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让这个公司员工喜出望外的是,围绕补短板、降成本、增效益组建的混凝土中心、集采中心、周转材料中心和地材中心等另外5个新的动能中心运行仅1年,把企业原本用来采购各种建材所需的大量资金,“挽留”在公司的银行账户上,当年累计降低成本6728万元。
一般情况下,一项建筑工程的总投资,各种建材费用占据投资总数60%以上。相对土建企业,受征地拆迁、建材供应不确定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大,成本管控难,利润近乎触底。低价投标竞争,广揽工程任务,养员工稳队伍,成了众多企业的首选。
2014年10月,该公司主管决策层调整后,通过对居高不下的经营成本和生产要素供给侧无法满足施工管理需求的现状分析,果断地对不利于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的资源配置、管理流程和生产环节予以调整,使新动能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释放,企业降成本增效益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调整、组建或扩建集中采购中心、混凝土管理中心和周转材料管理中心,优化建材采购链,改善建材采购供给环节,扭转了因建材供给侧失衡,无法满足现场施工需求,致使施工生产常态化、目标化受制于人和施工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由于建材供给侧失灵诱发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去年,仅集采中心通过招标采购和阿里巴巴电商采购平台采购的建材,就比市场采购降低成本2170多万元。
通过完善火工品、地材管理中心等服务和供应侧链条,打通了火工品采购通道,实现了火工品管理中心在黔张常项目直供火工品,不到半年就节约成本上百万。去年,地材中心整合接管原来9条地材加工生产线,新建2条地材加工生产线,在11个项目开展加工供给业务,节约成本达3600万元。
该公司总经理余霖认为,去年共在5个新动能中心、1个新业态中心,探索弥补企业现场供给侧的短板,降居高不下的成本,增强创效能力,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郑传海)
评论
厚植“降增能力”要突出内生动力
■ 郑传海
如果把中铁十一局四公司通过创新动能,提升企业补短板、降成本、增效益的做法,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三去一降一补”重大部署联系起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是:内生动力是企业厚植“降增能力”的关键。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对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支持、扶持、杠杆作用,没有现存的‘金娃娃’摆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突出内生动力,厚植企业“降增能力”显然必不可少。
首先,要敢于“借东风”。“东风”虽好,并不是想要就能马上“刮”过来的,也有个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齐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在“东风”还没有“刮”到我们身边来的情况下,需要像孔明那样善于巧用天时,借东风。
这天时,不是别的,正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正是法无禁忌可以试的环境红利,正是员工对企业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渴求。
把握了天时,东风自然来。
其次,要善于“用东风”。“东风”稍纵即逝,“东风”的机遇特征很明显,谁把握住,谁就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东风”的财富属性很特别,谁能驾驭和科学运用,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
用东风,必须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理解和把握“东风”。
用东风,必须提升市场认知力,在认知中知己知彼,连天接地,站稳脚跟。
用东风,必须提升管理决断力,在推进企业改革实践中瞄准方向,保持定力,科学决策。
再次,要巧于“驾东风”。“东风”虽好,真正驾驭它,那才叫做好。驾驭“东风”,既要顺应规律,把握机遇,又要善于在竞争中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扬长避短,驾驭市场的精明之举。长者,优势也,短者,缺陷矣。知缺陷而避之,以优势参与竞争,乃竞争取胜之法宝。
扬长克短,完善自我的清醒之举。市场竞争,水火不融。发现制约企业参与竞争的短处,必须挤疖痈,治顽疾,苦练参与市场竞争的元气和底气。
扬长补短,赢得市场的高明之举。市场竞争本无情,要赢得市场,不但要把长处发扬到极致,而且要弥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和员工素养等诸方面与新常态新理念新目标的距离,在不断调整和弥补短板中增强竞争实力。
上一主题: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要摸清家底
下一主题:投资者如何处置当前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