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温州制造业:转型是一个长期命题
[发布时间:2014-12-08 09:58:54 点击率:]

导语

  近三年来,温州楼市持续下滑则进一步加剧了温州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危机。数据显示,今年8月温州解除限购政策之前,温州楼市已经经历了连续36个月下跌。现在温州的经济形势谈不上悲观,也谈不上乐观,但实体经济在今年年底可能还要面临一些风险。

  温州的制造业曾经历过辉煌时期,但短短十几年便陷入‘倒闭潮’中,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温州的制造业到底怎么了?

  ■ 任明杰 报道  

  “总算透了一口气!”一位温州企业负责人说。

  央行降息,被楼市“套牢”的炒房者得到喘息之机,其中不乏温州制造业企业的身影。

  记 者日前前往温州调研。在经历“失去的十年”后,温州仍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升级路径。但是记者调研发现,温州“转型”是一个长期命题,“升级”是眼 下每一个制造业企业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做的事情。打破“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悖论,政府和企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辉煌不再

  制造业危机重重  

  央行降息后第二天,温州万科·金域传奇的展厅门前便挤满前来购房的人,仅一上午,万科·金域传奇此次加推的房源便已大部分售出。冰封已久的温州楼市又出现难得一见的“千人抢房”场面。

  面对此情此景,最先长舒一口气的无疑是因投身房地产项目而正身处“倒闭潮”危机的很多温州制造业企业。

  “前 些年,很多温州制造业企业都投身到房地产项目中,但随着楼市持续下滑,很多这样的企业被套牢甚至被拖垮。过去十年来,温州制造业的持续衰落也是不争的事 实,面对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制造业,投身房地产也是很多企业没有出路的出路,包括我本人也曾经尝试过投资房地产项目。”日丰打火机董事长黄发静告诉记者。

  十年前,站在人生巅峰的黄发静绝对不会想到十年后的今天自己会面对这样的局面。

  2002 年3月21日,为应对欧盟针对温州打火机进口的歧视性CR法规,黄发静与当时外经贸部公平贸易局的4名官员一起,自费组成代表团,前往欧洲六国进行游说, 最终迫使欧盟取消了CR法规。黄发静不但被称为民间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第一人,还获得了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以其为原型的电影《生死之地》更是 在2007年被搬上银幕。

  “当时去欧洲打赢官司的时候,感觉自己拯救了打火机乃至整个温州制造业,但谁会想到今天竟然会面临比当初更严 峻的生存危机。”黄发静向记者表示,“当年,我们公司利润率还有15%-20%,但现在只有1%-3%,员工人数最多的时候接近600名,现在已经不到 300名。”

  日丰打火机的遭遇并非个案。

  黄发静同时担任温州烟具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十年前,整个温州打火机行业具有一定实力的打火机企业尚有500家,但现在已经不足100家,而能维持正常生产的大约只有40家,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打火机企业停产。

  就 连中国第一家通过欧盟反倾销核查打入国际市场、并且曾是温州规模最大的打火机企业东方实业也全部停工。公司总经理李中坚告诉记者,“两年前公司就应该停 产,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又勉强维持了两年,但今年5月银行的抽贷让企业彻底陷入困境。”目前东方实业给最后几十名工人发补偿金都已经捉襟见肘。

  曾是温州最有名的打火机产业的盛极而衰其实是整个温州制造业衰落的一个缩影。

  近三年来,温州楼市持续下滑则进一步加剧了温州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危机。数据显示,今年8月温州解除限购政策之前,温州楼市已经经历了连续36个月下跌。

  新的危机正在到来。随着年底企业间货款结算期、员工工资支付期和银行贷款还款期的叠加来临,温州的制造业有可能再次迎来一波“倒闭潮”。

  “现在温州的经济形势谈不上悲观,也谈不上乐观,但实体经济在今年年底可能还要面临一些风险。”温州市经信委办公室主任陈伟对记者表示。

  “温州的制造业曾经历过辉煌时期,但短短十几年便陷入‘倒闭潮’中,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温州的制造业到底怎么了?”黄发静表示。  

  痛失机遇 转型缺乏支撑  

  “失去的十年”,这是记者在温州调研时从多位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上 世纪90年代,温州制造业之所以突飞猛进,主要是体制上的先发优势。但是2000年之后,温州的这种先发优势已经丧失。在先发优势丧失后,温州一直没有建 立起新的优势,我们的制造业还是低端制造业,价格便宜,档次低。我们有些鞋企号称专卖店开到了美国,结果我去曼哈顿一看,其实就是跳蚤市场里的一个小门脸 而已,我们自以为很高档的产品在人家那里其实就是地摊货。过去十年,我们的制造业一直没有实现转型升级,真的是失去的十年。”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 文表示。

  温州GDP增速的相对停滞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早在2003年,温州GDP增速便已经在浙江省内滑落至倒数第一名,这种局面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一直没有改观。2014年前三季度,温州市GDP增长6.9%,低于浙江全省7.4%平均水平,继续名列全省倒数第一。

  温 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一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的十年,温州起码错过了两次转型升级的良机:一是本世纪初,在先发优势丧失后,温州没有及时对传统制造 业进行升级以建立起新的优势;二是2008年4万亿计划推出后,温州没有把钱投入到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中去,再次痛失良机。

