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钢集团“走出去”警醒中国企业
[发布时间:2008-09-23 00:00:00 点击率:]

  □ 闫伟  

  日前,中钢集团完成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的全面收购。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在海外敌意并购案上“秀出”了中国印记。这场收购是中国钢铁企业迄今为止海外收购最大手笔,亦是中国企业首次成功海外敌意收购,其成功令业内一时欢欣鼓舞。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6月下旬,中联重科联合其战略投资者,斥资2.71亿欧元,全额收购了世界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股权;中海油服25亿美元收购挪威油服;7月11日,中化国际收购橡胶生产MGM公司。在艰辛的背后,也传出一连串的收购喜讯。这些成功收购的案例也预示着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机制渐趋成熟。

  中钢集团的成功不是偶然,值得注意的是,收购资源型企业、以跨国收购的方式对某些制造行业实行垄断,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只要国际经济组织和相关国家不采取干预措施,这种趋势就不会得到改变。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实施这一计划的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强国,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十分有利,在短时间内,他们是不会加以干预的,不仅不会干预,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还有可能予以暗中支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企业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已经关乎到整个企业的生死存活,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是在借鉴了更多的外国收购中国资源和其他企业的失败经验,才走出了中国企业海外敌意并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不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也好,还是学习国外大型矿企转变发展战略,最终的目的是要延伸中国企业的产业链,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形成中国特色。盲目地走出去,最后承担后果的还是那些企业的自身利益。就在中钢集团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成功之后,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曾提到一件案例。一家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花重金收购了一座矿山,最后发现品位太低,如果算上运费,该矿山已经没有开发价值。

  案例提醒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更高更远的战略眼光,也需要打好“小算盘”。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急功近利。有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拿来学习,但最后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国际市场的并购环境,走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切莫做了“邯郸学步”,既耽误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大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