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高铁出海模式背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4-10-27 09:54:52 点击率:]

 10月13日,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中方与俄方签署包括高铁项目备忘录在内的近40项重要合作文件,再次将中国高铁出海大战略推向高潮。而在李总理访问的上一站德国,中国南车在当地成立研发中心也是中德经贸和技术合作协议内容之一。

  在高铁出海过程中,李克强总理曾多次亲自扮演“推销员”的角色。7月4日,李克强总理访问中国南车株洲基地时曾表示“我走到哪里,就把中国南车推销到哪里。”寄语中国南车当好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先锋。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央企制造水平提高和国际化升级的诉求。中国南车副总裁徐宗祥在一次媒体活动中表示,领导人的重视令南车人感到很高兴,为南车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了好的环境。而高铁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在于它确实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水平。

  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升级和实力的提高,当前央企国际化的途径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用最早实现“走出去”的央企代表——中国交建副总裁孙子宇的话来形容,是从“中国交建小米加步枪式地打天下,变成了中国南车这类的高端起步”。

  

  “封闭营地”到员工属地化

  

  如果和最初央企走出去时期相比,无论是员工属性还是产品服务类型,以及出口或投资的目的地,都发生了巨变。

  据孙子宇介绍,中国企业最早的走出去,是以援外项目的形式,之后改革开放实现了商业化的走出去。“早期的时候,是以劳务承包为主,后来发展到施工总承包,又发展到设计施工总承包,又发展到现在提供综合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情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最早劳务承包时候,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是“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把大家组织在一起,有封闭的营地,统一的服装。“当时项目本身造福他当地老百姓和社会的。但在建设期间,往往是国内劳务输出,当地就很少有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所以当地的百姓相对就抱怨比较多一些。”孙子宇表示。

  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交建这样的走出去较早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很高的本土化水平。属地化员工的数量占比已经达到了70%。而且国外子公司的领导层,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等等,都是当地人,这种情况在海外各地已经非常普遍。

  而像中国南车这样2000年才组建的新型国企,也在走出去之时就实现了属地化。其在马来西亚投资的一动车组维保公司,130名员工中本地人多达110名。而这些都是企业国际化的现象。

  

  从“质量差”到品牌效应显现

  

  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企业的品牌效应以及在海外的声誉正在发生变化。

  徐宗祥谈起自己在2002年带队去中亚一个国家销售电力机车时的故事,在谈判中有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谈到中国产品时随意说了句:我们刚刚买的从中国进口的皮鞋,一个星期就坏了。就是这样一句话,令徐宗祥受到很大刺激并记忆至今。

  然而到了2012、2014年,中国南车在南非相继拿下的两个订单总额超过了25亿美金。而这个,恰恰是别人主动找上门来的,他说“你们南车的品牌我们都已经很了解了,所以我们很有信心。”这样一个例子,在徐宗祥眼里正是“中国制造”品牌印象已经发生巨变的印证。

  孙子宇也谈到,在一些经济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认为中国交建特质和文化都接近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成熟的一流企业的水平。但是整体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在发达国家,他们认为作为后来者,中国企业与他们一流企业的差距还较大。不过孙子宇相信,随着中国交建未来综合实力以及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最终会实现国际一流企业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央企国际化升级最明显的标志,则是业务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正在向发达国家,尤其是北美、西欧进军。

  以中国交建为例,据孙子宇介绍,其业务已经覆盖了1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93个国家设了135个子公司。

  “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的架构。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先近后远;先发展中国家再到发达国家的原则;所以现在我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布局基本上完成了,所以现在我们进入了在发达国家布局的阶段了。”

  据悉,中国交建进入发达国家布局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比如说在美国,在澳洲,在英国等等。

  而中国南车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徐宗祥表示,到现在为止中国南车的整车产品已经面向了全球83个国家或地区。而其最终的战略的想法是,要在全球实现我们的市场覆盖。

  “但现在为止,在全球我们划出的十二个市场区域,仅有一两个区域没有我们的产品,一个是西欧,一个就是美国。在其他的地方拿下了以后,下一步我们可能就在欧美这样的高端市场,寻求新的作为。”徐宗祥称。

  

  未来:加快全球化水平

  

  目前,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已经拥有海外战略的中国央企正在发力提高全球化水平。孙子宇表示,按照国资委提出的国际化经营指数,海外营业收入占50%的指数权重,经营利润占40%,其余10%为属地化资产,以此中国交建的国际化水平在央企中排名靠前。

  而中国交建的目标就是,在“十二五”的末期国际化经营的指数和海外业务的贡献度(包括利润、包营业收入、合同模式综合加权评估出的指标),都要达到25%;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末期,这两个指标要达到35%。再远期的话,到2035年,就是中国交建集团整体要达到50%。

  “达到50%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的全球公司。那么达到35%的时候,可以说就是国资委要求的,就具有国际竞争世界一流企业有13个量化的要素,我们基本上对标国际一流的企业,基本都实现了。”孙子宇介绍称。

  而作为国际化战略形成较晚、起点高端的中国南车,则给自身设定了一个跨国指数,其中也包括海外销售、海外员工比例和海外资产比例。

  “一般来说,一个全球化的公司,这个跨国指数应该要在20%以上。现在中国南车还不到10%。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我们现在能做这些产品的出口,技术上也达到了高端水平,但是我们成套出口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徐宗祥表示。

  按照构想,下一步中国南车亦将加快国际化进程,在出口的同时也通过海外并购和资本运作方式来渗透到其他的一些高端的市场,并希望在2020年之前,跨国指数能够达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