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海亮股份与金龙铜管重组成功
[发布时间:2015-12-01 09:16:19 点击率:]

  ■ 本报驻河南首席记者 李代广 通讯员 岳振廷

  

  “重组后的海亮股份将跃升为全球最大的铜加工企业,成为国际铜加工领域真正的‘航母’。对于未来,双方在产品、技术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都拥有较强的互补性,重组将大大增强企业的国际抗风险能力,增强在铜加工领域的话语权。”11月26日,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李长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海亮股份与金龙铜管重组以后的未来发展,表达了自己乐观的态度。

  此前的11月17日,浙江海亮股份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32.54亿元收购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起国内最大铜加工企业并购重组备受业界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管加工企业,金龙铜管从河南新乡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起步,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叱咤国内外市场,短短20余年,一路高歌猛进,成功跻身全球铜加工领域巨头。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金龙铜管的制冷用精密铜管销量高达45万吨,销售收入210亿元;而同期,海亮股份总资产82亿余元,营业收入为120.6亿元。

  据了解,金龙铜管已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美洲地区建立了十大铜管生产基地,并以铜管产能近50万吨在国内铜管行业中稳居“老大”位置,海亮股份则以铜管产能27.6万吨排名“老二”。

  尽管海亮股份的体量较金龙铜管偏小,但2008年便成功登陆深市,其背后的控股股东——海亮集团更是以年收入1300多亿元,稳居浙江民营企业第二位置。

  我国铜加工领域的老大、老二,金龙铜管与海亮股份经过这次重组,走到了一起,成功联姻,将是铜加工行业中的一次强强联合,组成的是我国铜加工行业的“航母”,必将成为铜加工行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记入史册。

  

  铜加工领域两大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11月8日上午,在河南省人民会堂,由河南省工商联组织召开的河南省民营企业百强企业发布会隆重举行,今年的河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是天瑞集团,销售收入是356亿;位居第二的是金龙集团,销售收入近351亿,两者的差距不到5个亿。

  而在以往,作为世界最大的制冷用精密铜管生产企业金龙集团,曾经连续多年荣膺河南最大民营企业的荣誉称号。

  巧合的是,全国工商联8月25日公布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显示,海亮集团以年销售达到1300多亿元,稳坐该省民营企业老二的交椅。

  记者注意到,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海亮股份产品可以分为铜管和铜棒两大系列,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五金机械、电力等行业。

  与金龙铜管一样,海亮股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档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名气虽然在金龙铜管之下,但也是国际知名的铜加工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铜管出口商和最大的精密铜棒生产企业。

  一位金龙管理层告诉记者,“有人说海亮收购金龙是蛇吞象,也有人说是老二收购老大,其实这样的说法都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在铜加工领域的强强联合,更是优势的互补!”

  在11月17日公告公示之前,记者曾向金龙股份相关人员求证,记者得到了信息看,金龙股份对此次重组持十分支持的态度,特别是上层的管理者。他们认为,目前实体经济发展十分艰难,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金龙铜管,与海亮股份的联姻和重组是水到渠成的最佳选择。

  对金龙铜管来说,以重组的模式进入海亮股份,可谓是“曲线救企”。

  李长杰对记者表示:“海亮集团董事长冯海良为人诚恳,思路清晰,运用资本投资头脑比我高明。且海亮地处江浙,工商业发达,10多年前海亮就涉足教育、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江浙一带名声很大,尽管企业的铜管规模比金龙小,但资金环境比金龙好,我们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认为,我们重组这条道路是对的。”

  

  折翅的金龙铜管上市梦

  

  上市是金龙铜管20多年来的梦想。

  作为一家当年的集体小厂,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也缺少政府及行业的精心呵护,起步时期的金龙铜管就面临资金的困扰。

  1989年的金龙铜管前身新乡无氧铜材总厂还“阔过”近两年时间,当时该企业从芬兰引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高技术的无氧铜线生产设备,一经投产市场供不应求,经营十分的红火,这一家位于新乡市西郊的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以骄人的业绩,轰动了整个新乡市。

  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了,李长杰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上市,利用资本的力量对金龙进行改制;2000年初,金龙将企业的性质从集体逐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金龙的改制步履维艰,上市的梦想几近破灭,直到2004年年底,企业才最终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尽管金龙上市道路曲折,李长杰却没有等、靠、要的心态等政府的政策或者资金的扶持,而是抓住机遇,利用银行资金迅速发展自己,铜管生产规模从2003发11万吨突破到2005年的22万吨,几乎是一年一大步。

  更让人服气的,是金龙不但可以生产高品质的铜管系类产品,而且还能够生产世界一流的铜管生产装备,这样的“两栖”走路的模式,让金龙以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效益,规模和技术实力迅速从国内第一到亚洲第一,最后2007年墨西哥项目动工的当年,金龙的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110亿元突破到2007年的132亿元,金龙成为名副其实的铜管行业“霸主”。

  2008年初,金龙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渣打银行、高盛和雷曼兄弟,三方联手出资9000万美元持有金龙集团25%的股权。

  自此,金龙铜管坚决地启动上市程序,要在当年或2009年实现A股上市。

  就在李长杰引进外资再言上市的时候,铜管制造当年的三大巨头中的高新张铜、海亮股份已经走完了IPO之路,全面成功上市,进入了资本市场。

  尽管市场为金龙终于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但金龙铜管仍然命运多舛。因为利润微薄,再加上2012年底开始的IPO停摆,金龙铜管生生地被挡在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2014年重启IPO,证监会公布的《上交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正常审核状态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中,金龙铜管的名字已经不复存在。

  至此,在努力数年之后,金龙铜管正式梦断IPO。

  天无绝人之路,随着与海亮股份的重组,金龙铜管终于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进入资本市场之梦。

  

  “金龙智造”的历久弥新

  

  11月16日,李长杰在自己的办公室签下金龙铜管与海亮股份重组协议。

  之前的11月12日,经过5年技术攻关,由金龙首创的、世界首条利用铸轧法技术工艺生产铜合金精密管材(俗称白铜管)获得成功,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产品成品率达到80%以上,与挤压法生产“白铜管”相比,无论效率和质量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良好效果。

  也正是这样不断的创新,让金龙从制造到创造、从创造到最高境界的“金龙智造”。

  为了生产高质量的铜管新产品,金龙铜管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铜管强化传热的研究和试验,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建立“中科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材料基础研究、缺陷分析和模具材质改良,与大连理工、中南大学、中国科大等进行联合人才培养,与海尔、格力、美的等著名家电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并与其专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空调两器开发。

  2015年初,金龙铜管成立铜管技术研究院,引进吸收了一批高技术人才进入研究院,提升了企业技术的整体实力与水平,为其科技研发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设备创新上,金龙铜管的四辊轧机取得了两项原始创新专利技术,其国内首创的短流程铸轧法生产大口径铜管项目也被评为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进步奖1000万元资金的支持,2015年初入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产品和装备的技术创新,成为“金龙智造”的重要基础。

  据悉,李长杰曾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做企业的,大事可以做,大话不可以说。”默默之中,15年时间李长杰就做精做透了制冷管材行业,并且在新能源材料锂电行业异军突起。

  据了解,重组之后募集的资金,金龙铜管将全面用于铜管的生产和新产品、新装备技术的研发,力争打满产,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因为今年因资金造成的订单困惑,让金龙员工早已憋了一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