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自贸区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诸多红利
[发布时间:2014-10-14 09:56:52 点击率:]

 不搞政策优惠,上海自贸区力推的制度创新,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红利?在10日举行的“自贸区企业创新案例发布会”上,多家企业展示运用制度创新,给企业在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优化结构方面带来的实际效益。

  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年来,在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4大领域,推出一批制度创新举措,得到区内各类企业的积极响应,其中企业反映最多的是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降低。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国际结算部总经理张欣园说,自贸区挂牌后不久,中行上海分行就联合中银香港、新加坡分行,为某港口企业完成51亿元的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开通后,中行又通过该账户为某金属资源公司发放首笔近2000万元的海外融资。“粗略计算,这些境外融资的成本比境内融资低18%左右。”

  美药典公司中华区总经理胡江滨说,作为研发企业,美药典进口的研发样品种类多、份量少,若按传统的通关手续,综合成本较高。自贸区海关启动监管新政后,美药典进口的研发耗材以保税状态进行核销,综合进口成本节约近25%。

  自贸区的简政放权,大大减少企业的审批时间,从而推动各种创新业务的蓬勃发展。早在去年年底,国内领先的私募股权基金——弘毅投资就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专门的境外投资基金,迄今为止已完成4个项目的境外投资,总金额近2亿美元。

  “自贸区将境外投资审批制改备案制,同时实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的简化流程,大大缩短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 弘毅投资经理郑佳铭说,原来一笔海外投资,流程走下来至少几个月的时间,现在从备案到换汇投资只需要5个工作日。

  目前,自贸区的境外投资备案制已推广至全国。弘毅表示,下一步将在自贸区探索“外投内”(美元入境)的操作路径,实现并购基金在自贸区的双向流通。

  在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引导下,一些企业主动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也收获不小的甜头。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的地区总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原来公司在境内的资金账户和境外的资金账户是相互独立的,有时会出现境内有大量闲置资金、境外却要大量借款的情况,严重影响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

  自贸区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后,德尔福抓住时机在区内开设人民币专用账户,实现境内、境外两个资金池的对接。当一方发生缺口时,该账户会从另一方调配资金供其使用,实现全球资金的统一管理。

  今年6月到8月,德尔福中国的双向资金流达到10亿元人民币。随着中国业务融入全球资金管理,德尔福集团正考虑将旗下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的某业务全球总部搬到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说,未来自贸区将继续鼓励企业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出发,把企业的经营实际与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在公司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检验和深化自贸区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