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王孝忠:做非标产品领域的标杆企业家
[发布时间:2014-10-28 07:22:58 点击率:]

   民营企业涉足军工、国防、航天领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足以上领域并能取得成功,那就更不简单,如果还能在这些专业领域做到世界领先,其实即便用“惊叹不已”来形容也不过分。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孝忠,就是用数十年的时间做了让人惊叹不已的事情。

 

  

  东菱振动的产品属于非标产品,即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制造的产品或设备,而是根据用途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的产品或设备。作为这样一个生产非标准产品企业的掌门人,执著、敬业、有激情、有思想的王孝忠,一直有着在此领域做成一位标杆企业家的理想。

  

  十年一剑扬国威

  

  要谈王孝忠,就不得不先谈一谈振动台的来龙去脉。

  振动试验台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美军大量武器和军用器材运达前线时常常无法使用,经研究才知道,这些器材在生产时没有考虑到运输时的振动损坏等因素,振动试验因此首先进入军方。因此,振动台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管制清单,再到后来的“瓦森纳安排”,西方国家一直将它纳入对我国的禁运军品物资名单之中。上世纪80年代之前,1吨推力以上的电动振动台就对我国实行禁运。苏联解体后,禁运虽有所放宽,但5吨推力以上的大型电动振动台仍然对我国实行禁运。

  这一封锁,最终被王孝忠打破。

  王孝忠很熟悉振动行业,下海创业之前,他在苏州试验仪器厂工作了20多年,这家国企是当时国内能生产振动台的两家企业之一。1995年,不满现状的王孝忠下海创业。创业伊始,王孝忠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极高的目标—他将世界上最尖端的振动试验台生产厂商英国、美国的菱公司作为参照系,立志成为东方的“菱”公司,并将公司的名称确定为“东菱”。

  但这一切又谈何容易。1995年东菱刚刚成立时,只有8个人以及8万元的家底。缺人少钱,更缺设备。受条件的限制,王孝忠的团队从开发3吨以下电动振动台等中低端产品开始,逐步以服务打开市场,完成了原始积累。

  2001年,东菱振动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引进了一批国内顶级技术专家,组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了由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行业、材料工程、力学、可靠性研究、质量管理、试验技术等方面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

  5吨、6吨、7吨风冷式振动台,10吨、16吨、18吨水冷式振动台……东菱振动一步一个脚印地缩短着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2006年,具有标志意义的35吨推力电动振动台研发成功。它标志着东菱振动在全球振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彻底打破了之前数十年来国外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封锁和禁运,改变了国际振动领域的格局。2012年9月,世界上最大推力的50吨级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在东菱振动诞生。

  

  勇者敢为天下先

  

  2013年6月26日,太湖之滨,在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的会议室内,人们正紧张地盯着电视屏幕。当“神舟十号”顺利返回的消息传来,会议室沸腾了,大家既激动、更自豪。因为“神舟十号”完美飞天的背后,凝聚着东菱振动所有的员工的一份智慧和心血。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天宫一号”“风云卫星”,都是在东菱振动完成的“体检”。

  这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领域,目前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但王孝忠的民营企业硬是在其中走出了一条路来。对此,王孝忠表示,中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完全要靠市场。“我们从无到有,一直在成长,今年的增长率也在30%以上,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路走对了。如果走错了,立即就会被市场淘汰掉,没有人会为我们的选择买单。”

  抓住了市场,走在了前面,是王孝忠反复提到的成功关键因素。实际上,50吨级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诞生,也和这一点息息相关。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王孝忠自己的话来说,振动行业是个冷门,资源相对贫乏,人才不可多得。“东菱振动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就是为每一颗优良种子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这也是东菱振动的核心竞争力。”王孝忠说。

  创业以来,王孝忠布局的一直是产业整合的大棋—一手抓内部人才储备,一手抓外部资源整合。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王孝忠发现,产业整合还需要更有力的内部支撑,这个支撑点,就是东菱独特的科研创新文化。

  正因为对创新的重视,王孝忠直到现在经常还会参与公司新品研发。“主要是在方向上把关,在顶层设计上拿大主意。”王孝忠说,最重要的还是发挥员工自觉的创造力,让每个人都成为创新主体。

  “我们现在基本上每年都有10多个新品诞生,每年能申请30-40项国家专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才30来岁。我们有信心振动中国、震惊世界。”王孝忠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