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全球化时代 “草根”浙商还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2008-11-12 00:00:00 点击率:]

  杨轶清 王雨佳 

  30年前,浙商们大多是农民,或者下岗工人,甚至是无业游民,在基本生存压力的激励下,他们从体制的边缘和缝隙里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旅。所以,在浙商身上,可以同时找到冒险家、资本家、革新家和经营者、经理人5种企业家的特征。

  历年的《福布斯》和胡润推出的中国内地富豪榜,浙江籍的富豪人数均居第一。以至于,有人说,一向被称为“鱼米之乡、文物之邦”的浙江,现在应该再加一个“老板故乡”的新头衔。

  拉动浙江省经济的中坚力量,不是垄断国企,也不是跨国公司,而是民营企业。一大批全国级的企业家从浙江的小村子里走出来。浙江的土地上,还诞生了全世界最有创意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阿里巴巴。马云、凌兰芳、徐冠巨、邹国营、宗庆后……分析他们的经历,发现大都出身“草根”。创业初期,他们没有“贵人”相助,启动资金更是少得可怜。而正是这些“草根”企业家,把浙江这个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的“资源小省”,变成了GDP居全国第四位的财富大省。

  近九成浙商“草根”出身

  如果要给浙商群体设计一个商标,“草根”大概是最形象的标志。大多数知名浙商的创业起点都很低:冯根生、沈爱琴、宗庆后、邱继宝、施继兴、南存辉、徐文荣、徐冠巨、鲁冠球、楼忠福……这些资深浙商中只有一位国企出身的施继兴具有大学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7位,而农民出身的有7位。

  鲁冠球,打铁出身,初中学历;宗庆后,43岁还在踩三轮车进货送货,卖的都是些两分钱的橡皮、6分钱的作业薄这些简单的学生用品;南存辉,15岁就开始走街串巷做补鞋匠;与南存辉同年的邱继宝也是南存辉的同行,只不过走得更远,补鞋补到了东三省;冯根生,小学毕业后,14岁进胡庆余堂做学徒;庞青年,放牛养牛20多年;陈爱莲,开过拖拉机;周成建,摆过地摊;郑胜涛,拉过板车;王振滔,做过木匠。

  这些当年的“草根”,如今都事业有成。创业快满40年的鲁冠球是当之无愧的常青树,正在冲击2009年每日盈利1000万元的目标;南存辉经营的正泰集团已经名列全国民企500强前五位……

  “草根”们在创业之前,家里可能找不出一本像样的书,不要说“洋墨水”,就连“土墨水”都没有喝过。但是,他们具有最坚韧的性格,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能够在荆棘中杀出一条血路。

  “草根”商道:一诺千金

  凌兰芳,看到名字,很多人会以为是一个清秀的女子。实际上,他是一位“铁腕”男子,湖州丝绸之路集团的董事长,南浔丝商的后辈传人。上世纪90年代,凌兰芳做了一件让很多人不理解的傻事。

  凌兰芳创业刚刚一年,便遭遇了一次灭顶之灾。1994年初,由于外商违约,公司进口的5200吨槽钢延迟到货,又恰逢国家宏观调控,这批钢材从每吨5000元的进口价格,一路暴跌至每吨2000元。整个业务加上利息损失近2000万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5年4月21日,公司的一艘用来运煤的海轮在舟山群岛附近沉没,12名船员遇难。这两大事故造成公司亏损近3000万元,近一半骨干员工离公司而去,这家小公司只剩下21个人,人均负债150万元,奄奄一息。

  此时,公司还欠着银行3200万元的贷款,银行的钱,该不该还呢?由于凌兰芳当时所在的公司是全资国有企业,遇上的是不可抗外力造成的亏损,在当时的体制下,将这笔债务“一笔勾销”是一般国企通行的做法。

  但是,凌兰芳的选择是:欠债还钱。他带头,每月只拿150元钱的生活费。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面上只有几万元钱,出差时几个人开一个房间睡在地板上。有一次,凌兰芳决定归还湖州市农业银行11万元的贷款,公司账面没钱,他们21个人就自掏腰包,到处找熟人借钱,凑齐了11万元的贷款,一分不差送到农行。

  当凌兰芳咬着牙把3200万元的债务还掉1900万元的时候,他接到上级的通知,说公司与银行都是国有企业,剩下的债务“核销”掉就可以了。但凌兰芳第二天一大早顶着上面的压力赶到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表态:只要我凌兰芳活着,一定会把银行的钱还干净。

  1999年,凌兰芳终于挣来第一个1000万元,订合同那天,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给建设银行领导打电话:“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我凌兰芳站起来了,可以还清你们的800万元债务了。”

  出身“草根”的浙商们,骨子里还有最朴素的“承诺”情结: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而在现代企业中,诚信恰恰是最长远的投资,能为一个品牌赢来宝贵的信誉,获得最丰厚的回报。看来,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

  “草根”浙商会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草根”浙商们一直被人诟病为:“低级”,“落后”。有人质疑,在全球化的舞台上,这些“草根”商人们能否延续他们的成功?

  “草根”浙商马云,发挥了自己的“草根”优势——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当初市场还是一片“荒漠”的时候,直接种上大树不会成活,小草才是与环境最匹配的品种。马云就是看准了这片“荒漠”的商机,没有去攀附有钱有权的“大树”,而是适时地扶植“小草”们的生长,为中小企业服务。最终,中小企业在阿里巴巴羽翼的保护之下,将“中国制造”卖到了全世界。而反过来,中小企业也成就了阿里巴巴。

  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小商品城,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同时都在浙江,都是浙商经营。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与当年义乌那些到处摆摊的“草根”货郎担的成功,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马云和阿里巴巴多了些现代气息。

  从企业家的成长历史来看,在16世纪,企业家是冒险者;在17世纪,企业家是经营者;在18世纪,企业家是资本家;在19世纪,企业家是经理人;在20世纪,企业家是革新家。

  对浙商来说,改革开放30年,他们的30年发展史,就是西方300年企业发展史的浓缩和集中。30年前,他们大多数是农民,或者下岗工人,甚至是无业游民,在基本生存压力的激励下,他们从体制的边缘和缝隙里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旅。所以,在浙商身上,可以同时找到冒险家、资本家、革新家和经营者、经理人5种企业家的特征,可谓“全科式企业家”。

  在暗流汹涌的世界市场上,浙江的这些“全科式企业家”们能够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