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海地产调帅护盘 葛亚非接管华东区
[发布时间:2008-10-07 00:00:00 点击率:]

  □宋俊洁

  

  “在朱荣斌跳槽之后,中海地产华东区总经理一职由葛亚非担任。”中海地产相关人员对记者透露。

  伴随着朱荣斌履新富力华南区总经理一职,其原职位空缺终于尘埃落定。原任中海地产副总经理的葛亚非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事实上,在这个房地产发展的特殊时期,熟悉华东区业务的葛亚非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然而在朱荣斌出走之后,那些相继从中海地产离去的如刘爱明、吴有富、王军等,已然为中海地产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背书。

  不二人选

  记者打通了葛亚非的电话,但葛以开会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葛总9月中旬就已经上任了。”一位中海地产的工作人员透露。

  历史的轨迹惊人地相似,朱荣斌的前任还是葛亚非。而据接近葛的人士透露,葛亚非和朱荣斌关系颇深,在葛担任中海地产(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时,副经理就是朱荣斌。

  从葛亚非的履历看,他是一个管理型的复合型职业经理人。在入主中海地产(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总经理之后,又历任中国海外集团内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海地产(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直至现在的中海地产华东区总经理。

  “与朱荣斌相比,葛亚非的华东区工作背景也许是其接力华东区总经理的最大优势。”中海地产某相关负责人说,“他对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管理和市场都很熟悉。”

  “如果从总部直接派过去的高层,一般对当地情况不是很熟悉,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起来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障碍,但让熟悉当地市场环境的高层赴任,就会对区域管理及发展游刃有余。”一位接近中海地产的人士说。

  显然,葛亚非可以更好地完成中海地产的华东区战略。据了解,华东区是中海地产在内地发展的腹地,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2007年,中海地产施行全国化战略布局,实行由集团面对地方公司的“二级”垂直管理模式向区域化的“三级”管理模式以来,华东区是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第一个区域公司。

  一直以来,中海地产的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于华南区,虽然目前华东区的利润贡献相对较小,但成长空间很大。在2008年中海地产新增的8块土地当中,华东区域就占了4块,占总新增面积的69.28%。

  而另有消息人士透露,朱荣斌离职后其之前兼任的上海公司总经理一职,将由原中海地产(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平担任。

  国企之困

  据了解,朱荣斌在成为中海地产华东区总经理之前,在中海地产(广州)有限公司工作达7年之久,之后只在华东区工作了3个多月就萌生去意。

  从朱的履历看,从2004年年中上任中海地产广州公司总经理至2008年,在广州地区创造了销售额从18亿元到40亿元的转变。

  “实际上,朱的人脉和关系在珠三角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他去富力华南区任职的原因。”有知情人士表示。

  而在朱荣斌之前,先后有多个中海地产中高层离开。原中海地产(深圳)副总经理吴有富、原中海地产(深圳)总经理刘爱明分别于2001年、2002年被万科挖走;原中海地产助理总经理陈长缨于2003年加盟合生创展;原中海地产苏州副总经理王军2008年入主鹏润地产……

  “这一系列人才流动的背后,惟说明中海地产的国企背景。”有分析人士表示。

  他表示,像中海地产这样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非常严格,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后,晋升的职务被细化,人才晋升必须一步一步走,鲜有越级发展。

  “中海地产是一个很稳定的企业,也正是因为其稳定的发展模式和国企的背景,使得在人才的发展规划上不会有越级或者突发性的举措。”国泰君安分析师姚峣说。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与中高层密切相关的股权激励的比率也不会定得很高,而万科和合生创展,都是股份或者民营企业,公司在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能给高层提供比较高的股权激励,同时有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但另外,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中海地产在房地产行业颇有业内“黄埔军校”的美誉,在管理制度方面比较完善,而且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

  而随着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资本化,直接导致了企业高质量人才的紧缺,在工程建筑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中海地产就成为房地产企业“挖墙脚”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