业的劳动力、企业研发及产权技术,通常还涉及国家安全,因此不可能在海外大批量生产。然而,如果新兴市场的需求高速增长,部分全球领先企业可能因此在中国等地建立制造基地,导致制造活动流向海外。

  食品、饮料和烟草、非金属矿物制品、木制品以及石油/煤。很多美国制造商仍将从北美市场获利。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富有并持续增长(尽管增速低于新兴经济体),而墨西哥和加拿大市场也充满机遇。对于食品、饮料和烟草等消费品企业来说,进口的劣势(如将产品运往美国的成本,较长的交货期以及产品安全隐患等)逐渐显现,相比之下美国生产成本较高等促成离岸的因素显得不那么重要。在非金属矿物制品和木制品领域,产品运输要求以及贴近供应基地的需要都将有助于美国制造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