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金融市场创新改革发展的10年正在到来
[发布时间:2015-05-24 06:07:28 点击率:]

  一方面是银行业净利润增速逐步下降、不良资产包袱压力日重,另一方面是金融改革如火如荼、互联网金融战场上“鼓角争鸣”。随着中国经济走入“新常态”,中国庞大的银行系统也面临着新挑战。

  如何看待这一新挑战?股份制银行该如何应对?记者近日就以上问题专访了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

  

  着眼“金融全产业链”

  应对银行业变革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5年上市银行一季报,五大行净利润均回落至1%至2%的区间、不良率则均突破1%。即使是过去高利润增长的股份制银行,增速也纷纷回落到15%以下甚至是5%以下。 “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金融业演进的规律看,眼前银行业面临的状态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调整的重要时机。”刘晓春说。

  不断向前演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让中国商业银行倍感压力。中国银行业过去长期依靠吃“净息差”赚取高额利润;但如今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已允许商业银行扩大到1.5倍。

  作为一名在香港市场耕耘逾八年多的金融人,刘晓春对利率市场化并不陌生。“利率市场化确实意味着银行业高投放、高利差的突飞猛进的黄金10年已经过去了。但金融市场创新、深度发展的10年正在到来。”刘晓春说。

  在刘晓春看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将更加多元化。“在金融改革深入演进的过程中,金融市场各个版块都会得到激活。股份制银行作为综合银行,要抓住机遇,从过去单纯锁定信贷市场,全面走向货币、资本、期货、外汇等各个金融市场板块。”

  刘晓春认为,面对金融市场的变革,股份制银行应着眼于“金融全产业链”开展全资产经营。比如说,面对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要“走在前面”,从单纯的信贷提供者转向直接融资市场的参与者,从过去单纯地发挥“融资”功能转向能够提供“投资”服务,向“投行”角色转变,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方案。同时,还要从单纯持有资产向以交易管理资产为主转变,如撮合交易、代客管理等。

  

  “产品为王”

  战略发力“互联网+”

  

  浙商银行近期推出一款“众筹智慧信用卡”——这是国内首张基于“互联网+”思维研发设计的信用卡。

  此前,浙商银行以“众筹”形式向全社会征集卡面设计、卡面创意和卡名,最终,以Funny(好玩)、Fashion(时尚)、Florid(炫酷)、Fortune(财富)、Future(未来)五个关键词的卡面设计胜出。

  “连一直低调的浙商银行也开始玩‘互联网’概念了”,一名网友在网上如此评论。

  在竞逐“互联网+”风口大潮中,蚂蚁金服、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各领风骚”自不必说,传统的商业银行也迅速、积极投入。民生、平安、浙商等银行先后推出了“直销银行”;3月,“宇宙行”工商银行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万科直接在工行互联网平台上卖起了房。

  “互联网金融落脚点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新的工具、渠道、方法,提升金融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市场进行资金融通、配置的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抛弃‘一品包天下’的观念,细分市场和客户,并提供不同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刘晓春说。

  为此,浙商银行迅速布局了自己的“互联网+”版图,在短短的半年时间,相继上线了包括“涌金票据池”产品、直销银行、宝宝类余额理财产品“增金宝”等。

  其中“涌金票据池”实属浙商银行首创。它实现了企业票据的网上平台管理——通过“涌金票据池”业务,企业可将零散的短票、小票一并入池,统筹管理,并可通过网银发起质押换开承兑汇票或质押贷款。这可以直接帮助企业解决票据风险管理难题、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产流动性。运营半年来,累计入池票据超过7.5万张,入池票据总金额超过600亿元。

  “产品和模式的创新是未来银行业经营的主线,”刘晓春说,“要在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的厮杀中保持竞争力,商业银行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直面市场和客户,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合适的产品。未来,浙商银行势必会推出更加丰富和成体系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用市场化的方式

  解决不良贷款

  

  不过,不良贷款上升压力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的“痛点”。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825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9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9%,较上季末上升0.15个百分点。

  对此,刘晓春认为,世界经济还未完全走出金融海啸,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中小企业经营仍处于不稳定阶段,信贷逾期、欠息状况多发导致一些区域性金融风险是正常的。

  对此,刘晓春开出的药方是以“更加灵活的市场经营方式来处理不良”。他认为,清收处置、打包出售都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创新处置方式。“不良资产也是一种资产。我们面对它时,要更多地运用经营资产的主动思维,而非处理问题的被动态度。”

  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更加灵活的不良贷款核销自主权及配套的税收政策,创造有利于维护金融债权、化解不良贷款的法律环境,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规模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