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商业健康保险如何与基本医保互补?
[发布时间:2015-05-10 05:41:24 点击率:]

 面对医疗费用长期呈“刚性”上涨,单靠基本医疗保险已难以应对。作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一大支柱——商业健康保险如何与基本医保衔接互补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决议的亮点之一就是,试点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允许在当年按年均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

  个税优惠试点先行

  

  呼吁多年的商业健康险个人税收优惠政策终于正式敲定,未来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将更便宜。

  去年保险“新国十条”以及促进健康险加速发展的新规成为健康险发展的顶层设计,此次国务院再明确推进健康险个人税收优惠,并试点先行。对此,有专业健康险公司人士表示,试点首先应当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保险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军表示,放开健康险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地与基本医保衔接互补。一方面可以减轻个人医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构建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健康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源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形成稳定、多样化的筹资来源,减轻政府的压力,解决健康保障不足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的健康险保费规模仍然较小,与养老健康需求的增长并不适应。保监会数据显示,与保险业自身发展比,健康险在总保费中占比仅为8%,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2%。且健康险人均保费仍然较低,我国健康险的人均保费为116元,美国和德国2013年的数据分别为16800元、3071元。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

  在试点期间,个人购买此类保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按年均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在此前,国内对健康险实行税收优惠的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团体补充医疗,对工资成本5%部分进行优惠。不过,在实施优惠过程中,办理周期较长,流程较为繁琐。

  对于此次商业健康险个税优惠,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指出,此次新政策表达出对健康险发展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健康险充当基本医疗保障基础的重要补充,从而减轻大众的看病压力。同时朱铭来表示,会议中提出“鼓励购买适合大众的综合性商业健康保险”,意味着健康险行业应该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产品开发和定价,开发适合大众的产品,现在健康险普遍还是偏向储蓄功能,保障功能不足,监管部门未来可能对健康险产品开发有更加细化的要求。

  

  税前列支国际通行

  

  对商业健康险实施税收优惠,涉及多部门协调配合,同时也需要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进行多方衔接。事实上,从国际经验看,税收优惠是鼓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发展商业健康险最有效的政策杠杆之一。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主要发达国家对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均有财税优惠政策。如美国为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购买健康保险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其中顾主、员工的个人医疗和其他医疗相加支出超过个人收入7.5%的部分,将实施免税政策,而针对自由职业者购买商业健康险,将实施100%免税。

  国外针对不同职业划分的税收起点并不同,如教师群体与公务员群体是不同的税前列支。国内则采取2400元限额内税前列支的“一刀切”政策,对此,王国军表示,目前再分群体在国内实践起来不现实,因为原来的社保就是碎片化的,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不同的税率,而“一刀切”则是为了税优政策操作起来更方便。

  

  巨量释放考验风控能力

  

  税收优惠被誉为“产品端的有力推手”,此次政策的落地将助推保险公司健康险业务快速发展,而专业健康险公司受益程度更大。虽然保险公司尤其是专业健康险公司正在开展相关健康险税优产品的前期设计工作,待成熟后,由保监会报给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但真正执行起来还存在待解的难题。

  在产品设计上,朱铭来表示,“目前国内有2200多种健康险产品,国家不可能给每一个险种都税优。根据调研情况来看,部分保险公司正在选定其中一种险种进行开发,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好,此类健康险产品将倾向于包括医疗、重疾、失能等不同责任范围的组合型产品”。

  与此同时,因为个税优惠需要税前列支,国家税务部门是一道坎。此前多年推动的个税递延型养老险一直没有推出来,就是多部门利益不统一所致。

  “虽然这一政策对商业健康险发展是重大利好,但是释放的增量保险公司是否承受得起,目前判定尚早。”一位人保健康险专家指出,因为健康险的赔付率一直很高,这其中存在一些道德风险,增量的释放势必需要应对更多的道德风险。该专家指出,现在有了鼓励商业健康险的政策,但是保险公司是否制定了控制健康风险提升的措施,仍不得而知。

  “目前商业健康险个人税收优惠只是一个方向,针对哪些人群,是否对人群细化,仍需等待具体的细则出台。”人保健康险产品开发人士指出,下一步各保险公司将对商业健康险产品进行调整,这也将进一步考验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定价能力、风险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