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龙良贤
1991年初,为了使我创办的《厂长经理报》(现《经理日报》)实现向西转移(从重庆到成都),我就与当时前去重庆大学谈合作办学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茂才教授相识。是他的胆略和魄力,初见面的当时就欣然答应让《厂长经理报》靠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而从重庆迁到成都。正是由于他的强烈的改革与开放思想,开明与大度的支持态度与人文情怀,我们便有了西进发展的机遇。从此,我也与这位在社会学、经济学、人才学多领域都有颇丰建树的大学者交上了朋友。
近20年来,我在刘茂才教授的引导和影响下,不仅使自己的办报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而且自己也在新闻、社会学、经济学及多方面得到发展,很是受到刘茂才教授的看重。
刘茂才教授是一个学地质的自然科学家,正是由于刘茂才教授有一股对各种环境都快速适应,各种知识都快速吸收的勤学加智慧的超能量功能,他的角色的转换超乎人们的想象。工作的需要,组织上把他从地质学院领导岗位调到社会科学院领导岗位,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两大科学领域,然而,刘茂才到了社科院后并不仅仅是来作一个行政领导,而是一头钻进社会学、经济学、人才学的广阔天地,并迅速在这些学科中取得巨大突破,其学术论文大面积大批量地产生,演讲报告场场让人兴奋不已。到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出版社为刘茂才教授编辑出版了整整11本《刘茂才文集》,其理论学术成果简直让很多专门做社会科学的大家们甚感惊讶。一个半路改道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者,在10多年的时间不仅要担任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居然出了这么丰厚的理论学术文集,这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应当算是一个奇迹了。
正是由于刘茂才教授在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岗位上的出色表现和社会科学领域学习研究的卓越成就,四川省委、省政府让他在社科院院长职务上超期服役了六七年才退下来,还安排他作了5年的全国政协委员。
刘茂才教授从四川省社科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并不是退而养老,而是学者无疆,学海无涯,他从67岁开始从头再来,从学电脑打字到网上聊天,在信息的大海洋中胜似闲庭信步,获取更加广阔的知识,交结众多年龄不同层次的朋友,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观念日日刷新,生命活力四射。在这个社会天天发生千奇变化的伟大改革的时代里,刘茂才的思想更加丰富了,甚至激发了他向文学转向和跨越的时代热情,《花舞丽都》便是他在这一时代激情中产生的转型的历史答卷。他应当是中国从社会学、经济学者转向小说作家的第一人。
笔者不是搞文学评论的材料,不敢对刘茂才教授的《花舞丽都》评说什么。但是,当我初读了这部小说的第一感觉,作品虽不完全臻美,但题材新颖,颇有亮点,是一部点亮创业人群和打工群体积极而奋力向上的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教材。
在当今喧哗骚动、乱花迷眼的文坛上,刘茂才的《花舞丽都》是从他的长期重视和研究人才学的角度,塑造了卓娅这样一个进城打工的民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的成功典型,作品以其特有的审美视角和艺术魅力,在小说界独放异彩。第一,小说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讲了农民工卓娅的传奇成长经历。小说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故事性。古今中外的好小说好作品,大多是因为这些小说描写了动人的故事而流传后世的。《花舞丽都》的主人公是谁,她是怎样从一个洗脚工成长起来的,她的性格命运与她的卓越成功是怎样产生着连连迭现的奋斗链条与生命升华腾飞的翅翼,紧紧吸引着读者。
其次,小说描写教授和企业家人性之美的崇高精神世界,全力去支持和帮助着这个农民工的成长。作者避开了通常的写商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恩怨情仇之类的传统写法,而是写了教授与企业家的大度与大气,精心推助卓娅去实现自己的“中国成功梦”。这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于国于民都是十分可贵有益的。同时,作者也避免了以往同类题材小说和影视作品过多渲染商战、商机中物欲及其拜金主义的倾向,在矛盾发展中重在写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人物写得生动真切,有声有色。
第三,小说叙述有张有弛,从容不迫。小说是一种结构艺术,讲故事要单纯清晰,像一棵树的根枝叶花一样。
总之,刘茂才教授是第一次写小说,而首部就如此成功,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一年前,我们与刘茂才教授在一块聊天时,他说他要写一部小说时,我的心里还有些打鼓,因为搞学术理论的学者,与搞文学创作的作家毕竟不是一回事,其思维方式、文语表达都完全不一样的,搞起小说来肯定蹩脚,可没想到,他一动起手来就出手不凡,像模像样,不枝不蔓,笔到意足,小说真也!
笔者一向认为,文学是心灵的呼唤,是情感的旅行,是爱与美的结晶。文学是艰难的,创新的。美在生活中,美在锲而不舍的探险与追求。
从学者到作家,刘茂才实现美好人生的伟大转变。
下一主题:博弈石油市场 成就当代徽商