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伊利受邀“逐鹿”三鹿并购战生变
[发布时间:2008-10-24 00:00:00 点击率:]

  

  备受坊间关注的“三元收购三鹿”一事日前暂时告停。在收购方式上的分歧,最终让这个一度被认为板上定钉的“买家”忽然生变,这无疑为这一次并购增添了无数变数。

  目前为止,至少已经有三元、娃哈哈等企业先后传出收购意向,而据可信消息,伊利等老牌乳企也已经正式收到国家有关部门邀请,就三鹿问题进行磋商。 

  政府在这场并购中显然进行了愈发强势的引导,而另一乳业巨头蒙牛在本次邀请名单中则意外落空。据媒体分析,这有可能与蒙牛奶粉业务较弱,且在发展速度上忽视奶源基础建设,给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关。

  显然,三鹿多年来积累的基础资源让众多乳企急于分而食之,但其背后垮掉的品牌和高筑的债台又让其同行望而却步。谁能成功“逐鹿”,目前仍然悬而未决。

  猜想1:三元“蛇吞象”恐消化不良?

  9月26日,三元在“三鹿问题奶粉”风暴中遽然停牌。其停牌公告中声称的 “商讨并购事宜”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确认。但是,就在媒体报道“三元和三鹿已坐上谈判桌”的几天后,又有报道称:因为三元无法接受三鹿所提出的承担该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全面收购,目前双方谈判基本已经面临谈崩的局面。

  事实上,自传出三元将收购三鹿的消息起,坊间对便对这一场“蛇吞象”的并购并不看好。2007年,三鹿的销售收入是100亿元,而三元股份同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1亿元;三鹿2007年底总资产为16.19亿元,而三元股份的总资产为13.21亿元。双方无论在市场规模、员工数量等方面,差距都很明显。如果再加上三鹿超过7个亿的赔偿金和患儿的治疗费用,三元整体接盘三鹿的结果显然将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消化不良”。

  此外,三元的奶粉业务在其整体业务结构中的比例很低,恐怕无法承载三鹿这么大的奶粉生产量。

  猜想2:宗庆后再演风险并购?

  正在三元收购三鹿炒得火热时,娃哈哈的宗庆后忽然高调宣布:有意向收购三鹿。这为这场已经变数丛生的并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从资金上看,娃哈哈“吃掉”三鹿似乎并不困难。雄厚的资金链使其在实力上远胜偏安北京的三元乳业。但令人担心的是娃哈哈收购三鹿之后。尽管宗庆后在媒体面前反复高调宣称:“娃哈哈一年的奶粉用量十几吨,而进口奶粉的价格今年大幅上涨,所以收购三鹿对娃哈哈自身产业链的完整也有重要作用。”但从未涉足奶粉制造且刚刚开始着手奶源建设的宗庆后,在中国乳业显然仍是一个生手。乳饮料与液态奶和奶粉,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在竞争如此激烈,而奶源管理必然会愈加严格的将来,娃哈哈能否盘活三鹿留下的优质资产、其产品线到底是互补还是相斥,仍是最大的风险和变数。

  自己尚未与达能的官司搞清楚的宗庆后,此时的“大胆”要约收购三鹿,实在是不太令人放心。

  猜想3:老牌乳企期待整合重生?

  倒是收购末段才进入人们视野的伊利在客观上具备了收购三鹿的天时地利。一方面,奶粉本来就是伊利的优势产品线。他们的婴幼儿奶粉和成人奶粉多年来已经做到了全国销量第一,伊利的奶粉业务事实上并不逊色于出事前的三鹿。奥运前他们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奶粉样板工厂,产品结构也早就在1年前完成转型,奶粉显然仍是其长期发展的支柱产品。而优质奶源的占有是伊利的另一大优势。作为多年的乳业龙头,伊利牢牢掌握中国四大黄金奶源带的优质奶源,比如黑龙江的杜尔伯特,内蒙的土左旗。他们的婴幼儿奶粉到现在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伊利多年的奶源管理经验,和近200亿的年销售额使其收编三鹿并不成问题。

  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伊利没有任何公开声明,表示愿意收购三鹿的残局。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受创的伊利是否愿意花大力气、冒大风险,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摘自《新快报》 鲁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