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01-16 00:00:00 点击率:]

  □ 章继刚

  总部经济理论综述

  

  总部经济概念最早进入人们视线是2003年,由北京社会科学院赵弘主任提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弘对总部经济已研究12年,作为国内首次系统提出总部经济理论的学者,赵弘持续进行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专著中,对总部经济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框架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总部经济的内涵、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赵弘对总部经济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赵弘还对我国第一个以总部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建设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总部基地的运作和建设经验进行了实证研究。赵弘认为总部经济理论是企业总部与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逐渐实现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而产业制造基地向制造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的规律,并出现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势。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和趋势。

  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陈建成教授等专家共同完成的《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解决了总部经济4个关键问题:总部经济的应用范围、理论基础、科学评价以及高新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研究。由杭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夏效鸿撰写的专著《走进总部经济时代———杭州总部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被列入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对于各地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总部经济与总部经济战略课题组”负责人张鹏主编的《总部经济·潮起中国》指出,无论是国际化或者区域化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金融中心、交流中心、采购与配置中心等等,无一不是这种“在单一产业价值观念中的现代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的结果。

  2008年10月17日,在“第四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第四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08~2009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以“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分为综合篇、评价篇、理论篇和实践篇四个部分,继续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与排序。理论篇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在总部经济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2008年8月17日,“2008四川农业总部经济暨灾后重建战略研讨会”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第一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建议龙泉驿利用“桃花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打造亚洲首个创意农业总部基地——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全国第一个创意农业国际博览中心;全国第一个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园区,建立全国第一个食品总部基地——中国西部食品总部基地;建立中国西部(重建)企业总部基地,正当其时,大大推动了总部经济理论的创新。

  2008年12月27日,在成都举行的首届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上,全国第一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报告——《2008-2009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提出的“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建立中国十大创意农业产业带”等建议,成为研讨会上的最大亮点。建议建立“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园区”、“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中国首个百亿创意农业产业园——国家级温江创意农业园区。该报告进一步创新了总部经济理论,建议在成都打造中国创意农产品养生城——恩爱之家成都国际养生科学城,中国创意农产品养生产业总部基地——恩爱之家成都养生总部城、中国养生行业网站总部基地、中华养生产品交易市场。论坛上,创意农业著名学者提出的“创意农业前景”引起了在座人士的广泛共鸣。

  

  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投资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135家,显示出外资对这个西部大省经济的持续看好。总部经济引领成都经济发展模式升级,“总部经济”将成为成都城市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成都总部基地作为总部经济最自觉、最坚定的实践者,从总部基地开发机制的创新、总部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总部基地成功的品牌推广、优化内外环境、满足企业总部个性化需求、为总部聚集提供优美的社区服务环境、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现代商业文化、总部基地的形象塑造与招商、促进成都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出一种成熟、有效的西部总部基地新模式,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

  [青羊模式]:

  2004年,青羊区提出了“政企联手、市场运作、提升业态”的发展思路,由青羊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合信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从2005年5月开工以来,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区域经济受益,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的大量聚集带动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相关知识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政府受益,2007年,青羊区政府追加投入到6000万元,获得分红收益1600万元,实现税收1亿元(含青羊发展公司和其他入园企业的税收),投入产出率达到了1:1.93。占地仅933亩的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投资规模却达到44.8亿元,投资强度高达480万元/亩。这在成都市产业布局规划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中,无出其右者。而在青羊区的计划当中,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将在2010年全部建成,预计总投资142亿元,可新增产值210亿元,税收19.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万个。成都市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实践上证明政府作为园区的引导者,找准了自己的职能定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锦江模式]:

  锦江工业总部基地作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区之一,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域。这些都无疑为锦江区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和极其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在第四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锦江区被授予“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称号。2008年1至9月,锦江区服务业增加值已达162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75%,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该区已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