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面对瑞典驻华大使罗睿德,记者就对于瑞典这个绿色国度的发展历程作了更多的了解。
环保公共意识深入人心
早在30年前,1972年6 月5 日,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作为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此次会议就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只有一个地球” 的共识也由此诞生。瑞典也从此走上了人类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生态经济道路,30年后的今天,瑞典人已经生活在了一个自己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中。罗睿德大使回忆说,在1980年代,瑞典的政党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去拟定一些“绿色”政策来迎合选民,从这点能看出瑞典人民对于环保的公共意识的形成在全球看来是非常早期的。
谈到当下瑞典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进度时,罗睿德大使饶有兴趣地说在环保方面,瑞典政府鼓励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和发展。首先,瑞典制定了明确的环境质量指标,在上世纪50 年代之前,只有一些关于自然保护的单项法律,如1918年《水法》,1938年的《狩猎法》,1942年的《名胜古迹法》和1950 年的《捕鱼法》。6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瑞典于1964年和1969 年先后制定了《自然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这两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基于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态度就更加的严肃自律。1994年4 月,瑞典议会通过了《瑞典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作为瑞典21 世纪社会发展的基础, 提案特别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化管理,以及废旧物品的循环使用,要求现有的生产消费形式必须符合生态循环的社会发展模式。就1996-2006 年间,瑞典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就下降了16%,1996 年11月,瑞典总理在政府政策报告中强调:“瑞典应起推动作用, 并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提出了农业、森林、工业、能源、运输、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环境战略。在近一个世纪的实践中, 瑞典政府已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框架。而近些年来,随着各种环保法规的贯彻和1999年《瑞典环境法》的实施,瑞典人民在环保产业上进行了各项技术的突破发明创造,成就了今天的斯德哥尔摩和哈马碧滨水新城的共生城范本。罗睿德大使介绍说,从上世纪70 年代启动征收环境税费开始,瑞典运用了多项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瑞典生态税收规模大、种类多,主要是对能源的征税以及对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税基的征税,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瑞典大使馆的公使衔参赞吴思先生补充,瑞典政府不仅立法对环境问题进行约束,政府在财政上也给予相应的补贴,包括对使用环保型轿车的家庭、个人进行奖励,对于生产环保型产品也有税收的优惠和补贴政策。这着实让本来就有很强环保意识的瑞典人民对于节能行为和产品有着更深的感情。
环保经济主旋律
与此同时,因为绿色政策的推行,环保在瑞典形成了一种理念和一种责任。作为瑞典的国际知名企业:VOLVO、宜家、利乐等,他们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积极充当着环保宣传员的角色,人们在消费的过程当中学会了如何节能减排。罗睿德大使介绍说,当下的环保产业已占瑞典产业收入可观的市场份额,据瑞典统计署估计,其年产值达到2400亿克朗,就业9万人次,作为瑞典工业行业老大的汽车工业,其年销售额也不过2170亿克朗。垃圾处理和再生循环利用系统占整个环保产业的41%,是环保产业发展最大的领域。吸收着政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养分,瑞典开出了生态经济的璀璨花朵,把生态绿色的概念在衣食住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并非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时装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除农业外耗水最多的产业。瑞典隆德大学就发明了一种绿色工艺可以清理最危险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用于纺织染料,随后被倾倒进河流和农田。多年来,瑞典在贴有生态标识的商品和服务方面一直领先全球。1985 年,瑞典为有机食品设立了KRAV 标识,以帮助消费者做出环保的购物选择。贴有这一标识的商品必须满足一定要求,即不得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或转基因微生物。罗睿德大使对此就表示非常的赞许。数据显示欧盟国家对于有机食品的偏爱也以5-7%的增速增长,而瑞典的增速尤为可观。不仅食物是有机食物,瑞典99.9%的城市居民生活废水都得到处理后才排入河流,因而使大部分江湖得以保持清洁,这也是人与自然健康融合的做法。同时,瑞典生态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水平,其面积已位居世界第八,占瑞典农田总面积7%以上。在种植业方面,瑞典提倡只能施用牲畜粪便等天然肥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虫剂。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和减少病虫害,要实行轮作,特别是要种豆类作物和牧草。吴思公使在谈到建筑上,瑞典人不追求特别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成熟、实用的住宅技术与产品的集成上。房屋建筑里的所有木料都不使用油漆,而是采用特殊方法加工,保证木料美观结实和无污染。在建筑节能方面,据统计,从1970至1990年,瑞典的房屋面积从4 亿平方米增加到了6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了50%,但能源的消耗量却与20年前持平。
