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中流砥柱的物流人才
物流的发展离不开“运筹帷幄之中”的物流人才,而物流人才包括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操作人才。一个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有专业的综合素质: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物流操作人才则是物流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具备完成各物流单元环节操作技能的物流人才的统称。物流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既取决于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走向,又取决于自身的物流管理与物流运作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是否能够跟上物流发展速度。
为物流人才把脉
10年之间,物流业已从默默无闻的次要行当蜕变成为热得发烫的朝阳产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内运输和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元,并继续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而与此不相符的是物流人才缺口巨大。据业内人士统计,仅北京一个地区对物流人才的缺乏至少达20万左右,供求矛盾突出使得物流人才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竞相争抢的“香饽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需求的增长,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会愈来愈强烈,物流人才的缺乏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始终存在。同时,我们应看到对物流人才的关注已不仅仅是某一类企业或某一行业的事情,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民生事项,关系到数百万人的职业、前途和命运。
北京交通大学对物流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89.6%的企业的主要业务是运输。物流对于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面对正在加速的现代物流行业,物流人才缺口也充斥着整个链条。据统计,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口至少在50万以上,而相对中下层的物流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也相当缺乏,数量都以数十万计。毕博调查的数据显示,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高中及中专职校两者则占了50%,人才结构不合理是目前中国物流企业的普遍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手段,使得物流企业在仓储业务中大量使用民工,造成的结果是仓库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却生产效率低下,也是我国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企业超过1000万家,而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整合企业管理流程的还不到10000家,物流人才匮乏已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掣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提供的相关培训教育渠道太少,物流人才的培育途径和方式落后。截止2012年,国内大专院校中开设本科、专科物流专业的高校约300余所,硕士和博士文凭授予机构则相对较少。从实际情况来看,不仅数量还远不能满足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也较为混乱,缺乏合理定位,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安排等方面无法和国际物流教育水平相提并论,这就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对于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势必持续增加,从而使物流行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并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此同时,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完成向市民的角色转变之后,也将会带来丰富的富余劳动力资源,如何将其发展为熟谙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从六条路打通物流人才的
任督二脉
1.政府总体设计
面对物流行业不断壮大,政府应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提高物流人才管理水平。一是加强行业政策调控,继续大力支持物流行业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物流企业办公水平,以及完善行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物流人才服务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使优秀的人才向物流行业聚集;二是完善政策法规的建设,比如通过劳动法律法规杜绝物流人才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通过行业企业行为规范使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保持在合理范围等,提高物流企业及行业发展的规范化的法制化,保障物流人才的合法权益;三是营造良好的物流人才发展氛围,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等各方面做出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化解“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同时,政府应推动高等教学改革和创新,促使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衔接起来,赋予高校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消除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错位。
2.高校精细培养
(1)明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应该服从社会经济布局和物流发展的规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分层次的,实现人才的高中低层次全覆盖,既有管理型人才,又有实际操作型人才,这样社会才能平衡协调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在人才培养上才能释放它的作用。针对当前物流人才培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可通过更加细化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培育方式给予解决。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主要培养对象为物流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掌握物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能解决现代物流产业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本科生教育注重专业素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物流决策能力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他们是物流行业的主力军;专科生教育层次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物流实际作业的操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性,造就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多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2)突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物流专业较强的实务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实训的目的是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的实训包括课程学习中的实习模拟软件操作和课程实践,以及聘请校外有资深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及技能实训指导、训练等,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校外实训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或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对已经临近毕业的学生,在课程即将完成的同时,由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到某一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针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改变“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对物流课程的整合和优化,主动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形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使学生做到既懂理论知识,又善实践操作,还能思考研究,从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实用”、“顶用”和“好用”的需要。
(3)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捕捉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就业课程,授以求职技巧,提升学生树立求职信心;收集就业信息,畅通信息渠道,帮助学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降低学生在岗位上的频繁流动,树立良好的就业信誉和就业口碑,为校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3.用人单位提供大平台
对物流企业而言,应将物流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放在首位。首先,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营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其次,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要完善用工机制,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明确入职员工所享受的保障及待遇,以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增强物流人才储备意识。最后,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同时,物流企业应主动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建立物流研究机构,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物流运营效率。
4.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
完善物流人才的市场培训是物流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是对学历教育的良好补充。由于学历教育时间较长,人才培养周期较慢,很难满足物流的需求缺口,所以为尽快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职业培训工作,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尤其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组织培训、挂职学习锻炼等方式,如选派人员到国外教学科研单位进行物流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引入外国物流专家指导企业物流运作,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可结合企业的需要对各层次物流人才进行分类培训,比如对管理人员侧重对物流全程业务的组织与控制,对操作人员结合其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培训等。物流人才的培训并不意味着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不同企业之间应积极进行横向学习与交流,使行业内企业物流服务水平得到提升。需注意的是,当前市场行业资格证管理还较为混乱,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各高校应帮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资格证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承认且具有权威性的物流师资格考试和认证,避免学生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学校可通过课程学分置换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资格证的学习和考试,比如对获取资格证书的可以适当免修一些内容重复的相关课程,使物流从业资格考试和认证与实践教学保持良性的关系。
5.社会和媒体正面引导
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消除物流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障碍,除了增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力外,更离不开社会就业服务这一助推力。媒体应正确引导,帮助物流企业进行就业宣传以吸纳人才,避免夸大“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影响。否则,不仅“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工资”的报道会使“读书无用论”抬头,而且会误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对职业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给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不正确的预期,产生不应有的误解。
6.物流学生提升自己的含金量
高校学生是储备中的未来物流人才,是物流行业进一步充分发展的动力。因此,物流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对即将跨入物流行业的毕业生而言,以下几方面需要认真把握:首先,物流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脚踏实地,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一心盯在高管职位。其次,立足现实,客观全面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者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者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结果都容易导致择业就业过程中受挫;也有不少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要,因而在择业问题上显得迟疑、彷徨和烦恼。只有全面、正确地把握自己,才能在择业中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第三,主动选择,把握就业机会。一方面,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掌握相应的物流管理和操作技能,增强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要主动把握就业形势,及时了解有关方针政策,多方面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第四,要掌握求职的方法,善于“自我推销”,向用人单位宣传和展示自己,让用人单位了解、认识和选择自己,此外求职时还应讲究求职技巧,平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在面试中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获得求职的成功。物流专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考取不同级别的物流业证书,掌握相应的技能,为上岗就业增加一个砝码,但应避免盲从跟风考证,浪费人力财力。
总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么我们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打通物流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解决物流人才瓶颈“煎熬”之痛,保证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未来物流发展的康庄大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解决物流人才瓶颈的“煎熬”,也不是一套政策、一种方法、一个策略所能解决的,只要从上到下方方面面都努力,物流人才瓶颈“煎熬”之痛就能“通而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