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蔡敬东:奶源不稳,谈何乳品安全
[发布时间:2008-11-24 00:00:00 点击率:]

  □  张 波

  

  2008年,中国的乳品行业遭遇了它的“9·11”事件——9月11日,三鹿奶粉被曝含化学物质三聚氰胺。一石激起千层浪,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信心大为受挫。这对于处于蓬勃发展期的乳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生存考验。乳业缘何遭遇“成长的烦恼”?其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这既是关乎行业诚信的生存危机,也暴露出行业存在的道德危机。”南京地产乳业龙头南京奶业集团、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蔡敬东对此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归根结底的原因与奶源恶劣的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乳业只有坚持科学发展。

  

  奶源恶性竞争留下祸根

  作为一名乳品龙头企业的掌舵者,蔡敬东意识到,通过“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乳品质量方面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行业道德危机。而目前限制乳品企业发展的,则是乳品行业已成痼疾的奶源恶性竞争,以及不科学的发展模式。

  据介绍,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大大小小的乳业企业就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乳品企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企业的资金集中投向乳品加工环节,使加工能力成倍增长,但却不愿在奶源上做长线投资,因为加工有税源、有形象,而办牧场却是有污染、无税收,由此导致乳业产业链发展极不平衡。同时在奶牛养殖效益下降后,奶农的积极性受挫,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卖牛、杀牛现象,导致奶源不足。

  蔡敬东说,为抢夺奶源,有的企业四处奔波,吃百家饭,这就难免造成原奶质量不高,而恶性竞争也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乳品是快速消费食品,对冷链、质量安全等环节要求很高。没有优质奶源支撑,乳品安全自然无法保障。”

  

  “拿来奶源”无异杀鸡取卵

  

  那么,乳品企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蔡敬东的看法很明确,企业使用廉价能源资源、劳动力成本“广种薄收”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提高牧业的产业化水平,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并通过技术进步来赢得市场。

  “50年前,国内就是这样养牛,现在都21世纪了,还是这样养牛。”他告诉记者,“国外的一头良种奶牛,一年平均能产奶11吨左右;而国内的奶牛,一年产奶平均也就5吨左右。人家养殖成本比我们低,产出却比我们高得多,而且价格又比国产奶高出一截,试问我们的企业怎么会有利润?又怎么能有好的发展?”

  据介绍,他们曾经花巨资从加拿大购买了良种奶牛的冻精和胚胎,养育了12头良种奶牛。但蔡敬东感叹:“太少了,这样的良种奶牛,只有规模养殖,才能有规模效应。”

  在蔡敬东看来,只有彻底解决了奶源,乳品企业才会有美好的明天。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奶源问题,简单的“拿来主义”则不是长效良策。“口袋里有粮,怎么也不会发慌,可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奶源基地,对乳品企业来说是何等迫切。而对整个行业而言,如何提升产业化水平,顺应科学发展和三农建设大势,则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奶源安全前提是“新鲜”

  

  据了解,为保障奶源,卫岗先后建立了汤泉奶牛场、仙林第一牧场、西岗奶牛场等大型奶牛养殖基地,饲养健康奶牛2万余头。

  而据蔡敬东介绍,为加大奶源建设力度,他们除了与高校合作成立了江苏省奶牛育种中心,并与加拿大等国的技术机构开展繁殖育种的技术合作,除加快对奶牛品种的改良之外,还在5年内实施了“关掉一批加工厂,新建一批养殖场”的发展策略。原来的11家加工厂关了6家,而同时在原有5家养殖场的基础上又建了5家。另外,正在泗洪建设一座上万头奶牛的养殖基地。

  关加工厂,建养殖场,这在蔡敬东看来,就是为了建设安全奶源。他说,规模养殖是必然趋势,因为这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更好地保证奶源安全。

  “要保证奶源安全,关键的前提是要保证两个字:新鲜。不仅牛奶要新鲜,而且牧场环境也要新鲜。”我们的奶牛养殖基地,就种植了大量的苗木,而且开挖水塘,种植水八仙,以净化污水、清洁空气。蔡敬东说,做乳品,不但要关注原奶以及奶牛防疫,还要关注饲料、企业的加工能力、销售半径等整个产业链。

  

  “牛奶消费指数”开始复苏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整个乳品行业陷入诚信危机,不少消费者甚至放弃乳制品而改喝豆浆。对此,蔡敬东向记者表示,想要完全治愈三聚氰胺造成的创伤,市场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消化、愈合。

  虽然整个行业需要一段时间调整,但对卫岗这个“家门口的老牌子”,南京人的消费信心指数恢复得挺快。“就目前的情况看,卫岗乳品在超市的销售已经恢复,从本月初至今的销售情况甚至比去年同期还要好。”蔡敬东告诉记者,除了超市渠道外,订户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复苏势头,目前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