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坚持金融改革和创新
[发布时间:2013-03-07 10:01:48 点击率:]

 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经济保持在9%以上的发展速度、货币供应量规模很大而且增长速度远大于GDP和物价上涨指数之后,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如此困难?这值得我们在制度层面很好地反思,如果不改革我们的金融体制,不端正我们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今后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中小企业因融资问题引起的金融风波还会出现,所以必须通过金融改革消除其体制、机制性障碍,引导做好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

  一、改革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金融主体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抓手就是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现行的监管。这种监管原来主要是适应并针对国有大银行等一些大机构而设计的,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很多做法,虽然有很多创新,但在理念、方法、机构设置等方面,不适应蓬勃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的需要,特别是不适应它们的创新产品发展的监管需要。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理念来指导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小微企业数据不完整、不连贯,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一定数据模型就建不起来。民间借贷在其规模和范围较小的情况下,主要以相互熟悉人员的信用为基础,没有也不需要现代银行办业务这么多手续。要积极引导并规范民间借贷,给地方政府相应的管理地方金融的权力,同时让其承担发展经济和稳定金融、稳定社会的责任。现在各级政府法治观念和风险意识大为增强,经济实力大增,领导干部的专业素质有很大提高,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上级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管好地方金融。只要地方政府和发起设立中小金融机构的股东承担起控制、救助、处置风险的责任,就要进一步放开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经营从业标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监管规则和办法要由多家监管部门和工信、农业、商务、财政等部门共同制定,并听取地方政府的意见。此外还要大幅度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扩大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规模,发展融资性租赁业务。

  二、各类金融机构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支持中小企业为重点进行金融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金融创新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要根据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要来进行金融产品、管理方式和制度的创新。金融机构要深入到企业去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的设计,不能关起门来进行以钱炒钱的所谓创新。当前要在组织机构和战略布局上通过创新来解决银行业机构发展中业务模式雷同和恶性竞争问题。大、中、小银行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全国性和跨区的大银行既要继续实施优惠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又要为中小金融机构让出一定的空间,不与地方的小金融机构争利。从战略和长远来说,要支持国家控股的大银行走出国门,真正与顶尖跨国银行开展国际上的竞争,不仅在规模上,更要在信誉和质量上打造我们民族的国际品牌。同时也要制止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跨地区的盲目扩张。

  三、要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尽快完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管理的体制。一是着力构建征信体系和地方金融生态体系。要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网络,规范发展信用中介。二是地方政府应设立金融监管机构,这个机构不要承担地方政府国资委的职能,重点要监管民间的股权资本、投融资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典当和信托等机构,这些机构现在虽然已经基本明确由地方政府监管,但监管的职责没有到位,力量也不够,法规的支持也不够。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要协调搭建服务平台,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救助的机制,建立相应的金融服务、保险制度。

  四、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不敢放开,市场经济就有很大的缺陷。利率市场化改革一般会挤压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现在金融机构的利润率普遍居高,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好时机。考虑到我国有大量国债余额和10万多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社会上还有大量债务资本持券人。为避免利率市场化扩散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选择像温州、东莞这样的民营资本民间融资比较活跃的地方和海南等特区来试行,同时在金融机构中优先让一些股份制中小银行来“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步骤上,先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可先长期,后短期。当前可以从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开始试行。配套措施包括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利率期货等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当然还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利率市场的改革要有利于资本向中西部流动,向不发展的地方流动,防止东部沿海地区资金聚集的资金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