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当两会遇上佳节,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话题迅速升温,在会内会外引发热议。
传统文化基因在生活中发酵
元宵节前夕,政协文艺界别的讨论会很“热闹”。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这番话引起了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委员的兴趣。姜昆委员一直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这已是他第三年带来相关提案。对这份提案,更多的委员“七嘴八舌”、为他出谋划策。
“元宵节和重阳节应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能更好弘扬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也是彰显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让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两会期间,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礼慧委员关于“元宵节、重阳节放假”的建议,也迅速成为热门。不少人都对此表示了赞同和支持,成都市新津县邓双学校教师高慧兰说,元宵节隐含了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观念,增加假日可以让我们常回家看看、更好地享受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不仅是元宵、重阳,春节、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认为,传统节日的受追捧源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复苏。这是中国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人们更加理智和冷静地寻找社会发展真实价值的表现,说明了我们民族在文化追求上的觉醒。
最近几年,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都为传统文化的复苏加温。从2014年到2016年,中央财政按平均每村300万元的标准提供114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国家专项补助非遗保护利用……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从传统节日的受重视到非遗热的兴起,从博物馆衍生品的热卖到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都表明传统文化正扬起风帆。
西风东进过度商业化影响传承
传统文化趋热的同时,对它的误读也时有出现。某地曾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对“埋儿奉母”的宣传引发了争议;还有人用“三从四德”要求女性,也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如何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有温度又有准度,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讨论。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陈智林代表认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不够彰显,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少准确的定位和真实的认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之一。”
在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魏传忠委员看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世纪出现过比较严重的断裂,影响了延续。在文化学者王立群看来,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人们穿西服、吃洋餐,崇尚欧美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之美显得式微。”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门类不清、缺乏细分等问题已凸显出来。湖北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代表说,对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其分门别类,弄清楚哪些是需要传承的。“我们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人应该拓展认识,了解当下、关照当下。只有对时代、对群众的需求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保护传统文化,还存在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问题。湖北南郡楹联博物馆馆长陈锟就担心,优秀的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学者的书斋里,并没有走进大众的生活中。甚至一些传统文化变成了某些人的牟利手段。文化色彩变淡,商业气氛过浓,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另外,还存在相关立法滞后、欠缺等问题。陈智林认为,促进传统文化良性发展,对创作进行立法保护非常重要。“对创作的立法保护是从源头保护。没有好的创作,缺少基本扶持,传统文化就不会有好作品。对传统文化创新要有基本的制度扶持,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培植传统文化发展的沃土。”
与现代结合让传统文化重回生活
如何让传统文化持续新起来,火起来,热下去?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委员认为,要注重非遗工作,使传统文化传承与市场找到好的结合点,既不能束之高阁,也不应过度生产,使之成为大路货。
范迪安举例,对传统古村落应进行活态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筑特色,其中的人文底蕴、风俗民情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每个中国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多管齐下,传统文化之美也可以引导现代生活。”这一观点得到了冯骥才的认同。他建议,把传统村落和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让文化的主人自己创造文化。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委员说,全国很多城乡民俗传统深厚,但目前还存在着政府扶持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深度开发规划等问题。他建议,在传统文化发展上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在有特色的地区,设立一个由相关政府机构参与的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部门,将保护规划和日常经营统一起来。
在处理传统文化和市场的关系上,四川省作协主席、巴金文学院院长阿来代表说,在传统文化保护中,不能过分产业化、商品化,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雕细琢,挖掘精髓,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
有学者认为,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结合点,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必要途径。不久前,福建一场“手艺新生”设计展让不少人“脑洞大开”。“福剪”加上刻度、让皮枕转化为饰品、将大漆设计为手包、把陶器制成酒具……老与新结合,传统与前沿配对,老手艺有了“青春派”。
推进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也被一再呼吁。今年政协会议上,姜昆建议以传统文化课程为核心,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普及不仅要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引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站在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文化安全这一高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下一主题: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