当下,瑞典正在对于能够自行供能的“被动式能源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或许会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革命性创造。在交通上,瑞典的城市规划上首先就做到了合乎居民智能生活需求。同时值得指出的是,瑞典绝大部分城市内公交线路用车都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有轨电车,以沼气为动力的公交车等可再生能源的形式。而且,瑞典的公交车和一般车辆如果1分钟以上是空转发动机的就处以罚款,的士也不例外,等客时停住发动机是常识。瑞典还是第一个使用沼气为动力的客运火车的国家,其生物燃料的使用率已超过欧盟规定的50% 的标准,达到56%,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使用生物能源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节能技术颇有造诣的瑞典SAAB公司就生产出了首部百分之百乙醇燃料车即废气零排放的环保车。利用经济手段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瑞典政府的战略举措,而这对于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也起到了显著作用。
瑞典并不止步于关注国内的环保问题,国际间的合作,比如和中国,瑞典王国就有过许多的合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瑞典王国关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强战略合作的框架》就在2012年4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瑞典王国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在瑞典签署生效。
文件中提到的中瑞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并确立重点领域: 污染物总量减排;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包括汞在内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其合作框架内容达8 条,表明了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将为两国合作带来的更多发展契机。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与瑞典王国环境部合作开发的中国瑞典两国政府间合作示范项目“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于去年7月3日正式在无锡签约启建动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时授予无锡太湖新城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将探索制定适应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唐山市也投入2500亿克朗(约合304亿美元)建设生态城市,其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人口50-80万(与哥德堡人口相当),一期6平方公里包括住宅、商业区、大学、休闲区等,计划在2012年建成……对于生态城的综合规划中瑞两国似乎在合作上越发地亲密无间。
瑞典认为,较传统城市而言,一座生态城市必须拥有相当低的生态印记(Ecological footprint),同时必须使现在和下一代的居住者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维持高于传统城市的水准。在生态城市中,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相互解耦(decoupling),城市与其依赖的周边环境的关系必 被考虑在内。总之,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空间目标必须得到履行,既使生态城市既有足够的吸引力,又在碳排放方面保持中立。基于这样的城镇规划建设使得瑞典人民的生活悠然自得,瑞典人民在个领域的的发明创造也从用于人际交流的网络电话Skype 软件到纳米技术制造新的人体组织,可以说,瑞典人民在各领域的生产创造力都不可小窥,毋庸置疑的是,瑞典安逸的生活环境着实给予了当地人进行畅想的空间。
在保护旧城的基础上发展新城
与记者交流期间,罗睿德大使就表现出了对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等一些老建筑消失的惋惜,他感情强烈地说,我们应该对这样的老建筑有更多的尊重,中国应该在城市化的今天更好地权衡现代化城市和古文化遗址的保留问题。毕竟,许多的老建筑拆了就真的是消失了。罗睿德大使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非常地关注,他还热情地将10 年前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留恋老北京”这篇文章赠送给记者阅读。罗睿德大使告诉记者说,一个完全绿色和现代的国家瑞典也有自己的遗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斯德哥尔摩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拆掉了17、18 世纪的老建筑让高楼大厦和新路代替它们,如今的斯德哥尔摩市民早已悔恨不已,中国,这个充满着千年建筑文化底蕴的国家不该再错。事实上,我们确实已经拆掉了不少的古老建筑,取而代之的都是些摩天大厦、新的更宽的马路、大型的停车场,如果不是从保护文化遗址的出发点考虑,而从节能减排的方面进行考量,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探索一条更适合我们城市的生态规划方案。
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中国和瑞典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合作探索,城镇化迅猛发展的中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更是迫切地需要像瑞典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技术的辅助。瑞典这个充满创新理念的国度,带给我们不少的新想法,在节能环保上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使得两国在生态经济发展的这条绿色道路上越走越近。如今环保的理念已扎根于两国,环保这项事业更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重视环保,就是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30 年前“只有一个地球”的宣言已深入人心,相信建设一个生态经济的中国必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曙光。
上一主题:昊华鸿鹤设备管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