  不 动产投资的诱惑无疑是温州错失转型升级良机的主要原因。知名财经评论家郑荣华认为,温州凭借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特色被称为“温州模式”,而后逐步被以资 本投资、民间拆借为主导的“新温州模式”所替代,大量私营业主纷纷从传统行业转入资本投资领域,传统制造业因利润不高而被抛弃,导致产业升级动力不强,从 而失去竞争优势。

  提出浙商概念的第一人、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告诉记者,十年前的那次错失良机尤为让人痛心,“我觉得转 型升级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十年前大环境还好的时候,融资容易、招工容易、销售容易、利润也可以,那个时候没有进行转型升级,现在对温州来说,转型升级的最 好时机已经错过了。”

  2008年金融危机后本是温州制造业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机会,但无奈再次失之交臂。温州市市长陈金彪也遗憾地表 示,“在历史上,温州多次错过了转型的机遇期。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如果不是大力度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而是继续倒逼,那么温州经济中的泡沫会提早挤 压。而突然注入强心剂后,刺激了一时的活跃,却埋下危机。”

  两次痛失良机后,温州本身固有的一些劣势被暴露出来,甚至以前得以快速发展的优势反过来成为制约发展的劣势,最直观的则要数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

  在 过去的十余年间,温州其他方面的发展也陷入相对停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温州这些年在社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相对滞后,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来看,温州在浙江省内的经济总量是正的第三位,但社会、教育、科技等方面却是倒数第三第四位的,经济和社会的错位一直没能纠正, 技术和人才都缺乏积累,也就不足以支撑转型升级。”张一力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马名杰最近发布的报告《从温州 产业升级看区域创新资源的重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上述观点。在这份报告中,马名杰指出,本地创新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升级的需要是温州产业升级难的重要 原因。过去十年间,温州当地创新资源有所增加,但仍难以支撑产业升级,集聚创新要素的能力也相对下降。本地资源的匮乏不仅导致企业将中高端生产活动甚至整 体迁移至创新资源富足地区,也增加了多数企业的创新成本,延缓升级进程。 

  反思“多元化”

  先转型还是先整合 

  温州人一向商机敏锐,实际上,在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之初,善于抓住机会的温州人便开始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21世纪的头十年是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十年,也给温州人创造了很多赚快钱的机会,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转移到不动产的投资中。但是,长期来看,这样的‘转型’非但没有解救温州实体企业,反倒把很多实体企业拉下了水,反过来连累了主业。”杨轶清表示。

  “潮水退去便知道谁在裸泳。”随着资产泡沫的破裂,盲目转型的恶果很快便显现出来。2009年,浙江省首家鞋业集团、曾获“中国鞋王”称号的温州霸力鞋业停产,而将其拖垮的正是其2005年进军的矿业投资。事发后,董事长王跃进也出走澳大利亚,令人唏嘘不已。

  即 使是向新兴产业的“转型”也频频让企业遭遇滑铁卢,这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当年震惊全国的“胡福林跑路”事件。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计划 推出,信贷一时无比宽松,原先专注于眼镜业务的信泰集团先后投资6亿元组建了4家光伏企业。但从2011年开始,随着太阳能行业崩溃,银根收紧后资金链断 裂的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跑路”美国。

  周德文告诉记者,“当时胡福林的眼镜业务并不是做不下去了,而是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原来 别人只有12%的利润率,它能有25%的利润率,别人的利润率降到1%-3%的时候,它还能保持12%的利润率。可它非要搞什么转型,结果转来转去把自己 给折腾死了。”而记者为此辗转找到胡福林时,他以“这几天头晕不适”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转型’从宏观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把‘转型’理解成了‘转行’,对企业来说,隔行却如隔山。包括后来一度流行的‘多元化’,盲目多元化,‘多元’也就成了‘多灾’。”黄发静表示。

  “短期融资,长期投资”的矛盾也决定了温州上述转型“探索”的失败。

  “温 州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无论是向房地产、矿产等的转型,还是向光伏等新兴产业的转型,都需要很大的资金量,而很多企业转型的资金都来自于银行贷款和 民间借贷。但是,转型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投资周期,这样一种矛盾便使企业的转型面临很大风险,一旦政策变化,银根收紧,企业资金链断 裂,转型就很容易失败,2011年的温州民间金融风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周德文表示。

  于是,“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悖论成了当下温州很多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窘境。

  对 此,周德文表示,温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要破解这一悖论,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温州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温州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并没有转型升级的 技术、人才和资金实力,对目前温州的实体企业来说,最紧迫的并不是‘转型’,而是‘整合’。现在温州有40万家个体户和企业,‘小、乱、散’的问题十分严 重,应该利用龙头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转型,这才是符合温州实际的转型路径。

  周德文提出的“先整合提升再转型升级”的路径也契合2013年温州市政府推出的“三转一市”政策,即“个转企”、“企升规”、“有限转股份”、上市。但是,这一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温 州经信委的前述“三季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指出,企业“小升规”动力不足:“今年我市虽然出台了新增规上企业10万元奖励等政策,但部分地区未制定配 套政策,或尚未落实到位。企业对上规后,财务、税费相对规范带来的成本上升顾虑较重,部分企业宁愿‘躲在’规下。”

  从市场的角度讲, “先整合提升再转型升级”的路径也需要等待下一个经济回暖的时机,就目前而言,外部经济形势的不佳令企业的“整合”缺乏动力。“从我们的打火机行业来讲, 如果市场广阔而企业生产规模上不去的话,那么有整合的动力,但现在是没有市场的问题,这样的整合缺乏市场基础。”黄发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