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因为下岗,他“被逼”创业;因为首创失败,他“被逼”转行;因为非典,他“被逼”做风干食品……“被逼”出来的李军,现在不仅把起源于偏僻乡镇的生意做到了北京,还把自己率领的企业做成了“襄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自己被评为2008年度“湖北省杰出青年企业家”和“襄樊十佳创业青年新锐”。
“被逼”涉足农产品行当
“从工人转身当农民,是生活所迫。”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生于1972年的李军这样开场白。
1996年,南漳县塑料厂机修工李军因为企业倒闭而下岗了。为了生计,他开过理发店、当过鱼贩,但两年后,这两个生意都以失败告终。“那时候真是灰心,天天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转。”李军说,因为没有本钱和经验,1998年秋,他决定从南漳县城回到家乡南漳武安镇安集当“农民”——收购安集周边的鱼虾、鸡鸭鹅等产品,然后拿到县城里卖。因为家乡的这些东西资源丰富。
这个行当,李军从1998年一直干到了2002年。至于业绩,李军形容是:“没有发财,但总算饿不死了。”
“被逼”做起风干食品
一场非典,把刚庆幸自己“饿不死”的李军重新逼到了绝路上。
2003年4月前后,非典疫情爆发后,李军收购的2000多只鸡鸭鹅开始积压——这些活畜禽别说出售了,就是想拉出安集就已经没有可能。“收购活畜禽的本钱,有一部分是找亲戚朋友借的,几千只鸡鸭鹅占用的四五万元本钱比我当时全部的身价还多。”李军说,为了减少损失,他曾试图将积压的活畜禽亏本出售,但尝试失败了。
眼看着价值几万元的货再放些时日要“打水漂”,李军急忙宰杀了其中的1000多只,然后做成了风干腊味食品。
他的家乡,几乎家家都会做腊味肉制品,他的东西在这里没有市场,于是,2003年春节前一个月,李军在南漳县城租了间门面,开始叫卖他的腊味食品。
李军觉得,他的腊味食品在南漳不是啥稀罕物,他不能守株待兔,于是,小店刚开张,他就到当时的《南漳日报》上做了豆腐块广告,还印制了几千张宣传单,每张宣传单的价格是3分钱。
可能是广告宣传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可能是进入市场的时机不错,李军说,反正,这次试水让他收获颇丰——一开始,每只熏鸡只卖14块钱,两周后,小店前的顾客居然排起了长队。眼瞅着存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李军便提高了价格,每只熏鸡卖到了18块钱,但需求依旧旺盛。那年的腊月二十前后,练摊只有个把月的李军就把1000多只熏制腊味品卖空了。
无序竞争“逼出”品牌
2004年一开年,李军便早早做准备,不仅把头一年剩下的活畜禽全部宰杀熏制,还组织货源做腊味食品。由于打了有准备的仗,2004年年底,他盈利数万元。
因为生产基地一直在家乡安集,乡亲们目睹“李军这小子靠卖熏肉发了财”,之后开始争相模仿。李军告诉记者,最高峰的时候,仅有2万多人口的安集,做腊味食品的作坊就多达五六家。
这样形成的结果是:货源开始吃紧,货源紧俏带来成本提升,过去10元一只的活鸡收购价变成了15元;而因为市场竞争,成品的价格开始下降,过去卖20元一只的熏鸡开始降到18元、15元,最后是10元……“那一段日子,亏钱亏得我经常头皮发麻。晚上辗转反侧的时候,我开始思考生意的出路。”李军说,这样的无序竞争逼得他开始考虑走出南漳发展、树立品牌、改变传统生产工艺以体现自己特色这三个问题。
2006年初,李军只身去湖南常德学习熏制风干食品工艺。在湖南,李军呆了4个多月。之后,他不仅掌握了全套技术,还从湖南挖回了一个技师。
之后,他请人为自己的“南漳荆山风干食品有限公司”设计了全套CI,对所有产品进行包装,并设立网站,在网上展示和叫卖产品。李军认为,老年人大都会自己制作熏肉制品,而绝大数年轻人则不会。喜欢熏制肉品的年轻人大都会在网上冲浪,网络叫卖是针对年轻消费群的。那年春节前,他把荆山风干食品的门市部开到了襄樊市区。
把土特产卖到北京去
去年9月,已经获得“襄樊消费者满意商品”“第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农产品”“第五届中国武汉农博会特色农产品”等称号的“荆山风干食品”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李军告诉记者,之所以有底气把南漳的土特产卖到北京,是因为一位在北京打工的老乡,每年春节后北上,都会带上“李军”牌熏肉送给北京的朋友们,而他的那些朋友们都说:“你们湖北的东西挺好吃,能不能给我们买点回来?”在淘宝网上,买“荆山风干食品”的顾客有不少是北京人。
目前,李军率领的“南漳荆山风干食品有限公司”拥有生产技术人员86人,拥有全国一流的加工、生产、烘干、灭菌和包装设备。公司年加工畜禽肉制品2000余吨、禽蛋制品800余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湖南和河南等地。2月16日,带领记者前去采访的南漳县委有关负责人称:“李军和他的企业带动了南漳和宜城周边的上千户农户走上了致富道路。”
创富启示
有“应”才会“对”
尽管市场形势不错,但李军说:“如果不是遇到金融危机,市场情况应该比现在更好些。”在他的设想中,北京办事处今年春节前的销售额应该有二三十万,但实际上,只销售了十几万元。
不过,在创业路上几经沉浮的李军已经能平静地看待“危”和“机”,他感悟有“应”才会“对”。“我现在设立销售门市部,各种费用都会便宜些;一些人做其他生意艰难了,找上门来代理我的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容易了……”
在李军看来,形势越逼人,你取得成就的可能性越大。因为“人天生有惰性,被逼无奈下往往会想尽办法突围、应对。我的创富路就是如此。”李军说。(秦海波 牛牛 熊明银)
上一主题:疯狂的矿产“套牢”矿老板
下一主题:“识才”是领导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